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要講究技術,這些技術你真的都認識嗎?
養蜂要講究技術,這些技術你真的都認識嗎?
現在養蜂講究技術,各種養蜂技術層出不窮。養蜂人一直也在不斷努力,尋找更好的養蜂方法。現代環境的變化,養蜂如果固守傳統,不講究技術,是難有收益的。可是,再好的養蜂技術,只有用對了,才能發揮效益。如果隨便亂用,不僅不能增產,還可能會帶來損失。
雙王群養殖可能是很多養蜂新人最感興趣的,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蜂王多了產子就多,蜂群發展快,收益就會高。根本不會考慮在什么情況下才能進行雙王群養殖?也不明白雙王群養殖的利弊,胡亂學習可能更加養不好蜂了。
今天就說一說雙王群養殖技術該怎樣正確使用?哪些情況下不要用雙王群養蜂?
什么叫雙王群?為什么要組織雙王群?
雙王群本來是強盛的意蜂群所用的技術,能夠加快繁蜂速度增加效益,是已經成熟的養殖技術,能加快繁殖,維持強盛蜂群,帶來更高的效益,所以很多人熱衷于學習雙王群的養殖方法。其實組織雙王群并不難,只要把蜂箱用隔板分成兩半,把一群蜂分成兩部分,一邊放一半的蜂脾,各放一個蜂王,兩群蜂各自進出自己蜂巢門,兩邊蜂王和工蜂都隔斷了,這樣一群蜂就變成了兩群蜂了。兩群蜂共用一個蜂箱,似乎蜂群就加倍了,有人就覺得兩個蜂王產子,蜂群就發展快效益高了。
我們知道一個蜂王產子量和能控制的蜂數是有限的,在蜂群比較繁盛,處在旺盛繁殖期的時候,養蜂人為了加快蜂群的繁殖速度,就想增加一個蜂王提高產子量。因為如果蜂數比較多,工蜂撫育力過剩會產生分蜂熱情緒,會影響繁殖速度和產蜜量。增加一個蜂王產子,工蜂撫育的幼蟲就多了,兩個蜂王信息素就能控制主工蜂,就能滿足工蜂撫育能力,分蜂熱就能夠控制住,這樣就能維持正常的蜂群秩序,產子量大了,采集勞動積極性提高,蜂群繁殖速度和效益都會提高。
但前提是必須要達到足夠的蜂數,意蜂要有十幾脾以上的蜂數,中蜂要有五六脾以上的蜂數,必須是蜂王的產子量不能滿足工蜂的撫育力,在蜜粉源充足,氣候溫暖,處于蜂群繁殖最佳時候,組織雙王群才能發揮好的作用。如果蜂數不夠,氣候不適宜,蜜粉源枯竭,組織雙王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為什么有的蜂群雙王群不合適。
一個蜂群只有一個蜂王,這是蜜蜂的天性,組織雙王群就是在違背蜜蜂的天性,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條件,只有害處沒有好處的。
一,如果蜂數不夠,蜂巢脾少了,勉強組織雙王群,對于蜂王和工蜂都是有害的。
蜂王身上釋放的信息素彌漫在蜂巢里,能夠控制工蜂的活動,使蜂群能保持協調一致,正常的運作。可非要人為的安排兩個蜂王在同一個蜂箱里,哪怕用隔板把蜂群隔開了,但是蜂王的信息素還會互通,讓兩群蜂感受到不同的蜂王信息素,就會惶恐不安無所適從。這樣反而降低了工蜂的勞動效率,產量還會下降。
只有當蜂數足夠,蜂王信息素削弱,蜂王難以控制整個蜂群時,增加一個蜂王,工蜂才不容易發覺,才會正常的勞作。
二,蜜粉源不足時,不要組織雙王群。這時蜂巢里沒有蜜粉味,工蜂容易覺察蜂王的不同,容易失王,也不會多產子。
在蜜粉源充足的時候,蜂巢里的蜜粉氣味會掩蓋蜂王信息素的味道,工蜂忙于采集也不容易顧及到蜂王的不同。所以蜜粉源期組織雙王群容易成功。而且有充足的蜜粉,工蜂有旺盛的撫子能力,蜂王多產子才能夠撫育,才有利于蜂群的發展,也不影響產蜜量。繁蜂速度加快,還能提高效益。
可如果蜜粉源枯竭了,蜂巢里沒有蜜粉氣味,蜂王信息素味就強烈了,工蜂就能夠感受兩個蜂王的不同氣息,蜂群秩序就會混亂。這時候沒有充足的蜜粉撫子,蜂王多產子工蜂也不能撫育,根本不會提高繁蜂速度,也不會提高經濟效益。
