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觀后感全集
中國文化被別人搬上銀幕,親切,多少也有點別扭。根據中國故事改編的動畫片《花木蘭》,不僅看到了愛國愛家的閃光點,還挖掘出了屬于花木蘭自己的心路歷程,就是如何找到真實的自己,如何開發潛藏的能量。影片采用了大量寫意式的水墨畫作為背景。山水,花草,庭院,田野。色彩并不是迪士尼通常的那種濃重,而是完全模仿了水墨畫中的清淡。
當花木蘭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做一個完美的賢妻良母時,外人否定她,認為她不能為家人爭光;家人則鼓勵她,希望她努力改變。是快樂地做自己?還是沮喪地迎合他人?可汗大規模的征兵,不得不讓木蘭做出了代父從軍的決定。
軍營的生活并不好過。每天從早到晚的耐力訓練,讓木蘭有些跟不上他人的腳步。但她從未放棄,還是相信,生活雖不美好,但也不是太糟糕。
戰場上,靠的不僅僅是力氣,有時候也得靠智慧。木蘭制造的雪崩,使軍隊勝利。當然,《花木蘭》中的木須,也是功臣之一。在人生的過程中,每個人總是不斷地在尋求自身的價值,這并不代表我們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掌聲之中,而是對自身的一種自我肯定。當木蘭都承認了自己其實只不過是假冒的時,她便接近了真實,因為她最終成就了最真實的自己。
終于,她為之努力,又發揮潛能的轉折點出現了,替父從軍、擊敗匈奴使她成了全民女英雄。
就像木須所說:“那是因為頭盔太臟了,我給你擦擦干凈。”也許再擦擦,我們就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發現自己的美與善良以及勇氣。在故事中能令人處處得到啟發。人,只有在發揮所長時,才能散發出強大的光芒。含苞待放的花朵,也有屬于它的春天。
花木蘭觀后感全集篇2
當木蘭在回家的途中,看見街道上人來人往,不時想起幾十年未見面的親人,迫不及待的加快了矯健的步伐。
木蘭興高采烈地哼歌高昂。父母聽到女兒要回來了,便急忙去迎接,穿上了節日的服裝,帶著精美的飾品。姐姐聽到妹妹回來的消息,急忙穿上輕紗的服裝,臉上涂上了一層淡妝,把自己大阪城美貌如仙的天女。弟弟聽到姐姐回來,穿上帥氣的服裝,還宰豬殺羊,慶祝木蘭回家。木蘭見了這個場景激動地淚流滿面。
含有親情味的團圓飯開始了,餐桌上雞鴨、鵝、蝦、蟹、羊等等,木蘭便認為這像是出除夕晚的一幕,因為只有過年過節才有大魚大肉,如此豐盛。
吃完團圓飯后,木蘭一家人一同出門逛街,木蘭一肚子的疑問,便說道:“店鋪何時變得如此美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紅燈酒綠,街道上掛滿了喜慶的燈籠?”父母親喜笑顏開地說道:“是為了慶祝你勝利歸來而設計的。”
回家后,木蘭把所有精美的飾品贈送給同縣的人。
木蘭打開東屋的閣門,坐在西邊的床上,脫掉打仗的袍子,穿上晚日的裙子,對著窗戶,看著鏡子梳理美麗的鬢發,貼上漂亮的花黃。出門去看戰友,伙伴們驚呆了:一起征戰十二年,盡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女兒身。
花木蘭觀后感全集篇3
花木蘭代父從軍已經是千萬人都無故事比熟悉的感人了,而且現在還 被拍成了動畫片。今天我就上網看了這部電影,它是美國好萊塢制作的,我們看的是原聲片,因為網上上傳的影片配音效果一向差強人意。
