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干什么的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是干什么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元節的知識點,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中元節是干什么的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里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中元節,為什么叫作“鬼節”
農歷的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
在我國古代,中元,除夕,清明,重陽并稱為四大祭祀節。同時中元節與上巳節,清明節,寒衣節稱為四大“鬼節”。據古書記載,中元節是融合儒釋道三家精神,是我國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成“三元”。在道教文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而三官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這三天恰好是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據說,每逢每年的七月十五,地官會來到人間為人赦罪,所以七月十五也是人們消災的節日。據民間傳說,這天“地宮”會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鬼魂”。陽間的人們會焚燒衣服,紙錢,擺好酒肉,以慰在人世間游玩得“鬼魂野鬼”,并祈求家人全年順利安康。所以,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叫“鬼節”。
中元節的名稱是怎么來的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節由來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誕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宮觀都會舉辦盛大的慶賀活動。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上元節:正月十五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中元節:七月十五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下元節:十月十五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中元節習俗
在中元節這天各地都會舉辦相應的活動,地域不同舉辦的活動也會有所差異,下面小編就給各位讀者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習俗。
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著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在河南商丘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中元節的祭祀一般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歸根究底還是倡導中國傳統的孝道,不能忘記祖輩的辛勞的付出。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