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洲幼蟲病:屬于細菌性病害。病原為蜂房鏈球菌,主要是通過蜜蜂本身傳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沾染病原,幼蟲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發(fā)生在春秋兩季。
發(fā)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齡的幼蟲;少數(shù)幼蟲在封蓋后死亡。
感病的幼蟲,外觀失去光澤,體色由白轉黃,再漸漸轉褐黑色而腐爛;也有的未變色即很快腐爛,從背部上可見到明顯的白線(氣管)。如將蟲尸抽出,蟲體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氣味,腐爛物不呈粘膠狀,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發(fā)病初期,由于少數(shù)幼小死亡,隨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產(chǎn)卵,致使各蟲期錯雜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現(xiàn)象。如果繼續(xù)發(fā)展,幼蟲未到封蓋即全部死亡,巢內(nèi)看不到封蓋子。再嚴重時,子脾全部腐爛,散發(fā)出酸臭味,造成蜜蜂離脾,甚至逃群。
中蜂對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會復發(fā),必須經(jīng)常注意防治。發(fā)病后,可使用土霉素、四環(huán)素、青霉素,鏈霉素等抗菌素治療。一般取任何一種抗菌100萬單位,配糠漿四斤,每次每群約喂糖漿0.5-1斤,每隔2-3天喂一次,連續(xù)3-5次。
2、中蜂囊狀幼蟲病:其病原,是一種過濾性病毒。主要通過蜜蜂本身傳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污病毒。剛死的蟲體具有很強的感染性。一只幼蟲尸體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蟲致病。幼蟲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氣溫26℃以下時容易流行。特別是群勢弱小、飼料不足和保溫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發(fā)病死亡的,多是6日齡的幼蟲,約有三分之一死于封蓋前,三分之二死于封蓋后。死蟲直臥巢房下方,頭部翹起,體色先變黃白,后轉棕色,頭部呈灰色,外皮成為堅韌而透明的囊,內(nèi)部組織液中出現(xiàn)顆粒狀物。死蟲的房蓋下陷,常被工蜂嚙開或穿孔。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隨著蜂王重新產(chǎn)卵而出現(xiàn)“花子”,與歐洲幼蟲病初期的癥狀相似。患病群逐漸變?nèi)酰瑯O易引起逃群。
中蜂對囊狀幼蟲病的抵抗力較弱,一經(jīng)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但實踐證明,只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選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結合藥物治療,是能夠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強飼養(yǎng)管理,經(jīng)常維持較強的群勢,做好蜂群的保溫,是預防此病的前提。為了減少病毒對幼蟲連續(xù)感染,可利用蜂群從分群到新王產(chǎn)卵這段時間的斷子期,或人為地幽閉蜂王,造成一段時間的斷子期,來打斷囊狀幼蟲病的流行環(huán)節(jié)。這是預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發(fā)病季節(jié),用少量酵母片或維生素B加入糖漿飼喂蜂群,也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在平時,注意選擇抗病力強的強群培育蜂王,以更換病群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另外,中蜂囊狀幼蟲病的病原不耐高溫,蜂具和蜂蜜可用煮沸消毒。蜂箱清洗干凈后曬干,再用硫磺煙熏10~15分鐘,也能達到消毒的目的。
