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
臘八節的由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兩種說法吧!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現在就想喝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呢?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2)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就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里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里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卜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搟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搟面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搟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松后緊,先慢后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面團搟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面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折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里,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幾滴紅艷艷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后意猶未盡。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3)
又到了臘八節,看著臘八節必吃的臘八粥,我不僅想起許多往事……每年的臘八節媽媽用花生、紅棗、核桃仁、綠豆、栗子、大米、紅豆之類加上白糖熬成的熱騰騰的粥。在我眼里曾經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當然,臘八粥也并是只在臘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親有沒有時間,有沒有心情。每當母親說要熬臘八粥了,那我會開心的幫母親剝栗子、花生等等,還熱心的盡可能湊著八種原料,回想起來,吃臘八粥是一件很麻煩很熱鬧的事。
而如今,小吃攤上隨處都可以買得到的八寶粥讓臘八粥對我的吸引力消失貽盡,只要想吃,出門就可以買的到。我再不會對母親央求:“今天我們做臘八粥吧。”只因為,實在沒必要費工費時去準備那些東西,真想自己做,超市里就可以買到一應俱全的材料,而失去了準備的那番忙碌,喝臘八粥也便沒有了以往的樂趣。有時候,我們所在意的,真的并不是事情的結局,而是完成這件事的過程而已。就象臘八粥,沒有了為其忙碌的必要,品嘗起來便仿佛失去了當日的香甜。
臘八是如此,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也是如此。當月餅不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可以吃到的美味,中秋節在我的眼里便黯然失色。當新衣服不是只有在新年才能穿上身,只要想買,隨時隨地就可以購置新衣;當麻花、丸子、耦合之類不在是必須在年前準備的美食,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吃得到,春節在我眼里便也成了越來越不熱鬧的節日。為什么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只因為,已經沒有什么能令人企盼的東西。曾經和母親忙碌著擰麻花、炸耦合的我已經一去不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年關將近卻暗暗嘆息又老了一歲。似乎只是眨眼之間,曾經以為會是多么幸福的明天,擺在眼前時也不過如此,原來,幸福只是一種感覺。
臘八節的臘八粥真的是人間的美味,我喜歡臘八粥!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4)
今天是農歷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
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家家戶戶都要制作。傳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為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谷物。光看著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禍,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谷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著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著,我現在終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著鍋底,如此做出的粥才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為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
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里面的水幾乎消失待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仿佛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
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著一絲滑爽,仿佛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
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5)
今天一大早,我還沒起床就聽到廚房里傳來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音。我想一定是姥姥在廚房里忙活呢!我很想知道姥姥為什么一大早就在廚房忙活,所以我就趕快穿好衣服,洗了臉,刷了牙,跑到廚房看姥姥在忙活啥呢!
進了廚房,姥姥得意洋洋地對我說:“今天是臘八節,臘八節要喝臘八粥,所以,今天早上我出去在超市買了許多豆子,來做臘八粥。”我聽了姥姥的話才知道今天是臘八節。于是我趕快洗了手,來幫姥姥做臘八粥。做臘八粥真的不容易啊!我看見姥姥洗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豆子泡在大大小小的盆子,擺滿了整個案板。我數了數,驚呆了!姥姥一共泡了二十一種東西。我一看這么多啊!我仔細一看,我只能認識十種東西,有大米、小米、綠豆、葡萄干、枸杞、黃豆、大棗、杏仁、蕓豆、麥仁、山藥,姥姥拿出過鍋,倒上了水,又把所有的豆子和其他東西都倒進高壓鍋里。大概煮了二十分鐘后,姥姥揭開高壓鍋看了看,還沒熟透,又在火上熬了熬。十五分鐘后,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就出鍋了。姥姥分別倒到碗里,讓我們大家嘗嘗臘八粥的味道,我們一嘗,都贊不絕口。我最喜歡吃粥里面的葡萄干了!
