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蜂的一切活動都成圓球體呢?
我們在飼養中蜂過程中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蜂群一切活動都離不開一個球體,當然這個球體并不是標準的。例如:分蜂群結團于屋檐、樹枝下,會成一個球體;蜂群在空中遷飛時,工蜂會上下飛動成球體滾動前進;蜂群筑巢時,先會在中心造一小塊弧形巢脾,然后在兩邊增加巢脾,形成一個球體; 蜂王產卵時,先在脾中心產卵,接著繞圓圈, 一圈一圈擴大,切面是球體;工蜂貯蜜和花粉,圍繞著子圈成圓形擴展到邊角;就連工蜂傳遞信息的舞蹈,也是圓形舞,或兩個圓的“8”字舞;等等。
那么為什么中蜂的一切活動都成圓球體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球體有利于保溫、保濕、節飼。球體的表面積最小,有利于寒冬保溫, 炎熱時保持巢內有一定濕度。夏天,又因為球體的體積最小能給箱內以最大空間使空氣流通,加之扇風而降溫。由于冬保暖、 夏降溫而減輕了蜜蜂的體能消耗,因而飼料消耗不大。
二、 球體有利于蜂王傳遞信息。蜂王作為“蜂國之主”她能分泌出“蜂王物質”。這種物質能把上萬只工蜂凝聚在自己周圍,并使她們的活動井然有序, 球體的直徑比體積相同的其他形體要短,因此蜂王不論處于球體中的任何位置,都能以最快速度將 “蜂王物質”傳遍蜂群。
三、 球體有利于以最大容積筑巢。相同面積物體的容積以球體最大,蜜蜂密集于體表,保護著球體內以最大的空間來營巢、貯蜜、 哺育。
認識這些規律的目的在于應用,那么, 作為養蜂人, 如何應用這些規律呢?我們粗淺的體會如下:
一、 度劣群宜緊脾密集。我們所處的地區在取完烏桕蜜之后便是漫長的缺蜜粉源期,比越冬期長而艱難。此前,必須抽去邊脾或老脾,使蜂多于脾,但“多”到什么程度, 不是見蜂不見脾,而是要重疊一兩層, 形成一個厚厚的殼,使內緊外松, 這樣,既擴大了箱內空間,便于空氣流通而降溫,又能抵御巢蟲的危害。
二、 越冬群宜中心挖洞。中蜂越冬時,工蜂會在中間幾塊脾的中心部位咬洞。群勢越弱,洞咬得越大,以便于工蜂結團御寒,為適應這種規律,越冬前調脾時,可根據群勢的大小把中間幾塊脾中貯蜜不好、以下無子的部分割掉,人造一個球形防寒洞, 洞外再放蜜脾,這樣,不但節省了工蜂咬脾時的體力消耗, 而且方便了工蜂結團和取食。
三、 收捕分蜂群,宜小脾營巢。收到分蜂群一般的做法是,在新箱的一側先放空框,然后放從其他群抽來的滿框子脾,再放空框。 我們覺得這樣做當然可以,但是發展速度比投居他地的野生蜂慢得多,其原因就是整張子脾破壞了球體規律, 我們認為,應選擇做在框梁中間的小塊子脾,且放在新箱的中間, 兩邊依次加空框或有三分之一巢礎的框,蜂團入箱后結成球體從兩邊營巢,與野生相似。這樣, 一個多月就能造出7至9框的弧形脾, 仍保持球體,這時可暫不加空框,讓球體不斷擴大至滿框, 使整個郎式標準箱內基本上形成大球體。
四、繁殖群宜中心加框。 南方,“大寒”以后,只要氣溫在12攝氏度以上就要獎飼,以促使蜂群復蘇,工蜂便會在挖了洞的中心脾上修補筑巢, 蜂王開始產卵,這時可選擇晴好天氣進行越冬后的調脾:可在已產卵的小塊中心脾兩邊加空框或有三分之一巢礎的框,將挖了洞的老脾向兩邊移, 直至廢棄,如果天氣好,又有較多的零星蜜源,工蜂便會在巢礎上造脾,并隨著氣溫的回升而擴大,如有冷空氣襲來, 空框和有巢礎框的空間很大, 近似防寒洞,工蜂在此結團護子和御寒,不會被凍壞。
五、生產群宜中心取蜜。中蜂貯蜜,從中心脾的花粉環外開始,成弧形向邊角擴展; 整箱蜂,則從里向外成球形延伸;成熟的封蓋蜜也是先里后外,中蜂取蜜的原則應是勤而不貪:“勤” 是次數多,封蓋即取 ;“不貪” 是不求多,只取封蓋的成熟蜜, 如果取下的蜜不成熟則極容易發酵變質,所以必須在保質的基礎上求量; 至于邊脾,即使是梁下封蓋,若仍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封蓋則不能取,可留作飼料。
上一篇:區分交替王臺和分蜂王臺的方法!
下一篇:濕度、雨量及風度對蜜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