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技術,螫針決定蜂王“決斗”成敗,緣何剪嘴的蜂王能實現“多王同巢”?
養蜂技術,螫針決定蜂王“決斗”成敗,緣何剪嘴的蜂王能實現“多王同巢”?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多王同巢”養殖技術,這是在蜂王產卵力不足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補充方法,由于我們培育蜂王比較簡單,如果可以讓多只蜂王在一個蜂群中產卵,必然能夠大大提升我們蜂群的產卵能力。在組建“多王同巢”蜂群的時候,一般主要操作都是剪掉蜂王的蜂王的兩側上顎。從蜂王“決斗”的情形來說,其實決定蜂王決斗成敗的關鍵并不是蜜蜂的嘴,而是蜜蜂的螫針,那么為什么我們剪了蜂王的嘴還能組建“多王同巢”蜂群呢?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蜂王“決斗”的生物學特點
在蜜蜂養殖中,如果一個蜂群中出現了兩只蜂王,除了交替王的現象之外,蜂群中的蜂王就會發生“決斗”,也就是兩只蜂王相互廝殺,最后一只蜂王存活,一只蜂王死亡。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蜂王“決斗”。
“多王同巢”
所謂的“多王同巢”主要是在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把多只蜂王養殖在一個蜂群里面的技術。由于一個蜂群中除了發生交替的時候會出現兩只蜂王之外,其它情況下一個蜂群中就只有一只蜂王,而我們采用一定的技術則可以消除兩只蜂王的敵意,讓一個蜂群中出現兩只以上的蜂王,我們就把這種養殖技術叫做多王同巢的技術。
多王同巢技術的使用方法是采用一年以上的老王,剪掉蜂王的兩側上顎,然后把蜂王逐個放入新組建的幼蜂較多的蜂群中,這樣放入的蜂王就不會再次發生決斗,而是共同產卵。
組建“多王同巢”蜂群究竟是剪嘴還是剪螫針?
這是我們很多朋友都在考慮的一個問題,有的朋友說組建多王同巢技術只要把蜂王的螫針剪短剪掉就可以,有的朋友說組建多王同巢技術是剪掉蜂王的上顎,其實從蜂王“決斗”的整個過程來說,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因為在蜂王決斗的時候,蜂王的腳、嘴、螫針都是攻擊的武器,但是最終決定勝負的其實是蜂王的螫針,可以說死亡的蜂王并不是被嘴咬死,也不是被腳踢死,而是被螫針的毒液毒死。這樣看來,網絡上關于組建“多王同巢”蜂群,似乎剪掉蜂王的嘴和剪掉蜂王的螫針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研究蜂王“多王同巢”養殖的研究來說,其實組建蜜蜂“多王同巢”的時候并沒有提及剪掉螫針的說法,只是剪掉蜂王的上顎。
為什么剪掉蜂王上顎蜂王就不會再“決斗”?
這也是小編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按理說決定兩只蜂王“決斗”勝負的關鍵在于螫針,因為蜂王的外殼比較堅硬,采用嘴和腳造成的傷害比較小,只有當一只蜂王的腹板或者背板展開的時候,另一只蜂王乘機將螫針刺入才宣告“決斗”結束,這樣說起來似乎我們剪掉蜂王的嘴蜂王致命武器還是存在,似乎剪掉蜂王的螫針更好,但是研究人員確實通過剪掉蜂王的嘴實現了“多王同巢”的養殖技術,這究竟又是為何呢?這個問題小編是這樣看的。
在組建“多王同巢”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個詞出現,那就是生物誘導,而生物誘導中其實并沒有加入什么化學物質,僅僅是蜜源的要求,而核心還是剪掉蜂王的嘴。那么關鍵究竟在哪里呢?小編認為是蜂王信息素的問題。
很多朋友把組建“多王同巢”技術的觀點歸結于兩只蜂王不能一只把另一只打死,其實從這個觀點來說,如果兩只蜂王一直擁有敵意,就算兩只蜂王一只不能把另一只打死,我們“沒收”了蜂王決斗的武器,而從蜂王決斗的過程來說,蜂王“決斗”的“武器”是腳、嘴、螫針,如果我們僅僅是剪嘴或者剪掉螫針,只要敵意未消,兩只蜂王牛打架一樣用頭撞也要打,雖然上海不大,但是總有一天會死亡,也談不上共同產卵,所以小編認為關鍵還是消除了敵意。
那么這個敵意是如何消除的呢?從蜂王的蜂王信息素來說,蜂王信息素主要有上顎腺信息素,跗節信息素、背板信息素、科氏腺信息素和直腸信息素五類,不管我們剪掉蜂王的嘴還是螫針,其實都涉及到蜂王信息素,因為蜂王的科氏腺信息素是在蜂王螫針腔里面,而蜂王的上顎腺信息素由蜂王上顎腺分泌,那么最有可能的是我們剪掉蜂王上顎的時候,蜂王無法釋放引發兩只蜂王決斗的信息素,這時候雖然蜂王還擁有致命的螫針,但是由于沒有受到蜂王信息素的影響,導致蜂王雖然在一個蜂巢中,但是卻不會發生決斗。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在下方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