這個電影是說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莊,村里住著花木蘭一家人,花木蘭的父親因為在戰場上受傷有腿疾,退役在家修養。可是,就在花木蘭十幾歲的時候,國家發生了動亂,敵人在長城下準備攻打長城。皇帝只好下征兵詔書,每家都必須有一個男子充當壯丁去前線參加戰斗。其中就有花木蘭的父親,花木蘭為了她父親不得不鼓起勇氣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詔書發到家里的第二天,花木蘭來到軍營,戰士們誰都不知道她是個女孩兒。就這樣她開始了軍營生活,日復一日的訓練讓她跟著戰友們練了一身好功夫。一天,長官把箭射在最高的柱子上,但是沒有誰能把它取下來,只有花木蘭不斷努力花了一整夜的功夫,爬到最高處,拿下了那支箭,也讓身邊其他的士兵對“他”刮目相看。終于要上戰場了,他們走啊走,突然前面有很多敵人向他們沖來,原來是中了埋伏。花木蘭看到前面的雪山和懸崖,靈機一動,把大炮對準雪山,就是一炮,雪崩的巨大威力使得敵人的千軍萬馬全部被淹沒在皚皚白雪里。
長官也被雪崩的力量沖走了,花木蘭為了救他,被冰塊刮傷,將軍請大夫來給她包扎的時候,大家發現原來花木蘭竟然是個女的。由于想到花木蘭救了自己一命,就沒有給殺她,軍隊拋下了花木蘭回都城了。花木蘭發現還 有敵人沒有死于雪崩,單于還 活著。花木蘭連忙趕回都城,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去通知大家敵人還 沒死。可是沒有人相信她,就因為她是個女孩兒。不幸還 是發生了,在皇帝給長官賞賜的時候,單于發動了突襲,皇帝被抓走關在城樓上。大家這才相信了花木蘭的話,齊心協力和花木蘭一起救下了皇帝。皇帝想讓花木蘭留在身邊當自己的大臣,卻她拒絕了,她只想回自己的家鄉。皇帝賜予花木蘭單于的剣,讓所有人都看到這個女孩子為國家做的貢獻,人民和皇帝對她的感謝。
我看了這部動畫片后,覺得花木蘭很勇敢,欺君是大罪,可是她為了自己的父親不惜一切代價,真的很了不起。
花木蘭觀后感全集篇4
中國古代的《木蘭詩》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美國迪士尼制作的動畫電影《花木蘭》。我們聽了興奮極了,都想快點兒目睹花木蘭在電影中的風采。結果,看完以后,整部電影令大家大跌眼鏡,吐槽不斷。部分槽點如下:
槽點一:花木蘭是女中豪杰,在我們心目中她應該是武藝高強,不慕虛榮的女漢子。結果電影一開頭,她便涂脂抹粉地向地主獻媚,一心想嫁入豪門。這點兒出息和我們心中的女英雄形象實在是大相徑庭。
槽點二:在原詩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詩句,這說明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情從來沒被發現過。然而在電影中,花木蘭的女性身份三次被發現。第一次是在戰斗中負傷,在救治過程中被軍醫發現;第二次是上司李翔在例行檢查中發現;第三次是在營救皇帝時被皇帝和其他戰友發現。這么多次露餡,居然還能保住秘密,真是離奇!
槽點三:在營救完皇帝之后,皇帝竟然對她產生了愛慕之心。同時,將軍李翔也對她一往情深。活脫脫演繹成了一出美式三角戀肥皂劇。花木蘭真是豪放不羈啊!
哎!回頭想想,電影就是娛樂嘛,何必較真呢!
