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在自然分蜂前數日,開始在巢脾邊沿造數個王臺基迫使蜂王于不同時間在王臺內產卵,王臺內出現幼蟲后,蜜蜂就減少飼喂蜂王,使蜂王的產卵量迅速下降,經一星期左右,蜂王完全停止產卵。腹部縮小,體重減輕,以便隨飛出蜂群飛走;蜂王產卵量的突然變化,使蜂群的哺育工作大量減少,工蜂停止采集活動,無事可做的蜜蜂越來愈多,往往聚集在巢門前形成“蜂胡子”, 呈“怠工”狀態。
在分蜂開始前,要飛離的蜜蜂都吸飽蜂蜜,作為途中飼料以及在新筑巢時使用。
自然分蜂時大量蜜蜂擁出巢門,在空中飛翔,片刻后,會在附近的樹干或建筑物中暫時結團,然后再飛到遠處新地。
防止自然分蜂的關鍵在于,主動采取措施及時消除蜂群分蜂意念。
(一) 適時人工分蜂。人為地削弱強群,一次性另立新群準備蜂箱,在群勢過強的蜂群中,抽出帶蜂的出房子脾、老蜂蓋子脾一二張,抽足一個繼箱群的蜂量,布置好蜂脾,次日傍晚介紹一只產子蜂王或去成熟王臺,同時加入王漿,當即成為生產群,這種做法,既能消除分蜂熱,又能增加生產群,可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
在原群內留下老母蜂和一部分未封蓋子脾,割掉巢脾上的母蜂臺,根據蜂群的情況適當的加入空脾或巢礎框。其余的帶蜂子脾,選留一個好的母蜂臺,組成新分群,放在另外一個明顯的位置。由于原群中失去了大部分封蓋子和幼蜂,這樣就解除了分蜂熱。另外新分群中因外勤蜂飛回原來的蜂群內,一般也解除了分蜂熱。在新母蜂交配以后,就可以利用它組成采蜜群。另外有時由于久雨初晴,或者檢查的時候疏忽大意,也有發生自然分蜂的現象,應及時將分出群收捕回來,并另外放置一個地方。如果原群比較強,則需要把它均分成兩個小群,各選留一個成熟的母蜂臺。待母蜂產卵以后,再進行處理,兩個小群可放在一只蜂箱內,同箱飼養,用閘板隔開,各走各的巢門。
距大流蜜期半個月時停止抽脾分群。
(二) 換脾法。將自然王臺全部鏟除后,把蜜房面積大,子脾面積小的巢脾,搖出蜂蜜,放寬蜂路,開大巢門,打開箱蓋后面的紗窗,使空氣對流,以便排除箱內的濕熱悶氣,然后抽出兩三張封蓋子脾補給弱群,再從弱群中調出兩三張幼蟲脾補給分蜂熱的蜂群哺育,分蜂熱自然得到解除。
根據群勢強弱情況,從強群中抽出出房子脾或老蜂蓋脾,補充弱群、新王群或者雙王群,有意識地削弱強群。再把弱群、雙王群中的卵、早脾、空脾或巢礎框,加入哺育蜂過剩的強群中,加重其哺育負擔,迫使其消除分蜂意念。
(三)選用優質蜂王,更替老、劣王 。老劣王釋放的蜂王物質減少,則每只工蜂得到的蜂王物質相對不足,就會促使分蜂意念。選擇分蜂性弱、生產力強的蜂群作種群培育優質蜂王,蜂王能維持10張以上的子脾。
(四)加強蜂群觀察,及時采取措施 蜂群分蜂前是有預兆的,要仔細觀察和掌握每箱蜂的情況,蜂王是否有縮體、出勤蜂是否減少、巢門前可有“胡子蜂”等等。尤其是在雨后初晴的上午9時到下午3時要特別注意,若有分蜂跡象,應立即采取措施,如扣除蜂王等。分蜂熱產生之時,正是一年養蜂生產最忙之日。如沒有時間仔細檢查,往往不能發現做在巢脾隱遮處的自然王臺。有了王臺或新王,就會加速自然分蜂。因此,即使工作再忙,也必須仔細檢查,及時刈除自然王臺。割除王臺只能推遲蜂群的分蜂期,還需要采取其它控制措施。
(五) 換箱法。在大流蜜期個別蜂群發生分蜂熱時,選擇晴天的上午,工蜂出巢采集繁忙的時候,將發生分蜂熱的自然王臺鏟除后,將巢箱與弱群或交尾群的蜂箱對換位置,同時給弱群適當補加巢脾,原分蜂熱的采集工蜂大部分仍飛回原位置的弱群里,弱群的群勢得到加強,分蜂熱也得到解除。外界大流蜜時,蜂群群界不嚴。
對調強、弱群位置,平衡群熱 把群熱過強、有可能產生分蜂熱的蜂群,與弱群的位置對調,人為地削弱強群、增強弱群(小群),這樣既削弱了強群,又加強了弱群(小群)。此操作簡便,也不影響蜜蜂采集。調位時間宜在傍晚,以天將昏暗時為宜。
(六)多養雙王蜂,增加蜂王物質 濃厚的蜂王物質,是維持強群的重要因素,巢內蜂王物質不足,就會促使蜂群產生分蜂意念。雙王群內母蜂物質充裕,所以雙王能維持大群。一個蜂場應有半數以上的雙王群。
(七)以強帶弱,平衡群勢。用產生分蜂熱蜂群的封蓋子脾抖去蜜蜂,與新分群或者弱群的不帶蜂的未封蓋子脾交換,加重蜜蜂的哺育工作。過幾天分蜂情緒即會消失。
抓緊外界有利時機多造脾,常年產漿,及時取蜜,這樣對分蜂情緒都有抑制作用。
(八)分隔蜂巢。為維持強大的蜂群群勢,采取分隔蜂巢的做法。首先,仔細檢查蜂群,割凈王臺,在巢箱中央留下蜂王和1張未封蓋子脾,兩側加滿空脾和巢礎框,其上加隔王板和1個裝滿空脾的繼箱,再加上原來的繼箱和其它子脾、蜜粉脾。由于蜂巢被空脾繼箱分隔成兩部分,不但能刺激蜜蜂積極造脾,使分蜂熱受到抑制,而且由于蜂巢的擴大,也為蜂群的發展創造了條件。4-5日后,要檢查原來繼箱中的子脾,注意割除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