藥物防治,可隨意采用下列中一種:
(1)半枝蓮(狹葉韓信草、向天盞、探耳草):用干草一兩,加入適量清水,先以猛火煮沸,繼以微火續(xù)煎15~20分鐘,濾渣后,趁熱配成濃糖漿,于傍晚可喂8~10框蜂。每隔5~7天喂一次,直至病好為止。
(2)雄蒜醇合劑:每10框蜂,用精篩雄黃1克、鮮蒜6~8克,搗碎成泥,加75%乙醇(酒精)10毫升,再加蒸餾水40毫升,裝入廣口瓶內(nèi)搖勻備用。使用時,將蜂抖入箱底,用清潔的手提噴霧器裝進藥液,對脾噴霧,每脾兩面各噴3~4下,放回原處。噴脾后第三天,病蟲尸即被工蜂拖光,治療效果較好,而且治療后不易復發(fā)。
(3)用馬鞭草1兩、墨旱蓮1兩、大蒜頭半兩,加入適量水煎煮后,過濾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為止。
(4)用馬鞭草1兩、積雪草1兩、車前草1兩、刺莧半兩,加入適量水蒸煮后,過濾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為止。
(5)病毒靈:每框蜂用半片,嚴重的每框用一片,溶解后配入濃糖漿,每隔3-5天喂一次,直至病好為止。
3、巢蟲:就是蠟螟的幼蟲,常見的有大巢蟲和小巢蟲兩種,會為害巢脾和蜂蠟,特別喜愛侵襲舊巢脾。它們鉆入巢房,穿孔蛀食蠟質(zhì),并吐絲連結糞粒,圍成墜道作為掩護,因此也稱為“綿蟲”。
大巢蟲對巢脾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在溫暖季節(jié),1-2只受精雌蛾的子代,在兩月內(nèi)就可使整個繼箱中貯存的巢脾報廢。小巢蟲則潛入巢房底蛀害,墜道所穿過的蜜蜂蟲、蛹皆受損傷。蜂蛹受害后,工蜂便嚙開蛹房封蓋,準備拋棄,于是蛹的白色頭部便顯露出來,俗稱為“白頭翁”。巢前如看到被工蜂拋棄的死蛹,就很可能是巢蟲為害引起的。大、小巢蟲為害嚴重時,能削弱蜂群,甚至引起逃群。
大巢蟲以老熟幼蟲蛀入框梁或巢箱框槽內(nèi)結繭越冬,翌春化蛹變成蛾,在箱縫或巢脾上產(chǎn)卵。卵排列單層成塊,初呈乳白色,后漸轉黃褐色。每只雌蛾可產(chǎn)卵2000-3000粒。卵期約9日,幼蟲期約52日,結繭至羽化需12日,夏秋完成一代約經(jīng)歷兩個半月。
小巢蟲是以老熟的幼蟲潛在巢底墜道、箱框縫隙、箱底蠟屑或保溫物中越冬,翌春化蛹變成蛾,在箱縫或巢脾上產(chǎn)卵。卵排列單層成塊,初呈乳白色,后轉黃褐色。每只雌蛾可產(chǎn)卵300-400粒。卵期4~5日,幼蟲期約50日,結繭至羽化約需9~10日。繭白色楔狀,表面附有糞便,夏秋每代歷時2~2.5個月。
防治巢蟲應采取綜合措施,即將預防措施和藥物熏殺結合起來,具體應抓以下四個要點:一是常年飼養(yǎng)強群;二是巢脾及時更新,不用過舊的巢脾;三是保持蜂脾相稱,抽出的空脾應及時妥善保存;四是勤掃箱底,及時清除蠟屑污物。同時要抓好兩個關鍵:第一,越夏期蜂箱不能受到太陽光的直射。因越夏階段氣溫高,蜂團散開,只有一部分蜜蜂保護巢脾,如果不注意遮蔭降溫,蜜蜂就散得更開,巢蟲就容易進入巢脾為害;第二,越夏期間斷子不能過久。在大暑以后,蜂王有一段停卵期,而老蜂驅除巢蟲的能力較弱,因此,若到9月上旬蜂王還沒有產(chǎn)卵,就應給予獎勵飼喂和必要的幫助,促進蜂王產(chǎn)卵,以便及早利用青年蜂抵御巢蟲的入侵。
4、胡蜂:是蜜蜂的大敵。它不但會捕殺蜜蜂,劫食蜜蜂的蜜囊和蜂巢中的貯蜜,而且還會用蜜蜂的肌體飼喂幼蟲。胡蜂為害,還會引起蜜蜂逃群。特別是我縣山區(qū)蜂場,常因胡蜂為害而遭到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