花木蘭觀后感全集篇5
花木蘭的觀后感
小時候,就對木蘭詩,特別有感覺."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有時自己也會隨口,就會背出這些詩句來.敬重花木蘭,是個忠孝節義奇女子。
木蘭辭,陌上桑,孔雀東南飛這是漢樂府里歌頌女子的三篇詩歌。流傳最廣的,國人耳熟能詳的,莫過于木蘭辭。它被改編成了小說,戲劇,電影被歷代政府用來對百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小熟讀《木蘭辭》,也看過很多次的豫劇"花木蘭",但是,這一次,通過電影"花木蘭",才解開"為什么花木蘭一個女兒身,在戰場上活了十二年,靠的是什么?"的疑惑。十二年中,每個夜晚"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十二年中,身為一名女子,如何忍受在黑暗的夜里"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陣陣悲涼?十二年,要如何才能堅持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看過"花木蘭",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情,山河淚"。那樣的混沌亂世,那樣的慘烈沙場,那樣的不舍苦戀。
電影中,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帶領將士們誓死保衛國土的愛家愛國之情;木蘭和小虎,以及將士們的深厚友誼兄弟之情;木蘭和文泰之間的至死不渝兒女之情,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尤顯可貴和溫情。愛,成了戰火連天時期人們的希望所在。
木蘭說:十二年來,因為有你,每天早上我才有勇氣把眼睛睜開,以后的每一天,也將會這樣!
我為這句話流淚,因為懂得,對于木蘭,愛是希望,是活著的理由。戰場是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
在彈盡糧絕之時,兩軍對陣,文泰從容走出,亮出了自己是北魏七皇子拓跋宏的身份,以自己當人質,換取花木蘭和兄弟們的性命。
我為這樣的"舍"而流淚。因為懂得,對于文泰,木蘭是希望,是愛著的理由。而在戰爭停止之時,愛情卻要為現實讓道。蕩氣回腸的愛情無奈凝結成無疆之大愛。文泰說:若大愛,請相忘!
木蘭說:若真愛,豈能忘?
是啊,真愛,怎能忘?放棄生命容易,但忘記,太難。
影片可能是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寧愿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段旁白讓人感動:有人說,離家太遠就會忘記故鄉;殺人太多,就會忘記自己。在戰場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無痕跡。如果那時候,你愛上了一個人,希望會從泥土中重新綻放,熱烈的擁抱生命……
在新版的電影中,故事依然發生在大漠,影片沒有過多渲染花木蘭從軍前的普通生活,而是以很多篇幅描繪了這位女英雄在戰場上的颯爽英姿及發生在花木蘭與文泰(皇子拓跋宏)之間的一段辛酸愛情故事。電影情感層面刻畫細膩,穿上戎裝的花木蘭是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脫下軍裝的她又是一個懂得為愛付出且深明大義的女子。大漠孤煙、沙石紛飛的戰場,為這段傳奇故事增添了一絲絲的無助和蒼涼。影片中趙薇與陳坤兩位演員的演出可圈可點,作為影片重中之重的趙薇,也圓滿地完成了讓花木蘭從古詩走向畫面的任務。但是,陳坤扮演的文泰這個角色的閃光點不容小覷。無論是感情戲還是打戲,陳坤展示了歷史最好“水準”。也許是跟趙薇彼此的默契,在感情戲路上的把握,陳坤信手拈來絲毫看不出任何怯場,這可能是一名優秀演員的內在潛質吧。
在整部影片能打動觀眾的情節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蘭欲率領被困峽谷的殘部與敵決一死戰時唱起的那首挽歌,“人生百年,如夢如幻。有生有死,壯士何憾?保我國土,揚我國威,生有何歡,死有何憾?北地胡風,南國炊煙,思我妻兒,望我家園,關山路阻,道長且遠。”環繞于影院四周的音響,制造出了將士把觀眾合圍在中間吟詠的效果,這當是近年同類作品里最悲壯也最具感染力的一幕,如果《花木蘭》全部以此格調制作,那么它將會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在這個花木蘭的故事里,有愛情,但更多的',是責任,是成長,是成全。其實無論男人或女人,在戰場上成長都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而在這殘酷的歷練中,遇到一個為成全你的成長而犧牲自我的人,又何其幸運。我為文泰對木蘭的三次成全而動容。
