觀后感一九四二
通過寫觀后感,你可以了解其他觀眾的觀點和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了解社會和文化背景。怎樣才能寫好觀后感一九四二?這里給大家提供觀后感一九四二,方便大家學習。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1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著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里。老東家范殿元一向游走在故事中。以往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我認定為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著家里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里習慣的養(yǎng)尊處優(yōu)。認定被欺壓的民眾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向擔心并期望,延續(xù)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我親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為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理解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xiàn)實。這饑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fā)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饑餓面前,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茍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理解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圣。這場民族的災難,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著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無冕之王的斡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穿梭在災難現(xiàn)場、斡旋于政府之間,憑著記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饑荒的駭人真相,迫使國民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當日本的飛機狂轟濫炸的時候,當凄涼的二胡訴說的時候,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無不在告誡我們,應對歷史和現(xiàn)實必須進行深深的反思。于是,人們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對戰(zhàn)爭的仇恨、對日本民族的仇恨。這恨中,既有國民政府置若罔聞,于民族災難不管不顧和對災情的錯誤研判;還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無能以及政府官員各自為政,以個人利益為重勾心斗角的丑態(tài);也有戰(zhàn)區(qū)司令蔣鼎文等軍官不顧災情,愚弄百姓從中漁利。撇開政治,無疑,是無冕之王拯救了災民,更拯救了一個民族,這難道不是人性的覺醒,難道不是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
小人物的悲壯。應對殘酷的現(xiàn)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干”,小人物的命運不一樣,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后,為救活兩個孩子,四斗米賣了自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終還要把自我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斗米。在生存和氣節(jié)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為一種牽掛和寄托,寧可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回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說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為求條生路,甘為五斗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為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啟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zhàn)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溫血腥而慘痛的教訓,堅持生態(tài)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xiàn)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啟示后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系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fā)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2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狀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于此了吧!老范帶著栓柱,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陜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里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陜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范這才發(fā)現(xiàn)嬰兒已被自我悟在懷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悲哀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著,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3
那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個一條人命值兩塊餅干的年代。 那是一個人尸只能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個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
——題記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fā)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為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fā)生著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
這是電影中的獨白,現(xiàn)在讀來覺得頗為諷刺。在那個時代,與那些“國際時事”相比,死三百萬人算什么?更何況,這三百萬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敗的政府官員都盡可能遠離災區(qū),將兵力撤出河南,蔣介石忙于戰(zhàn)爭的前線,決定甩開河南這個“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災民中混有軍隊士兵,便駕駛轟炸機進行大規(guī)模的轟炸。
黑煙滾滾,沙石四濺。在這個戰(zhàn)火四起的年代,災民們無處可逃。他們只能在心里懷著一點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還是死的無盡道路上不斷前行。每天都會有無數(shù)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誰去關心呢?當活著已經成了一種奢望,當食物已經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計量單位,在日軍轟炸機的陰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難保。人尸為狼狗所食的慘烈可怖的情景,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滅。
然而,我們慶幸,在那個時代,總還有那么幾個閃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動我們。
花枝,一個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個母親,她堅強、現(xiàn)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借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
白修德,一個美國的記者,作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這場災難之中,然而他有作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為記者的責任感。他隨著災民們歷經了種.種苦難,突破重重阻礙,將河南大旱的現(xiàn)實和真像告訴全世界,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救濟。
在大災大難之中,終究還是有那些溫暖我們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講述那個年代災難的電影,它既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深深的苦難,又體現(xiàn)了災難之中那些感動我們的一次次閃光。它講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帶給了我們最強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4
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當初叫朋友看電影,沒說看什么,他猶豫了,當說到是1942時,他變成了毫不猶豫。
對于那段歷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媽聊天時她才提到,當初姥爺就是從河南逃難到山西的。當初姥爺還很小,老奶拿擔子挑著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們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會有人會為他們拍一部戲,講述他們那段不為人知的經歷。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場面,包括日本飛機投擲炸彈,下面的人瞬間粉身碎骨,還有飛機掃射,人中彈后的樣子,包括狗吃人內臟,每一個場面都觸目驚心,但馮導把畫面做的讓人可以接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這一點也漸少不了對某島國的痛恨。
國民政府的種.種行為,不得不讓人感到另一種生氣和失望,貪污,腐敗,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沒了性命的,不僅是天災,更是人禍!
還得感嘆老百姓啊,永遠的逆來順受,在那種情況下,都不會選擇抗爭,不會去偷,不會去搶,連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換糧食,都換的那么有秩序。有這樣的民眾,并不貪圖什么,只是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當權者就不能給他們個活路么!
