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病害
蜜蜂囊狀幼蟲病
蜜蜂囊狀幼蟲病又叫囊雛病、囊狀蜂子。
1.病原
為囊狀幼蟲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蟲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體內繁殖,但不表現癥狀。
2.癥狀
試驗證明,病毒一般在1~2日齡小幼蟲階段侵入,而在5~6日齡大幼蟲階段出現明顯的癥狀,頭部離開巢房壁翹起,形成鉤狀幼蟲,蟲體由蒼白色逐漸變為淡褐色,由于蟲體后部皮下滲出液增多,呈現典型的囊狀袋。在封蓋期死亡的幼蟲,工蜂將巢房蓋咬一小孔或啟開拖出巢房,未被拖出的死幼蟲,體色由淡褐色變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龍船狀。死蟲無臭味,也無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蜂群發病常有二種類型,一種是蜂群中通常出現近百只死亡幼蟲,工蜂采集活動正常,稱為"慢性型";另一種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時患病,蜂群內出現大批幼蟲死亡,工蜂表現不安,采集力明顯下降,甚至整群飛逃,稱為"急性型"。
3.診斷方法
①箱外觀察
當蜜蜂開始采集活動時,可以看到從巢內拖出的病死幼蟲,在蜂箱前也可觀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蟲,可疑為本病。
②蜂群檢查
打開蜂箱,提出封蓋子脾,發現巢房蓋有大的不規則孔洞或已被工蜂開啟露出患病幼蟲上翹的頭部, 拉取病蟲,可見蟲體末端明顯的囊狀袋,蟲體蒼白色,無味、無粘性,可初步診斷為本病。
③樣品送檢
如需作進一步確診,可將病蟲或死蟲寄送到蜂病診斷中心。寄送方法分為:
(1)成蜂標本的寄送
對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蜂群內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帶有典型病狀的蜜蜂及在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只,裝入小紙袋內,作好記錄和標記,然后將標本裝入小木盒內郵寄,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2)幼蟲標本的寄送
第一,割取一小塊有病蟲或死蟲的巢脾,裝入小木盒內寄送。 第二,挑取單個幼蟲若干只裝入已消毒好的小玻璃管內,封口后寄出。注意,凡是供作微生物檢驗的標本,均不能加任何防腐劑,也不能用化學劑處理。
4.流行特點
研究查明,蜂群中的病死幼蟲以及被污染的飼料(蜂蜜和花粉)、巢脾和蜂具是囊狀幼蟲病的主要傳染來源,而患病蜂群內帶毒的工蜂是病害的傳播者。當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蟲尸體時感染帶毒,在飼喂幼蟲時,便將病毒傳播給健康幼蟲,使其發病。試驗證明,囊狀幼蟲病病毒是通過消化道侵入,而通過成年工蜂的飼喂和清理活動傳播的。病害在蜂群間的傳播是通過蜜蜂在采集活動中的相互接觸將病毒帶給健康蜂群, 此外,蜂場上的盜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的相互調動等人為活動也能傳播。
囊狀幼蟲病的發生與氣候、蜜源和蜂種有關。在我國南方,中蜂囊狀幼蟲病每年出現兩個發病高峰,廣東、福建在3~4月和11~12月;江西、湖南出現在4~5月和10~11月;北方發病較晚,一般出現在5~6月,夏季病情逐漸減輕,強壯的蜂群,病情可以自愈,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會復發。發病與蜜源和巢內貯蜜以及蜂數密集程度也有關系,如在早春蜜源缺乏,特別是蜂群內缺少貯蜜,而幼蟲又缺乏蛋白質飼料時,容易發病,且病情較重;相反,當外界蜜源豐富,巢內貯蜜和花粉充足,蜂群內蜂數密集(蜂脾相稱或蜂多于脾),發病較輕并且容易自愈。不同蜂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如西方蜜蜂較東方蜜蜂抗病力強,就是在東方蜜蜂同一品種之間,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種群,在生產實踐中,已應用抗病性強的種群開展抗病育種和選種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
5.防治方法
①加強飼養管理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氣溫較低,應注意蜂群保溫,晴天翻曬箱內保溫物,以增加蜂群溫度。減少檢查蜂群次數,以免影響巢溫。調整蜂群內蜂脾關系,使蜂數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稱。
