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飼養管理技術防治
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可以使蜜蜂個體群體發育良好,提高蜜蜂的抗病能力,因而可減少或避免病害的發生及其所造成在產量上、品質上的損失。
科學的飼養管理,可以造成不適宜病原體繁殖傳播的環境。它是以蜜蜂和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為根據的。所以必須先對蜜蜂發育條件和病原體的生理及致病特性作充分的了解掌握,通過飼養管理各主要環節,給蜜蜂創造一個良好的繁育而不宜病原體繁殖的環境,從而達到減輕病害之目的。
我們必須明確許多防除病原的方法與飼養管理技術是相互結合的。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能夠減輕病害發生,而實用的防除方法也是科學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群強、王好、蜜足是奪取高產優質的基礎,然而它們也是提高群體抗病力、減輕各種病原體危害而不可缺少的防病措施。再如抓緊中蜂繁殖季節加礎造脾,這不僅是適應中蜂蜂王喜歡在新脾上產卵繁殖的生物學特性,最大發揮蜂王產卵力,促進蜂群快速繁殖,它又是預防中蜂大蠟螟危害,發生“白頭蛹”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1)溫度管理
蜜蜂屬變溫動物,11℃是中蜂個體的安全臨界溫度,14℃是意蜂個體安全的臨界溫度,低于這個溫度,蜜蜂將呈現凍僵狀態。蜜蜂長期處于溫度大于40℃的環境中,新陳代謝失衡,將引起死亡。
冬天,一個單獨的蜜蜂只能在其體內依靠消化食物,產生熱量來抵償它所損失的熱量。而成年的蜜蜂就能依靠彼此擁擠在一起而結成蜂團御寒,否則也靠消耗貯蜜來補充因寒冷所消失的熱量。在南方,冬春繁殖季節夜間最低溫度可達0℃以下,這時強壯蜂群的結團內仍經常保持35℃左右的穩定溫度,保證繁育子代的需要。強群蜜蜂通過群體對溫度適應能力是相當大的。但群勢小的蜂群就得不斷消耗蜂蜜和不斷相互擁擠摩擦產熱來維持蜂團內相對穩定溫度。否則,群內的熱量消耗得不到及時補充。這不僅大大影響繁殖進度,而且由于蜜蜂過多地運動過多地消耗熱量,容易降低抗逆能力,當然也降低抗病能力。所以在每年立冬之后,當平均氣溫降低至14℃時,就應對蜂群進行保溫措施。特別是在冬春寒冷季節,長江以南平原地帶,冬種油料綠肥作物種植面積大,給小群的蜜蜂加速繁殖創造極好的條件,那么,蜂群在這時期的保溫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根據我們1974年進行的利用稻草簾進行箱外披罩保溫與不進行這種保溫對比,試驗結果證明,有保溫蜂群比無保溫蜂的巢溫提高2~3℃,若在箱內采用隔板夾群飼養并于隔板外加保溫物對提高巢溫更為顯著。
在生產中大家往往為了延長生產季節,提早了蜂群的繁殖期,在蜂群溫度的調節上,為了迅速提高巢溫,采取了過分的保溫方法,未能注意保溫與通風的關系。常見的錯誤做法為,長期將蜂箱用塑料薄膜裹的嚴嚴實實,密不透風,保溫的目的是達到了,但是蜂群由于通風不暢,濕度極大,蜂箱中甚至積水。這樣,蜂群中的蜜蜂體質極弱,抗病性嚴重下降,極易發生細菌性病害和原蟲性病害。正確的做法是:氣溫在5℃以下可將蜂箱用塑料薄膜全部覆蓋,晴暖天氣注意白天掀簾通風,夜晚覆蓋;南方陰雨天氣,更需注意保溫與通風降濕的調節。在塑料薄膜覆蓋期間,注意調節溫濕度,掌握的原則為:塑料薄膜內測不產生水珠,出現水珠應掀簾降濕。隨蜂子增加,氣溫回暖,外保溫物可全部撤除,內保溫物隨擴大到蜂巢逐步撤除。在蜂群保溫工作中,調節巢門有重要的作用,上午逐漸開大巢門,午后逐漸縮小巢門,巢門調節以工蜂進出不擁擠,也無蜜蜂扇風為適宜。
夏天,同樣注意調節巢溫。夏季,蜂群應擺放在陰涼處,防治蜂群遭暴曬。若蜂箱內溫度過高,已造成卵、幼蟲失水干枯死亡。所以夏季蜂群應注意遮蔭、喂水、甚至在蜂群中插入水脾,有條件的可以在中午前后高溫時,向蜂箱噴水降溫。
(2)飼料管理
有人說養蜂就為了取蜜。這確實是養蜂的目的之一,但單純強調取蜜,見蜜就取,而不注意養蜂和養好蜂是不行的。要養好蜂,首先應給最適應的環境條件,供足飼料就是許多條件中最主要條件之一。強群是高產穩產的基本,強群就意味著群內飼料條件好,不僅貯存有充足的蜂蜜,而且還有充足的蜂糧,提供必要的維生素、鹽類等。由于飼料條件優越,蜜蜂個體強壯,群體抗逆性強,因此,抗病能力也強,所以每當取蜜時,一般不宜一掃而光。特別在南方,采春蜜于梅雨季節,更要留有余地,并隨時補充群內飼料。防治實踐證明,受饑餓的蜂群往往是病害的始發群。同樣道理,許多中蜜蜂幼蟲病害通常隨著流蜜季節的到來病情均有好轉的傾向,顯然也是飼料條件變好的緣故。所以,補充蜂群飼料要注意綜合營養的飼喂,不斷提高蜜蜂群體質量,提高群體適應性,提高抗病力。
