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學的“防逃課”!
新手必學的“防逃課”!
在中蜂飼養實踐中,沒有逃過蜂的師傅肯定是寥若晨星。在某天,我發現手上一個碗群有逃意,馬上裝了巢門隔王片,還叫老爸坐在箱邊盯著,由于蜂王體積小,不僅出逃成功,蜂群走光了老爸也沒有發覺。那么,它們為什么要逃?逃跑前有什么征兆?養蜂不僅有技巧,也講究戰術。
養蜂也可用《孫子兵法》,中國古代軍事家孫臏的核心思想是:“勝與不勝在于彼,敗與不敗在于己。”用在養蜂方面意思就是說:我能不能養蜂,是蜂的問題;蜂在不在我家,是我的問題。富養蜂窮刮蜜,強則資弱,豐則補歉。
這些,你知不知道?會不會用呢?導致中蜂逃跑有許多原因:如,缺蜜,斷仔,天敵危害,患病逃生,人為騷擾,等等,舉不勝舉。防逃要早發現早制止。不然,逃蜂天上飛,蜂人跟著追,有時還追不上,十分被動。
一、自然分蜂增群逃跑
中蜂王有惟一性,一箱只能留一王,母女王、姊妹王同箱或相距不足1米,都容易竄王,時間一長往往容易造成失王。因此,查蜂群時見蜂群王臺封蓋后,特別是臺尖變黑的要盡快處置。提出老王或王臺,滅了老王或王臺都可以。否則,天氣合適,立馬分蜂。
我的對策是:找出蜂群中最好的子牌2 牌以上,帶入老王放入新分群蜂箱,然后固定位置,原群僅保存1框有王臺的蜂,其他蜂全部抖入新分群,抖蜂后框放回原群。新分群最多放3框。立即搬運千米之外,或一山頭或一山窩之隔放置。原群新王交尾成功后,老王群再搬回。
二、患病求生型逃跑
病群逃跑防不勝防,有時即使上了防逃片,瘦小的蜂王照樣隨群成功逃走。我做過3個這樣的試驗:在一群可能逃跑的蜂群中,將蜂王的左翅橫剪去三分之一,3天后全群還是飛逃了。將同類的一群蜂王雙翅都剪三分之一,蜂王逃出掉在巢門前5米,10多只工蜂包裹著它,工蜂團結團在附近的樹上被成功收回。但,后來的2天內工蜂一直不喂王。后王死,并蜂于它群。在一次蜂群起逃初始期,我第一時間關住了蜂王,工蜂是逃了又回;之后,盡管我小心侍候,放王入群的數天后,仍然沒有留住去意已決的愛蜂。
三、環境不適性逃跑
去意已定難防范。即使用防逃器加以限制,暫時會返巢,飛逃這一情緒還未解散,會導致長期消極怠工現象。待蜂群飛逃未果進巢安定后,馬上關閉巢門,打開通風條,把蜂群變換一下安放地點。晚上從別群調進一子脾,并飼喂少量糖水。
之后,蜂群一般會安定下來。蜜蜂的一切行為,都受群體情緒支配,換了放置地點,蜜蜂以為飛逃成功,更容易安定下來。但有時也會碰到頑固的飛逃N次的蜂群,那就如下處理:天快黑時,調進小封蓋子一片,并把蜂王扣起(工蜂不能進出)第二天再放出。
如飼喂蜂群全部取食,那此群基本安定,繼續喂飼,蜂群轉入正常。這也是利用蜂群的情緒,因該群一直處于飛逃的情緒,而飛逃必須有王,當加進封蓋子又扣王,切斷了蜂群逃亡的念頭,轉入求王生存的情緒,當放王出來,蜂群得王興奮轉入正常的行為活動,就不再飛逃。
四、缺糧性逃跑
去年盛夏剛至,以繁殖蜂群為主的我便注意缺蜜期對蜂群獎飼,以達到變夏“煩”為夏繁之目的。同村的一蜂農便將7箱中蜂搬到離我蜂場不足200米的一山窩置養。都說“千人上山千擔柴”,我也懶得口頭上得罪他。既然放到了一起,那就比比技術啰!我將小群、弱群全部合并成四五脾規模的中強群,加強獎飼。
不幾天,對方沒喂的蜂群常來我場偷蜜的工蜂就進不了我的蜂箱了。有些活頭活腦的工蜂將嘴上的皇漿行賄我的守門蜂后平安進入。我放量讓它吃,這些箱的蜂量迅速地增加。
2個月后,我的蜂場秋繁成功分群,而對方的7箱蜂,搬回了4個空箱,剩下的3箱蜂,規模只有一兩個脾,已不成氣候。他嘆息地問:“你那蜂是怎么養的?”我分析:蜂群也知貪富厭貧。他箱好吃好喝,自然樂在其所。
上一篇:老蜂王,變廢為寶巧利用!
下一篇:怎樣理解“蜂脾相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