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育優良蜂王?
提高蜂產品的產量,除了蜂種特性以外,為生產蜂群培育質量優良的蜂王也非常重要。蜂王不僅是蜂群優良種性的載體,能把優異的生產性狀遺傳給下一代;蜂王體格大、體質好、產卵力強,還能培育和帶領強群采蜜。而個體小的劣質蜂王產卵力弱,流蜜期極易產生分蜂熱,難以維持大群。如蜂場中這樣的蜂群多,就會降低蜂場的整體經濟效益。一群蜂的群勢大小、 產量高低與蜂王密切相關,所以在養蜂界有養蜂就是養王之說。
培育優良蜂王的主要方法如下:
(1)育王群的選擇 俗話說母壯兒肥, 養王也是這樣。群勢大的蜂群哺育蜂多,哺有能力強,能為蜂場培育個體大、產卵力優異的蜂王。
據徐祖蔭等試驗 (9989,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育王群群勢為6框蜂量的蜂群,所育蜂王平均初生重為175毫克,3框群勢的育王群,所育蜂王的平均初生重僅為150毫克。因此,一般要求育王群群勢應至少在6框蜂量以 上。春季早期育王如達不到上述要求,可以人工合并組織有王群,適度緊脾,讓其產生分蜂熱。父群、母群也可作育王群。哺育群內擁有一定數量的雄蜂,符合蜂群生物學的要求,能提高育王質量及王臺的接受率。
育王群大流蜜期不取蜜。非大流蜜期育王,應進行獎勵飼喂,補充蛋白質飼料(如奶粉等)。
(2)大力提倡人工育王 目前,中蜂飼養戶大多仍利用蜂群中的自然王臺分蜂換王,這樣會使分蜂性強的蜂群,迅速得到繁殖,且一代一代傳下去,分蜂性會越來越強,而那些群勢強、分蜂性弱的蜂群,數量反而會越來越少,以至于蜂群的群勢越變越弱。中蜂囊狀幼蟲病至今仍是對中蜂生產威脅最大的病害,中蜂囊狀幼蟲病是一種病毒病, 目前國內尚無有效藥物防治。實踐證明,要徹底控制中蜂囊狀幼蟲病的危害,唯有效的辦法是通過人工育王,選育和引進推廣抗病力強的蜂種,提高蜂群木身的抗病能力。因此,無論是保持和提高蜂種的優良特性,還是有效防控中蜂囊狀幼蟲病的發生流行,都必須采取人工育王的方法。
中蜂的泌漿能力不如意蜂,故大多數學者都主張中蜂在實行人工育王時,王臺的數量不宜過多,每個育王框一般以15~30個為宜。但是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用多安王臺多移蟲的方法,也取得了較好的育王效果。例如,甘肅省天水市張榮川連續13年堅持人工育王,在非大流密期,一個育王框上安放50~60個塑料王臺移蟲,雖然接受率很低,一般只能成功10多個,少的只有7~8個,但培育的蜂王體格卻相當碩大,附近的養蜂戶都到他的蜂場引種、移蟲。張榮川在育王時,先將哺育群中的幼蟲脾提走,然后再插育王框。由于群內此時已無幼蟲,育王框中的幼蟲能將蜂群中大量的哺育蜂吸引過來。然而,由于處于非大流蜜期,蜂群本身的分蜂情緒并不強烈,所以王臺的接受率很低,大量的幼蟲被淘汰掉,而留下來的則是體格特別健壯、被工蜂精心哺育過的幼蟲,因此提高了育王的質量。
(3)用大卵育王 國內外學者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用較大的蜂卵培育出的幼蟲用于育王,能培育出體重較大的蜂王。
蘇聯學者李莫辛諾娃1979 -1980 年的試驗表明,用同一只蜂王產的0.131毫克的大卵和0.118毫克的小卵,在同一哺育群中各培育出50只蜂王,由大卵培育出的蜂王比小卵培育出的蜂王平均產卵量多11.4%~25.0%。同時,大卵培育出的蜂王交尾成功率高(蘇聯國家養蜂研究所,1982)。 國內文獻資料記載,1991- 1994 年分別在北京、浙江、湖北、黑龍江、山西等地試驗測定,用大卵育王后蜂群的產蜜量提高了20%~80. 5%。
蜂王產卵的大小取決于產卵的速度,蜂王產卵量的增加會導致卵重減輕。
通常年輕蜂王產的卵大于老蜂王產的卵。蜂王在產卵旺盛的季節產的卵相對較小,而早春和秋天產卵數相對較低時產下的卵較大。人工控制蜂王產卵,可以得到大卵。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黃文誠用蜂王控產器控制蜂王產卵10天,使蜂卵增重20.66%。袁耀東等控制強群蜂王產卵,使受精卵從長1.41~1.71毫米、寬0.32~0.38毫米,增加到長1.48~1.85毫米,寬0.36~0.43毫米,培育的蜂王初生重由169 ~197毫克,增加到了215~ 256毫克。
為了取得大卵孵化的幼蟲育王,應在移蟲前8~10天,將母群中的蜂王用隔王板或多用蜂王控制器限制在巢箱中部,提走有空巢房供蜂王產卵的巢脾,使蜂王無法大量產卵。移蟲前4天,在此區插入1 張巢脾中央只有200~300個空巢房的巢脾供蜂王產卵,等卵孵化后再移蟲育王。
上一篇:蜜蜂安全越冬方法,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蜜蜂喂花粉的時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