今天姥姥做的臘八粥是我喝過喝的臘八粥。今天我也認識了一個節日“臘八節”,媽媽也給我講了臘八節的由來,讓我又學到了新的知識。今天我很開心。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6)
不知道是聽誰說的,臘八這天采來的映山紅花(就是野生的杜鵑花),放到瓶子里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這天一定盛開。那個時候,也沒有賣鮮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里有一瓶子盛開的鮮花也不錯!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在郊區的東山上,踩著沒膝的積,登山爬砬子去采那些干枝的映山紅。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小丫頭,也是夠龍性的了,干脆就沒想到,山上會出現什么野牲口,會隨時有墜崖的危險。由于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后,每個人都濕了半截褲腿子,被風打過,凍得硬梆梆的,當然也免不了被家里人責怪。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臘月二十九,這一瓶子的花啊,開得那叫歡實呢?我也終于有了一些成就感,家里人也為這盛開的鮮花感到節日的喜慶。
還記得在同學家吃過一種綠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尤其是吃油膩菜肴時,用它做輔餐,那是相當得味。同學的媽媽說:臘八這天,把剝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里浸泡,到了春節時,大蒜就變成了翠綠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臘八蒜。名字好聽,也很喜慶。從那以后,我們家的餐桌上就多了這道菜,當然也是我的杰作。
小時候經歷過的事物,永遠地留在記憶的深處。這歡樂的臘八,這的童年記憶,如今都遠遠的離去,只是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還讓我酸酸地想起。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7)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8)
是一朵花,每年都會開得不同。時節,家家都該吃上一碗粥吧。雖然,在我對粥的回憶里,這朵記憶之花起初是那么的孱弱而迷離,似乎一不小心,就會被迷霧給遮離住了。可是,再對往事的漸漸追溯過程中,它卻慢慢的盛開了。
確實,濕冷的寒夜,吃上一碗臘八粥是再好不過了,那溫暖,是會從心底篤篤實實的漾出來。
可,最初知道臘八粥,是從冰心的一篇懷人文章中。她說:臘八粥中須有十八種干果,代表十八羅漢,是紀念先人的一種祥和食品。她的是1930年臘八逝世的,所以,每年要熬臘八粥以示緬懷。從老人那冰清溫婉的筆調敘述中,我似乎能品咂出那份香甜與回憶之美。
其實,即使不用十八種干果,臘八粥的主料和輔料也甚為復雜,包括大米、糯米、小米、黃米,赤豆,粟子,紅棗,粥成后還需有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葡萄干,這樣豐富的搭配,在小時的家里,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尋覓得到的。即使現在,做這樣一碗粥也常需費一番心力。
當我提起臘八粥時,是站在一種別致的角度,置身于一個完全篤實的環境之中。于是,一,我的記憶里彌漫著一股甜糯的香味。其實,印象中,家境清寒,似乎從沒有過過臘八節的。所謂的粥,就是最簡單的白米粥,而那米,過來人都知道,得經過好一陣挑揀,慢慢挑去里面的砂子、石子,洗凈,才會上鍋。所就菜,不過是一些咸菜、醬菜之類的。再好一些,不過是粥里加些紅豆、赤豆之類的輔料,調節一下。但是這種簡單,卻是能見出寒苦度日的功力。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9)
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咸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0)
今天是農歷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
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家家戶戶都要制作。傳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為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谷物。光看著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禍,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谷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著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著,我現在終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著鍋底,如此做出的粥才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為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
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里面的水幾乎消失待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仿佛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
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著一絲滑爽,仿佛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
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1)
除夕夜晚12:00,一陣陣鞭炮聲迎來了新的一年。我和爸爸回到家就開始放炮,先是放“天上人間”,就是一個小包裝上面有個導火線,點燃后扔出去,會發出連環的爆炸聲,但小心炸到手!第二個是“旋花”,是個圓柱體的東西,只要點了火后扔出去,“旋花”外殼就掉了變成了美麗的陀螺,直到最后爆炸。非常好玩。第三個是“火箭”,先把火箭的桿子插入雪里再點火火箭便“嗖”飛上天,但不爆炸,爸爸非常膽大直接拿著“火箭”點上火就扔了出去真好玩。
放完后就1:00了,我們就回家睡覺了,今天真開心。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2)
春節,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你喜歡什么節日呢?端午節?元宵節?....