而且蜜粉源枯竭時,蜂群容易發生盜蜂。雙王群雖然在一個蜂箱里也是兩個蜂群,兩個蜂群就會發生互相偷盜。雙王群左右兩邊工蜂互相偷盜,養蜂人很難發現的。可是工蜂互相偷盜蜜糖,做無謂的勞動,會加大飼料消耗量,也使工蜂早早累死,會造成蜂群滅絕。雙王群不僅難以發現互相偷盜,而且也不可能制止。可能最后蜂沒了,蜂王沒了,養蜂人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定要記住,在蜜粉源枯竭,蜂群蜜糖不足時,千萬別組織雙王群。
組織雙王群的目的是控制分蜂熱,為了維持強盛的蜂群。并不是蜂王多了產子就會多。
蜂群出現分蜂熱會使繁殖速度和工蜂勞動積極性下降,如果不及時制止還會發生分蜂飛逃。分蜂熱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蜂王的產子量不能滿足工蜂的撫育需求,撫育能力過剩,工蜂沒有充分泌漿撫子,就會使生理功能發生變化,產生分蜂熱情緒,這時的工蜂就無心勞動,開始鬧分蜂。所以蜂王能力不足蜂數多了的時候,想要維持蜂群正常的秩序又不分蜂,組織雙王群就是最好的辦法。同樣的蜂數,有兩個蜂王的控制,兩個蜂王產卵讓工蜂撫育,就不容易發生分蜂熱了。在蜂群繁殖旺盛時期,大蜜源期間很容易發生分蜂熱,組織雙王群就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可是如果蜂數不夠,根本不用擔心發生分蜂熱,多增加一個蜂王有什么用呢?蜂群能撫育多少幼蟲是由工蜂數量來決定的,1萬只蜂的蜂群可能才能哺育1000只幼蟲。而意蜂王一晝夜能產1000~3000粒卵,中蜂王一晝夜能產800~1500粒卵。蜂王產卵不足是因為工蜂太少,產的卵工蜂沒辦法撫育,工蜂不允許蜂王多產卵,蜂王得不到精心照顧造成的。哪怕蜂王堅持多產卵,工蜂也會把多余的卵拖走的。能夠養出幾萬只蜂的蜂群,有幾個養蜂人能達到?而且,弱小的蜂群也難以培育出合格的蜂王,難以達到正常的產子量。
蜂群弱小就別指望多增加蜂王多產子,繁蜂就快了。多一個蜂王只會增加工蜂的撫育負擔——蜂王也要天天吃蜂王漿,要工蜂精心照顧的。本來就是勞力蜂不足的蜂群,在多個蜂王信息素干擾,秩序混亂,更加難以完成工作。繁蜂速度和產蜜量更差,還會帶來失王及盜蜂發生,危害很大。
養蜂要講究技術,但不能隨便亂學養蜂技術。
養蜂必須循序漸進,蜂數沒有達到段位,就不要隨便學習先進的養蜂技術。違背密封聽信,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強盛的蜂群是很難應對意想不到的后果。無論提前繁蜂,人工育王,還是組織雙王群,這些養蜂技術都是可靠的,也是確實能增加效益,但不是每個養蜂人都能學的。蜂種,蜂數,氣候條件,蜜粉源條件決定著養蜂的方法,養蜂人只能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才能發揮好的作用。盲目照搬,胡亂學習,只會帶來害處。養蜂得講究技術,但不能亂學技術。
所以組織雙王群更不能盲目,必須要達到上面所說的條件,要注意的問題,才能發揮好的作用。否則就真的是完全錯誤,危害很大的。
有些人以為組織雙王群蜂王都在都能產卵就是成功,就認為可行的。如果不做對比,就不能發現雙王群到底帶來的是好處還是壞處?可能犯錯也不知道。
想要證明養蜂技術是否學對了?就只看最終效益是否增加了。如果沒有增加收益,再好的養蜂技術也不能學的。想要革新,必須要做對比,明白利弊,證明能用才可以大量實踐。真正的養蜂技術,必須在實踐中摸索,自己靈活運用,才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