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中國航天“三垂一遠”
詳解中國航天“三垂一遠”?神舟十六號瞄準5月30日發(fā)射,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遠距離測試發(fā)射都是什么概念?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嗽斀庵袊教臁叭挂贿h”,供大家參考。
詳解中國航天“三垂一遠”
"三垂一遠"是中國航天領域的四大技術難題之一,它指的是長期在軌飛行的空間站的“三垂”(長期在軌飛行、長期對地傾斜、長期維持姿態(tài))和“一遠”(遠離地球、遠離太陽、遠離大氣層)技術。
“三垂”技術是指長期在軌飛行的空間站,需要保持穩(wěn)定的飛行狀態(tài),以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和運行的穩(wěn)定性。首先,它需要長期在軌飛行,這需要解決太陽輻射、宇宙射線等問題;其次,它需要長期對地傾斜,以保持太陽能電池板的最佳角度,以獲得足夠的電力;最后,它需要長期維持姿態(tài),以保持穩(wěn)定的飛行狀態(tài),以及與地球和其他衛(wèi)星的通信。
“一遠”技術是指長時間在太空中飛行,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太陽輻射、宇宙射線、溫度變化、微小的碰撞等問題。空間站需要遠離地球、遠離太陽和遠離大氣層,以避免這些問題的影響。同時,還需要解決長時間在太空中生存的問題,例如空氣、水、食品等的供應和再生問題。
“三垂一遠”技術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這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包括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嫦娥五號等項目的成功,這些項目都為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技術支持。
中國航天的發(fā)展歷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
1970年,“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75年,中國發(fā)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wèi)星,第一次實現(xiàn)人造衛(wèi)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fā)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fā)射。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月球環(huán)境。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xiàn)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
2019年,“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fā)射。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送入太空。
載荷專家上太空背后的意蘊
5月29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名單公布。與以往飛行任務不同,執(zhí)行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首次包含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類型。特別是,在執(zhí)行此次飛行任務中,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將完成“首秀”。
甫一露面,戴著眼鏡的載荷專家、85后大學教授桂海潮就引發(fā)了公眾極大的好奇心:戴著眼鏡也能上太空?其實,楊利偉早先就曾解釋過,航天員任務不同,選拔標準也不同,高度近視不符合標準,但低度近視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桂海潮的身份,他將在太空之旅中承擔什么使命?老百姓非常好奇。
若問中國航天究竟到了何種“段位”,不能不關注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表現(xiàn)。載荷專家的確帶有某種神秘感。據(jù)專家介紹,載荷指的是除了航天飛行基本條件之外,搭載的實驗設備、物品或人員。載荷專家一般不是職業(yè)航天員,而是接受過航天機構嚴格體檢和培訓的專業(yè)人士,負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維護和修理載荷設備,并負責與地面載荷控制中心聯(lián)絡。配備載荷專家的目的在于,在長期飛行過程中,讓大數(shù)量的科學載荷、科學實驗更加穩(wěn)妥,提高成功率。隨著未來更多更復雜的“有效載荷”登上空間站,我們需要更多科學家加入航天員乘組。
曾幾何時,我們看多了美國、俄羅斯的科學家在太空實驗,完成一項項壯舉,內(nèi)心不無艷羨。以前,在美國航天飛機7名乘員組里,最多可以分配4名載荷專家,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教師和醫(yī)生等。如今,我們也開始把包括載荷專家在內(nèi)的科學家送上太空,這是中國航天事業(yè)最新的進步和榮耀。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我國首位戴眼鏡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載荷專家,36歲的桂海潮已經(jīng)在我國“飛天”史上書寫了全新的紀錄。
神舟十六號在軌任務期間,桂海潮要和景海鵬、朱楊柱一起,完成空間站一些艙外子系統(tǒng)設備的出艙、安裝,以及在外太空高輻射、高真空、原子氧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實驗和研究。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潮長期致力于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他在專業(yè)上的優(yōu)勢特點就是底氣和信心。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航天事業(yè)在自主創(chuàng)新、重點跨越等方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載荷專家的應運而生、橫空出世,呼應著國人心中的光榮與夢想,也標注著中國“飛天”進入了新階段、新境界,意味著中國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活動進入科學的更深層次,也更加日常化。著眼未來,如何讓更多的科學家拿到太空的“門票”,在太空展開科學研究,甚至讓普通人也享受一把“太空旅游”,已經(jīng)不是遙不可及的縹緲想法,而是展現(xiàn)在不遠處的新征途。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fā)布會宣布,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于2022年全面啟動,截至2023年3月,共有100多名候選對象進入復選階段,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主要來自工業(yè)部門和高等院校。這同此次執(zhí)行飛行任務隊伍的豐富性一樣,是一種見證,說明中國航天員的選拔范圍更加廣泛,中國航天人的儲備隊伍進一步壯大,中國航天事業(yè)后繼有人,令人欣慰。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將于5月30日9時31分發(fā)射,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間節(jié)點。我們由衷期待,在中國航天事業(yè)的新征途中,有更多的“眼鏡博導”、科學家乃至普通人加入,向太空、向世界著力展現(xiàn)中國航天人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