第一次,以死亡的名義,讓花木蘭走出兒女情長,成為戰場上的虎將。對于文泰的詐死,初看起來覺得方式太過離奇極端,但仔細一想,從木蘭危急時刻獨騎馳騁而來時那一亮的目光,到面對木蘭躊躇殺人時“這是命令”的大聲狂吼,從河邊溫和殷切的挽留,到“戰場上不能有愛情”的決絕冷酷,相比女人的柔情,這男人的目光太過敏銳通透,在花木蘭還未了解自己的時候,他已經看到了她的未來。
第二次,用生命的代價,換取垂危的木蘭和兵士們的絕處逢生。
最喜歡這里的文泰,狂沙過后,那一聲絕望的“花木蘭”,這個多年來藏在暗處的男人終于袒露了自己的情懷,終于相見的無語凝噎,割腕輸血的平靜溫存,峽谷困頓中的相偎相依,走向敵陣的決斷從容,以死相逼,義無反顧,針鋒相對,毫不示弱,只寥寥數語,便讓對手啞口無辭。這是一個有著強大內心的男人,憔悴瘦弱的外表下澎湃洶涌的壯士豪情,讓人蕩氣回腸。
第三次,則是愛情的了斷。我常想,文泰“愿意為國赴死,不愿犧牲愛情”,然而在朝堂之上,抬眸垂首,終是無言承受;蓬蒿離離,沒有纏綿悱惻,輕輕一抱,便是默然長別。“家國”二字,是個沉重的話題,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一將功成,萬戶涕泗。
對這樣的結局,我不知是悲是喜,惟有無盡遺憾。“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區區二十字,隱藏了多少真實的歷史。如果說趙薇版的木蘭,英姿颯爽,讓我覺得真實;那么陳坤版的文泰,帶給我更多的則是感動。因為大愛,所以無私,因為遼遠,所以壯美。
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這部影片再一次告訴大家巾幗不讓須眉的道理。女人照樣可以統率千軍萬馬,也可以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幸福,選擇“大愛”而放棄“小愛”!
因為有愛,才能堅持;因為有愛,滄海桑田才能天長地久;也因為有愛,雖有遺憾,卻仍覺人間如此美好。
花木蘭觀后感全集篇6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
古時。人們都以“孝”為美。而如今,“孝”又在何處呢?
花木蘭替父從軍,為父親承擔起本不該她承擔的責任,為家族爭光,為祖國效力。她本可以在待在家中,做些女工,打掃家務等一些力所能及,雞毛蒜皮的小事,不用為了榮譽而去拼搏。但她卻選擇了一條更艱辛的路程——替父征戰沙場。
也許,花木蘭在這個每天都在飛速運轉更新的世界里,人們都有一種新的概念,對事物都持有“利己而行”的看法,她還是會選擇替父出征嗎?這個問題將永遠的畫上了問號,因為花木蘭已不復存在,沒有人能替她回答。而我們活著的人更應該去思考什么是“孝”。
幼時。我們還會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去為父母洗腳、捶背,只為了在第二天能受到老師的表揚,拿到那朵期望已久,令人羨慕的小紅花。隨時間的流逝,我們慢慢的長大。本應越長大越懂事,可我們現在卻是離懂事越來越遠。總覺得與我無關,我可以不做,能省既省。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百般推脫,媽媽嘮叨幾句便像機關槍一樣的“反駁”。當我們“反駁”成功時,我們還會沾沾自喜略帶得意,絲毫不會想到這對媽媽的傷害有多大。
我們為媽媽倒一下垃圾,收拾收拾碗筷,在爸爸媽媽勞累不堪的時候,給他們捶捶腿,聽他們發發牢騷,說幾句暖心寬慰的話,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就像幼兒園中的小朋友得到了老師的理解和贊賞。
其實,我們才是孩子。自以為長大了的小孩子。自以為離開爸爸媽媽能生活的更好的小孩子。然而我們根本離不開爸爸媽媽,短暫的分別都會讓我們很想念爸爸媽媽在身邊的感覺,他們在我們身邊時,我們又嫌他們嘮叨,小題大做。但我們卻不知道這滿滿的都是愛,他們不舍得我受到任何傷害,他們是希望我能擁有一個美好人生的人。
是他們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是他們給予我們世界上最寶貴的生命,是他們把自己的余生都獻給了我們,是他們把我們撫養長大。
而我們呢?