馮導平實的講述了那段歷史,沒有參雜主觀的對與錯,是與非,只是讓觀眾從中自己去體會是是非非。我們飽著肚子,去經歷那個年代的難民饑寒交迫的日子,去想當初連吃都是問題的人們的那份艱辛,在看完電影后靜靜的走出影院,總結自己收獲的點點滴滴。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5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 2點30分同學們在教學樓前集合,由徐老師帶領我們冒雪向“中原影都”出發(fā)。踩在雪地上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大概走了6、7分鐘的樣子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同學們按照徐老師的要求,有次序的走進影院內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來。等大家都做好后電影就開始播放了,故事講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發(fā)生自然災害,旱災伴著蝗災同時出現(xiàn)。老百姓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們把能吃的野菜、樹皮都給吃光了。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給賣了。一個小孩才能換到一小碗米,我在電影里看到,有的人餓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這種事情發(fā)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處都是非常可怕。我們看到這種畫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覺得比起他們來,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來后,吃飯時我手里捧著這碗白米飯心里沉重多了,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6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tài)度執(zhí)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chuàng)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后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里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tài)度執(zhí)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chuàng)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于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huán)的人愣是褪去光環(huán),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7
電影《1942》表現(xiàn)的這場大饑荒,造成了300萬人死亡,300萬人背井離鄉(xiāng)。從1942年春天開始,河南各地出現(xiàn)冰雹、大風與黑霜,然后是遍地大旱、蝗蟲肆虐。餓殍遍野之時,國民政府仍狂征軍糧并封鎖消息,災民的糧食被搜刮殆盡,最終導致了這場慘絕人寰的大死亡,河南大地也變成了一座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成了當時最生動的寫照。
“為什么我的眼里飽含淚水?因為我的心很痛很痛……”
影片開始,講述者很平靜地給我們講述了1942年世界上發(fā)生的諸多“大”事: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最后一條是河南大饑荒。于是,順著這條脈絡,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同胞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了日本人轟炸中,甚至死在了別人的鍋里……丘吉爾感冒竟然能夠與300萬人死亡放在一起相提并論,我不知道這是黑色幽默還是諷刺?
也許,在那樣一個年代,老百姓的性命本身就卑微如螻蟻,死就死了,包括300萬人的死,都只是一個數(shù)字上的變化而已,沒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才被堂而皇之地排在了丘吉爾感冒的后面。于是,不管是少東家欺負花枝而后被搶糧的災民殺死,還是花枝老公瞎鹿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乃至瞎鹿的母親死在日本人槍下,女兒從火車上摔下死亡,雖然死法不同,但卻都殊途同歸,國民政府官員不在乎,蔣總統(tǒng)也不在乎。因為在蔣總統(tǒng)的眼里,很多事情都比河南的災荒重要,包括和日軍作戰(zhàn),向英美列強求援,此外還要打通滇緬公路,解救被圍困的英軍,還要防備虎視眈眈的各路軍閥和勢力不斷壯大的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他哪有心思管老百姓的死活呢。或許,在蔣總統(tǒng)的心里,他希望把河南災民當做包袱丟給日本人,用以拖住對方,卻沒想到對方本身就是虎狼,災民的下場由此可想而知。
饑餓讓人感覺遲鈍,苦難也會模糊人們的記憶。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掰著手指頭算一算,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包括父母和一些上了歲數(shù)的鄰居也都趟過1942那條河,但在觀看《1942》之前,我卻從來沒有聽任何人和我說起過老家曾發(fā)生過那么一場大饑荒。不知道是我的長輩們忘記了他們曾經遭受的苦難,還是故意模糊了記憶,就像一塊長在心口的傷疤,不愿意再揭開露出那份血淋淋的傷痛。
作為災民的后代,我能理解我的先輩們那種“只要活下來”就好的心態(tài),因為他們經歷的苦難太多太多,所以麻木就成了忘記過去和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連“一口吃的”都難以滿足的時候,再奢談什么尊嚴和道義本身也毫無意義。并且,對于把面子看得很重的老鄉(xiāng)們來說,餓得“人吃人”當然不是什么能拿得上臺面的話題,不談也好,而對于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死了300萬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東西,所以你不說我不說,幾百人死亡的事實就這樣被壓在了歷史的箱底。
感謝我的老鄉(xiāng)劉震云,讓我們溫故了《1942》;感謝導演馮小剛,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史實;更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我們過上富足幸福生活的同時,通過電影藝術塑造的公眾集體記憶,一起祭奠災民亡靈,以避免歷史苦難重演。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8
昨日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范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眾,范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后災民一氣之下燒了范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范只能帶著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狀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于此了吧!老范帶著栓柱,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陜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里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陜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范這才發(fā)現(xiàn)嬰兒已被自我悟在懷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悲哀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著,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總統(tǒng)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說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qū)實地報道災情才讓國民黨政府迫于壓力向河南發(fā)放救濟糧。貪腐,只為自我謀利不為國家著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zhàn)。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為民著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著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之后又用機槍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占領南京后,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xù)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臺詞:“國家貧弱才會挨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就應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中華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fā)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huán)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職責就是為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觀后感一九四二篇9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雖然如今離《1942》那個年代已經很久遠,但那個年代的苦難聽老一輩們講過,苦難、戰(zhàn)爭、饑荒是那個年代的主題詞。《1942》中的場景讓我更深刻的領悟到了老一輩們當年深情的講述。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泛濫成災,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之戰(zhàn)爭逼近,千百萬民眾離鄉(xiāng)背井,外出逃荒,餓殍遍野,路途中還有日軍的轟炸,這是怎樣的一幕悲涼?百姓們帶著饑餓和寒冷、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走在逃難的慢慢長路上,在這段艱難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絕望,但同時也洋溢著人性的善良、親情的溫暖,更有對家鄉(xiāng)的難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