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病毒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病毒,歡迎閱讀!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病毒?
猴痘有哪些傳播途徑?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病毒?
專家介紹,猴痘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以往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最近一年來人與人之間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的比例不斷上升,也可通過長時間近距離的飛沫傳播。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 李侗曾:患者的皰疹液、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其他的一些體液有傳染性,接觸了我們的破損的皮膚或者我們的黏膜區域,就有可能被傳染。那么還有可能就是呼吸道傳染,當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一個感染者的時候,也可能會通過呼吸道感染。另外就是物品的傳播,就是被患者的這些皰疹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在短時間內它也可能有傳染性。
中國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 研究員 呂繁:像頭痛或者是發燒以及出現皮疹,還有一些皰疹,如果發現對方有這樣一些情形,要盡可能避免密切接觸,減少自己感染的風險。另外一種情形有暴露史的人可能和病例有過接觸,那么這樣的人的話就要加強自我的健康監測。那么一旦發現剛才我們說的發熱、頭痛、皮疹、皰疹等等這樣一些癥狀和體征的時候,要及時就醫,及時檢測。
猴痘病毒的臨床癥狀
1、 侵襲期癥狀
發病期癥狀主要包括發熱、全身不適、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疼痛、乏力以及精神不振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咽喉腫痛的癥狀,還可能導致繼發性感染、支氣管肺炎、敗血癥等。猴痘病毒侵入人體會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炎癥反應,刺激神經系統而增加產熱,從而出現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現象。機體發熱引起組織耗氧增加,組織缺氧產生大量乳酸從而出現背痛、肌肉疼痛、乏力以及精神不振等癥狀。
2、 皮膚出疹期癥狀
一般發熱1-3天后出現皮疹,開始為斑丘疹,以卵圓形或環狀的紅色腫塊為特征,皮疹開始集中于面部和四肢,然后向肢體周圍擴散,口腔、生殖器等部位均可出現。丘疹很快發展為水皰,逐漸形成小膿皰,部分有出血傾向,一般10天左右開始結痂、脫落,可能會留有瘢痕。癥狀可持續2-4周。
猴痘病毒傳播方式是什么
1、猴痘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直接接觸到受感染的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或黏膜傷口傳播的。
2、猴痘病毒傳播途徑有人、動物、血液、體液、飛沫等,并會造成人傳人,其中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和體液。通常如果人被感染猴痘的動物咬傷或者接觸到它們的血液、體液或皮疹都可能感染猴痘。或者長期面對面接觸期間、接觸患者的體液、接觸這種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臥具或衣服等)都可感染。
3、猴痘病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是一種通常發生在中非和西非的罕見病毒性疾病,患者染病后初期癥狀有發燒、頭痛、肌肉酸痛、淋巴腫大、打寒戰和疲憊等,其跟天花病毒癥狀相似,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屬一個病毒家族,針對天花病毒的疫苗對猴痘病毒也有保護效力,通過多項觀察性研究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對預防“猴痘”的效果約為85%。
猴痘流行狀況怎樣?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傳染病。既往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熱帶雨林地區。今年5月以來,美國、英國等10個既往非流行國家也報道了猴痘病例,并發生了社區傳播。
猴痘的癥狀有哪些?
猴痘的潛伏期通常在5-21天,可引起類似天花的癥狀,如發熱、頭痛、肌肉酸痛、背痛、乏力、淋巴結腫大、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等。
猴痘為自限性疾病,病情較輕,通常預后良好。但孕婦、年幼兒童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癥狀較重或發生并發癥風險較高。
猴痘是如何傳播的?
猴痘病毒通常在嚙齒動物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間傳播。
人接觸感染猴痘病毒的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的機體滲出物、血液、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
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尚不能排除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