只是一味的接受他們的愛。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去回報他們。即使想過,也是在多遠的未來。對于眼前,我們沒有任何的回報,連幾句話都不愿意跟他們說;連一點點小事情都懶得做。其實爸爸媽媽對我們的家庭并不是責任,而是愛。他們想為我們創造更好的條件,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們的孝順,要從現在開始。以前沒有做到的,現在要加倍補償,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后悔不已。
花木蘭觀后感全集篇7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首名垂千古的《木蘭詩》把花木蘭這個英雄人物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腦海里。周五看的《花木蘭》的電影讓我更深入的了解了這個不平凡的女人。
木蘭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以女孩子的形象出現的。她騙她父親吃藥,這一幕讓我們班笑翻了,但這也是木蘭在熒屏上呈現給我們的第一個盡孝道的表現。接著,“可汗大點兵”,點到“花弧”的名字時,花木蘭擔心焦慮的心情全都浮現在臉上。她是多么愛自己的父親。多病的父親怎么能去打仗呢?這一去肯定回不來呀!花木蘭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于是,木蘭第二天就帶上了父親的寶劍,穿上了父親的戰袍,騎上了父親的戰馬,這些曾經伴隨花弧東征西站幾十年的東西,曾染上父親的血跡,如今飽含這木蘭對父親的愛,對家鄉的不舍,伴隨著木蘭去打仗,也帶著花弧對女兒的期待,在后來漫長的軍旅生活中給了木蘭信心、希望和堅定的信念。
父母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了,從我們出生那一天,父母就開始為我們而操勞著。比起代父從軍的木蘭來說,我們不應該感到慚愧嗎?不應該對木蘭感到敬佩之情嗎?不應該對父母感到虧欠嗎?木蘭穿上軍裝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我們都被深深震撼了,那一套軍裝成為木蘭代父從軍最好的見證。
除了為父親,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國家。沒有了過,哪會有家?國家和平,百姓才會安寧;國家強盛,百姓才會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木蘭為了過,為了家,就這樣踏上了征途。
“沒有了國,何以為家?”文泰的這句話成為了木蘭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前進的動力。這何嘗不是一句真理呢?為了百姓不會流離失所,木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進,和那千千萬萬的戰士一齊,懷著一顆沸騰的愛國心,踏上了無邊無際的大漠。它們每一滴汗水,只會讓他們堅定地向前走去。
現在,我們的國家強盛起來了,我們的日子變得溫馨而快樂,沒有戰役發生。因此我們應該珍惜今天,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報答祖國。我們做不到像木蘭那樣過關斬將,也要為祖國做出貢獻,哪怕是參加公益活動,當一名小小的志愿者;哪怕是參加募捐活動,獻出自己的心意……
在戰爭的時候,殺害別人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木蘭又必須去做,因為,那是她的責任,木蘭沒得選擇。文中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句話便是“打仗的時候不應該有感情”。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正是因為國家,他們才會去打仗,這是愛國之情;正是因為父親,木蘭才會從軍,這是父女之情;正是因為戰友,他們唱出《人生百年》才會顯得那么慷慨激昂,悲壯豪邁,這是“同行十二年”的兄弟情啊!
感情、責任、國家迫使木蘭代父從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首木蘭詩不僅僅是一首要背的古詩文,而是對花木蘭這個擁有男人氣概的女子的真實寫照,也是她為國家,為百姓,為父親付出的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