第二,當蜂群內飼料不足時,要及時補充飼喂,以保證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間,應補充些營養物質,如花粉、維生素以增強蜜蜂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將病群內的蜂王用籠扣起,暫時斷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蟲被工蜂清除,減少病原的積累,打斷傳染鏈,減輕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1~2%氫氧化鈉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時,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氣密閉熏蒸消毒。具體作法可參照本書化學消毒部分。
高效巢脾消毒劑,主要成分為二氯異氰尿酸鈉,為一種廣譜含氯消毒劑。對蜜蜂安全,對囊狀幼蟲病病毒效果較高,對美洲幼蟲腐臭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污染的巢脾也有消毒效果。具體消毒作法是浸泡消毒,將100片藥溶解于2000毫升水中,浸泡巢脾20分鐘后,用搖蜜機將藥液搖出,另換清水浸泡2次,每次5~10分鐘,爾后晾干備用。
②選育抗病品種
從發病蜂場選擇抗病力強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時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換病群中的蜂王,這樣經過幾代選育,可降低中蜂囊狀幼蟲病的發病率。
③藥物防治
對于患病蜂群可選用下列藥物防治:
第一,半枝蓮(又名狹葉韓信草)50克。
第二,貫眾50克,金銀花50克,甘草25克。
將藥放入容器內加適量水,一般以淹沒藥為宜,煎煮后,過濾,取濾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藥液糖漿喂蜂,上述每一劑量可喂10~15框蜂。
第三,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藥金剛烷胺和中草藥的混合制劑,治療中蜂囊狀幼蟲病效果可達80%以上,對意蜂囊狀幼蟲病具有同樣療效。試驗證明,應用抗病毒862結合巢脾消毒和更換蜂王等綜合措施,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
蜜蜂蛹病
蜜蜂蛹病又稱”死蛹病“,是危害我國養蜂生產的一種新的傳染病。患病群常出現見子不見蜂,造成蜂蜜和王漿產量明顯降低,嚴重者全群死亡。
1.病原
為蜜蜂蛹病毒。
2.癥狀
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狀,也有的呈濕潤狀,病毒在大幼蟲階段侵入,發病幼蟲失去自然光澤和正常飽滿度,體色呈灰白色,并逐漸變為淺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體無臭味,無粘性,多數巢房蓋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頭部呈“白頭蛹”狀。在患病蜂群中也有少數病蛹發育為成年蜂,但這些幼蜂由于體質衰弱,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內。有的幼蜂雖然勉強出房,由于發育不健全,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動疲軟,采集力明顯下降,分泌蜂王漿和哺育幼蟲能力降低,所以對蜂蜜和蜂王漿產量影響很大,病情嚴重的蜂群出現蜂王自然交替或飛逃。
3.診斷方法①癥狀診斷
(1)蜂箱外觀察:
患病蜂群工蜂表現疲軟,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場地上可見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發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為患蜂蛹病。
(2)蜂群內檢查:
提取封蓋巢脾,抖落蜜蜂,若發現封蓋子脾不平整,出現有巢房蓋開啟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現象,即可初步診斷為患蜂蛹病。
②鑒別診斷
蜜蜂蛹病的病狀常易與蜂螨、巢蟲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狀幼蟲病、美洲幼蟲腐臭病病狀相混淆,可根據其特征加以區分。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現幼蜂翅殘缺或蜂蛹死亡,此種情況可在蜂體及巢房內的蜂蛹和幼蟲體上檢查到較多數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蟲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較重,常出現成片封蓋巢房被工蜂開啟,死蜂蛹頭部外露,呈”白頭蛹“狀,拉出死蛹后可見到巢蟲;囊狀幼蟲病多出現在大幼蟲階段,死亡幼蟲呈典型囊狀袋,頭部上翹,而蜂蛹病無此癥狀,受美洲幼蟲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會出現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無此病狀。
