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個月平均工資2023年
月平均工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月)貨幣工資總額與工資支付人數之比,是反映勞動力市場價格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今天小編整理了廣州一個月平均工資有多少2023年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廣州一個月平均工資有多少2023年
2023年第二季度的《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廣州平均月薪10883元。
廣州最新平均月薪在全國城市排名
廣州10883元處于第七位。
在智聯招聘監測的全國38個核心城市中,二季度上海繼續位居榜首,平均招聘月薪13486元;北京次之,平均月薪13438元;深圳以12774元處于第三位。
月平均工資怎么算的
職工月平均工資=職工年平均工資/12個月。
《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四條 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一)計時工資;
(二)計件工資;
(三)獎金;
(四)津貼和補貼;
(五)加班加點工資;
(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并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平均月薪是稅前還是稅后
平均月收入是指稅前工資。因此,從法律上理解,應當是扣除個人所得稅以前的工資額,即稅前工資,一般根據勞動合同約定的稅前工資標準確定。并且如果算稅后平均工資,每個職工的納稅情況不一(有的是企業納稅),還有的免稅優惠,所以稅后平均工資無法計算,也不夠準確。
如何看待和使用平均工資數據
(一)平均工資是否只統計規模以上單位。
有人認為,統計部門發布的平均工資數據只統計了規模以上單位,數據偏高,這是對工資統計范圍的誤解。2019年及以前,工資統計對象是城鎮范圍所有法人單位。其中,對城鎮非私營單位采取全面調查的方式,調查除私營單位以外的國有單位、集體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商投資和外商投資等所有類型單位的工資情況,既包括規模以上單位,也包括規模以下單位。對城鎮私營單位的工資情況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2020年以后,工資統計調查范圍從原來僅覆蓋城鎮地域單位,拓展到鄉村地域的單位,以全面反映我國法人單位的工資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單位進行全面調查,其余單位進行抽樣調查。目前每年五月仍然分別發布上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詳細數據發布在《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上。
(二)平均工資數據為何與個人感受不同。
國家統計局公布平均工資數據之后,經常有人表示自己“拖后腿”了,認為自己拿到手的工資沒有那么高。為何一些人會有這樣的感受?
首先,平均工資反映的是稅前工資。公眾對工資收入的感覺往往是依據拿到手的實發工資,但統計部門統計的工資是稅前工資。根據國務院批準發布的《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和國際工資統計的通常做法,工資包括了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公積金以及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基金個人繳納部分。所以,統計部門公布的平均工資比個人實際拿到的工資要高。
其次,平均工資不等于個人工資,不能簡單拿個人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進行直接比較。平均工資是反映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是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出的平均概念。由于各單位所處行業、所在地區和經濟效益的不同,各單位的工資水平有高有低,高于總體平均工資的單位覺得數據偏低,低于總體平均數的單位覺得數據偏高。實際上,工資和收入一般呈現正偏態分布,平均值往往偏離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數個體數據低于平均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還要計算平均工資?主要是因為進行地區間、行業間工資差距比較時,不可能用個體數據進行一一比較,需要有一個反映總體水平的指標。因此,平均工資指標主要用于宏觀政策研究,而不適合與個人工資進行比較。此外,要更加準確地了解工資差距及其變動情況,不僅要看總體平均數,還要結合更詳細的分地區、行業、登記注冊類型工資數據進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