蜂群缺乏飼料,飼喂白糖和代用花粉是目前常見的做法。好像也沒什么不妥,但是這卻埋下了隱患。我們在生產實踐中常認為,養蜂取蜜,飼喂白糖;收取花粉,飼喂代用飼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蜜蜂在一億年左右的進化過程中,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植物的花蜜、花粉提供了蜜蜂的生活、繁殖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蜂蜜不僅提供蜜蜂產生能量的糖分,同時還提供了大量的礦物質元素、維生素,而這些是白糖中所沒有的;就說糖,蜂蜜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以及大約5%的蔗糖,白糖則幾乎100%的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是單糖,而蔗糖則是雙糖,蜜蜂體內的消化酶對雙糖的消化不良,如果是三糖以上的低聚糖或多糖(如松三糖、湖精、淀粉等),蜜蜂則完全無法消化,蜜蜂食入三糖以上的糖類會因無法消化產生中毒現象。如果給蜜蜂飼喂土糖、紅糖,則會因為其中所含的雜質太多,蜜蜂無法消化會產生中毒現象。再說花粉,除了提供蛋白質給蜜蜂外,還供給大量的酶類、脂肪酸、以及其它的活性物質。花粉中所含蛋白質也與代用飼料中的蛋白質種類不同,不同的蛋白質其中的氨基酸的種類和比例也是不一樣的,向蜜蜂提供的營養也是不同的,飼料中的蛋白質的含量是非常重要,但氨基酸的種類和比例更重要。活性物質的成分與功效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更是不能予以忽視。
(3)蜂王管理
優質蜂王是飼養強群獲得高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蜂王的科學管理,可為繁殖、采蜜雙豐收創造了條件。從防治病害的角度來看,一般地講,新蜂王新陳代謝旺盛,生活力強,通常在易感病群內攜帶病原菌的數量也比老王少,因而抗病力強。例如在防治中蜂囊狀幼蟲病中,僅采取更換蜂王措施,也能保證1~2子代不發病和僅少數幼蟲發病,因此更換蜂王,這已成為中鋒囊狀幼蟲病很重要的綜合防治手段之一,同時換王也是加強繁殖爭取當年高產的需要。
(4)蜂蜜“福利”
養蜂生產是一項經濟活動,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充分的使役蜂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蜜蜂的使役要有一定的限度,要考慮蜜蜂的福利問題,即蜜蜂必要的休養生息的問題。目前在生產中,常見對蜂群的使役達到了掠奪的地步,既要蜂群采集盡可能多的蜂蜜,又要生產盡可能多的王漿,還要采膠、脫粉。蜂群正常的越冬、越夏期全部被人為的取消了,所有的蜜蜂生產的產品幾乎都被人們收集了。在這同時蜜蜂只吃到原本它不適合的食物,營養不足,勞動負擔又十分沉重,體質極弱,一旦病原物存在,發病是必然的。我們可以拿中蜂與意蜂相比,中蜂的生理性疾病明顯比意蜂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蜂蜂群只生產蜂蜜,不生產王漿、蜂膠、花粉,蜂群的生產負擔比意蜂輕,蜂群中蜜蜂的體質較意蜂強。
還有蜂箱的質量。蜂箱的完整與否,往往被蜂農忽視。常看見經長年使用的蜂箱,破爛不堪,四壁漏氣,只要運輸不發生問題,蜂農極少主動維修、更換破損的蜂箱。蜜蜂的生活需要相對密閉、保溫性能良好、黑暗的環境,四處漏氣的蜂箱不宜保持箱內的溫度,特別是在低溫季節,蜜蜂為維持巢溫,只好大量運動摩擦發熱,這樣既大量浪費了飼料,又增加了蜜蜂的消耗,降低了蜜蜂的抵抗能力。
上述的溫度管理、飼料管理、蜜蜂的勞役負擔、蜜蜂的“居住”條件,都直接影響到蜜蜂的疾病的發生,而且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應該善待蜜蜂,給蜜蜂應有的“福利”待遇,蜜蜂才會為人類提供安全的蜂產品。
上一篇:蜜蜂暗室越冬管理
下一篇:春夏細管理,蜜蜂產蜜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