③樣品送檢
如需確診,可將死亡蜂蛹寄送到蜂病診斷中心,做血清學診斷。
4.流行特點
①傳播途徑
蜂群中的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傳染源,患病蜂王是該病的又一重要傳染途徑。
②發病時間
發病時間:云南、福建出現在12月份,四川在2~4月份,江西、浙江在3~4月份,陜西在4~6月份,甘肅6~8月份。
③發病程度和危害情況
各地區和各蜂場之間發病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有個別蜂群少量蜂蛹死亡,如此時外界蜜粉源豐富,蜂群群勢較強,輔以更換蜂王措施,病情則可得到控制。嚴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數量減少,蜂群生產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漿的產量大幅度降低。若發病率高達30~50%,則蜂群完全失去生產能力,并且很難維持蜂群的生存,最終導致整群蜂死亡。
④發病相關因素
(1)與溫度的關系:
蜜蜂蛹病的發生與溫度關系密切。調查表明,蜜蜂蛹病發病的適宜溫度為10~21℃,早春寒潮過后,易發生蛹病。
(2)與蜜源和飼料的關系:
在外界蜜粉源充足,蜂群內有充足的優質飼料貯備,蜂群群勢較強的情況下,不易發生蛹病;當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質飼料喂蜂,蜜蜂處于饑餓狀態營養不良,遇陰雨或寒潮時易發生蜂蛹病。
(3)與蜂種及蜂王年齡的關系:
意蜂發生較普遍,受害較重,喀蜂和東北黑蜂發病較輕,中蜂則很少發生,就蜂王年齡而論,一般說來,老蜂王群易感染,年輕蜂王群發病較少。
5.綜合防治技術
①選育抗病品種,更換蜂王
蜜蜂品種之間抗病性有差異,同一品種不同蜂群抗病力也不一樣,在病害流行季節,有些蜂群發病嚴重,有些蜂群發病輕微,而有些蜂群卻不發病。在生產實踐中選擇無病蜂群作為種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換病群的蜂王,以增強對蜂蛹病的抵抗力。
②加強飼養管理,創造適宜蜂群發展的環境條件
保持蜂群內蜂脾相稱或蜂多于脾,蜂數密集,加強蜂巢內保溫,經常保持蜂群內有充足的蜜粉飼料,當外界蜜粉源缺乏時,需給蜂群喂以優質蜂蜜或白糖,并輔以適量的維生素、食鹽。此外,還應注意保持蜂場衛生,清掃拖出蜂箱外的死亡蜂蛹,集中燒毀,以消滅傳染源,同時注意勿將病脾調入健康群,避免造成人為傳染。
③消毒措施
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場應對換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噴燈灼燒消毒。對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劑浸泡消毒,100片藥加水2000毫升,浸泡巢脾20分鐘,用搖蜜機將藥液搖出,換清水2次,每次10分鐘,搖出清水后晾干備用。
④藥物防治
巢脾和蜂具經消毒處理并換以優質蜂王的蜂群,噴喂防治藥物蛹泰康,每包藥加水500毫升,每脾噴10~20毫升藥液,每周2次,連續3周為一個療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小蜂螨
小蜂螨主要寄生于蜜蜂幼蟲和蛹體,很少寄生于成蜂體,而且存活時間僅為1~2天。小蜂螨不但可以造成幼蟲大批死亡,腐爛變黑,而且還會造成蜂蛹和幼蜂的死亡,蜂群內出現死蛹。出房的幼蜂殘缺不全,蜂群群勢迅速削弱,甚至全群死亡。
1.形態特征
小蜂螨的個體發育分4個階段。即卵、幼蟲、若螨和成螨。
①卵
小蜂螨的雌螨可產兩種卵,一種為無肢體卵,個體較小,卵產下后不久即變成淺褐色,不能孵化,最后干枯死亡,另一種卵為有肢體卵,透過卵膜可以看到卵內幼蟲肢體。卵為卵圓形,白色透明,長0.65毫米,寬0.54毫米,腹面中央稍凹陷,形狀似緊握的拳頭,剛產下的卵,經15~30分鐘,即孵化為幼蟲。
②幼蟲
破殼后的幼蟲為橢圓形,身體白色,具有3對足,爬在巢房壁上,身體隆起,處于靜止狀態,體長0.54毫米,寬0.38毫米,此時,第四對足被包在卵膜內尚未顯露,經20~24小時后伸出第四對足,進入前期若螨階段。
③若螨
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前期若螨具有4對足,體呈橢圓形,乳白色,體長0.6毫米,寬0.38毫米。體背生有許多細小剛毛,螯肢也逐漸形成。經44~48小時,靜止蛻皮變為后期若螨。體為長橢圓形,長0.9毫米、寬0.6毫米,可區分出雌雄性別,體乳白色,身體密布剛毛,胸叉明顯,經48~52小時,靜止蛻皮變為成螨。
④成螨
雌螨體呈長橢圓形,體色由黃色變成褐色,體長1.02毫米,寬0.53毫米,前端較窄,后端較鈍,體背部被一整塊骨板所覆蓋,身體密布剛毛,腹面具有馬蹄形胸板、棒狀生殖板、鐘形肛門板,肛門開口于中央。
雄螨略小于雌螨,體長0.95毫米,寬0.56毫米,體色淡褐色,腹面的腳板與生殖板合并,后端呈楔形,與肛門板的距離較雌螨的大,螯肢內側有一極細的輸精突。
2.生物學特性
①生殖特性
雌性小蜂螨進入幼蟲房后,45~52小時開始產卵,蜜蜂幼蟲封蓋100~110小時是小蜂螨雌螨的產卵高峰期,以后產卵力逐漸下降。蜜蜂幼蟲封蓋208小時后產的卵多為無肢體卵,不能孵化。一般情況下1只雌螨能產1~6粒 卵,多數產1~3粒。
②生活周期
卵期15~30分鐘,幼蟲期20~24小時, 前期若螨44~48小時,后期若螨48~52小時,從卵到成螨整個發育周期為4.5~5天。
③溫度影響
小蜂螨發育的最適溫度為3l~36℃,一般 可存活8~10天,有的可達13~19天,9.8~12.7℃,小蜂螨則很難長時間生活,只能活2~4天;44~50℃高溫之下,24小時則全都死亡。
④運動性
小蜂螨的足很長,行動敏捷,常在巢脾上迅速爬行。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在陽光或燈光下小蜂螨會很快從 巢房里爬出來。
⑤寄生性
小蜂螨主要寄生于子脾上,靠吮吸蜜蜂幼蟲或蛹體的血淋巴生活。雌螨潛入即將封蓋的幼蟲房產卵,當一 個幼蟲或蜂蛹被小蜂螨寄生死亡以后,又從封蓋房的穿孔內爬出來,重新潛入其他幼蟲房內產卵繁殖,在封蓋房內重新繁殖成長的小蜂螨,隨著新蜂一起出房。小蜂螨在成蜂體上僅能存活l~2天,利用這一特性,可采用斷子方法防治小蜂螨。
3.診斷方法
①熏蒸檢查法
用一小玻璃杯從巢脾中央摳取50~100只蜜蜂,其內放一浸漬0.5~1毫升乙醚的棉球,熏蒸3~5分鐘,待蜜蜂昏迷后,輕輕振搖幾下,再將其送回原群內,蜂螨則粘在玻璃杯壁上或掉落到下面,根據蜂數及落螨數計算寄生率。
②封蓋巢房檢查法
提取封蓋子脾,用鑷子挑開封蓋巢房,利用小蜂螨具有較強趨光性的特點,可迎著太陽光,仔細觀察巢房內爬出的小蜂螨數量并計算其寄生率。
4.發生規律
①小蜂螨越冬地區
調查表明,蜂螨順利越冬的溫度 指標為月平均溫度在14℃以上,生物學指標為越冬期間蜂群內無絕對斷子期,小蜂螨可越冬的溫度指標為月平均溫度不低于5℃,生物學指標為越冬期間,蜂群內絕對斷子期不超過10天。根據小蜂螨越冬所需要的溫度和生物學指標,結合我國自然條件和實地調查查明,廣東、廣西以及福建、浙江、江西南部為小蜂螨的越冬基地;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云南、四川、貴州及河南南部為小蜂螨的可越冬區。
②消長規律
小蜂螨的消長規律與大蜂螨有所不同,它在一年中的消長與蜂群的繁殖狀況及群勢有關。在北京地區,每年6月之前,蜂群中很少見到小蜂螨,但到7月以后,小蜂螨的寄生率急劇上升,到9月份即達到最高峰。11月上旬之后,外界氣溫下降到10℃以下,蜂群內基本查不到小蜂螨。
5.防治方法
防治大蜂螨的方法也適用于小蜂螨。
①在藥物防治方面
除了螨撲、速殺螨和敵螨一號外,升華硫對小蜂螨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時,抖落封蓋子脾上的蜜蜂,然后用紗布包著升華硫粉,均勻涂抹于封蓋子脾的表面。每隔7~10天1次,連續2~3次。此法也可結合取蜜時進行。
②兩種殺劑聯合使用
在蜂群內通常有大蜂螨和小蜂螨共同發生和危害,損失大,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將兩種殺螨劑聯合使用,懸掛"螨撲"高效殺螨片于蜂群內用以殺滅蜂體上和巢脾上的大蜂螨和小蜂螨,但不能殺滅封蓋巢房內的螨,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可結合使用升華硫涂抹封蓋子脾,也可結合使用敵螨一號或速殺螨,可收到徹底防治的效果。
③蜂群內斷子防治法
根據小蜂螨在蜂體上僅能存活1~2天,不能吸食成蜂體血淋巴,而在蛹體上最多也只能活10天的生物學特性,采用割斷蜂群內幼蟲的方法防治小蜂螨,取得了理想效果。即采取幽閉蜂王9天,打開封蓋幼蟲房并將幼蟲從巢脾內全部搖出,即可達到防治小蜂螨的目的。
④同巢分區斷子防治法
蜜蜂研究所最近研制一種能使蜂群氣味和溫度正常交換而小蜂螨又無法通過的紗質隔離板,將蜂群分隔成兩個區,使各區造成斷子狀態2~3天,使小蜂螨不能生存,此法防治效果可達98%以上。具體做法是,采用一個與隔王板大小相同的隔離板,置于繼箱和巢箱間(若為臥式箱則采用框式隔離板),將蜂王留在一區繼續產卵繁殖,而將子脾全部調到另一區,造成有王區內絕對無大幼蟲2~3天,待無王區子脾全部出房后,造成該區絕對斷子2~3天,使小蜂螨全部自然死亡,以達到徹底防治的目的。該法較幽閉蜂王斷子法具有許多優點,為有效的防治小蜂螨開辟了新途徑。其優點是:
第一,保持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蜂王正常產卵繁殖,有利于蜂群穩定持續的發展。
第二,不影響王漿的生產,保證了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第三,減輕勞動強度,提高防治效果。 第四,操作方便,不受氣候條件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