樂哉!春節。春節能吃到許多可口的飯菜。看!廚房里忙得熱火朝天,爺爺在煲魚湯,媽媽在炒菜,爸爸在切菜,奶奶在忙著盛飯。看著他們忙得不亦樂乎的樣子,我也情不自禁參與其中,幫忙抹桌子、擺碗筷……哇!桌上好多香噴噴的飯菜啊!糖醋排骨、紅燒肉、清蒸獅子頭、魚湯.......樂得我口水直流。
樂哉!春節。每逢春節,我還能收到許多壓歲錢。爺爺奶奶給了我五百元,我送了他們一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舅舅和舅媽給了我兩百元,我送了他們一句“事業有成,新年發大財”;就這樣,吃完團年飯后,歡聲笑語彌漫整個小家。
樂哉!春節。嘿嘿,春節還有個重頭戲呢!我們小孩拿壓歲錢去買鞭炮,男孩子們去買鞭炮。女孩們就去買一種叫“仙女棒”的東西玩。男孩們拿個甩炮炸我們女孩,但我們不怕,把那一包里的全部扔出去了,嚇得他們嗷嗷叫,我和女生們笑得腳肚子都抽筋了。我們女生玩的仙女棒可真漂亮啊!真像仙女的魔法,一閃一閃的,時而變綠、時而變紅、時而變粉......
樂哉!春節。我愛你!我愛的并不是能得到壓歲錢和可口的飯菜,而是愛在這難得一次的團圓和歡樂。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3)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著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嗎?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4)
中國最重視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城市里,為了顧及安全,不準放鞭炮,小孩子沒有像他們的父輩一樣體會到鞭炮聲聲帶來的生氣,年味是淡了點,但也無礙人們過年的熱情。對于小孩來說,有新衣服穿,有紅包收;對于大人來說,有了七天長假,有了探親訪友的好機會。在這里,我要說說,人們過年都在做什么?
一、探親
中國人是重視親情的,過年是出嫁女“回娘家”的好日子。丈夫陪同妻子、帶著孩子回丈母娘家拜年是年初二的一道風景線。路上都是探親的人群。過年了,家人有時間聚在一起,是情感交流的極好渠道。老舍說:
“人,即使活到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女兒是母親的貼心棉襖,丈夫陪妻子回娘家是妻子的最大幸福。丈母娘見到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自然感到滿足。親情在過年時節是最放大的體現。
二、訪友
出來工作外,各自為了生活打拼,朋友之間少有相聚的時候。中國人對于自己在讀書時候相知相交的同學一般在春節時會聚一聚。雖然平時大家或者有電話來訪,但難得春節大家都有空,所以很多的同學聚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同學們聚在一起,談生活、談工作、談家庭,勞碌了一年的人們有了一個情感宣泄的對象。周作人在《關于尺牘》說:
“人生少年時初出來涉世交友,視朋友不甚愛惜也,及至足跡半天下,回想舊朋友,實覺其味深長。蓋升沉顯晦,聚散離合,轉盼間恍如隔世,于極空極幻之中,七零八落,偶然乘下幾個舊朋友在世,此舊物也,能不想殺,況此舊友實比新友之情深十倍耶。”
我覺得很好地反映了國人對友情的重視,對舊友的珍重。趁著大好的春節假期,聯絡感情,實為許多人開心的一大事情啊!
三、旅游
平時沒有時間出外旅游,雖然在黃金周旅游的費用相對平時較高,一家人聚在一起去旅游也是很多家庭首選的事情。可以本地游,可以省內游,可以省外游,視乎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
對于情人來說,趁此大好機會,增加彼此的認同感,同樣是一極好方式;對于新婚夫婦來說,孩子還沒有來到人世,沒有小孩的羈絆,只有兩人世界,在旅游中游山玩水,或去北方賞雪,新婚燕爾,共度蜜月,幸福如天上的神仙;對于一家三代的家庭來說,此情此景之家人齊旅游,讓人感受家庭的溫馨。旅游,是一個幸福的載體,載著親人的幸福。幸福在哪里?就在一家人的其樂融融中!
四、逛街
新春佳節,百業興旺。許多商場會趁此搞促銷活動;當地政府為了增加過年氣氛,會搞很多娛樂節目。一家大小出外逛街,也是過年時節很開心的事情。
所以,節日里的城區街道,一派喜氣洋洋,人山人海;購物廣場里,人們選購貨物,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如果你想觀察人們的幸福表情,那么在商場中仔細留意,你就會發現,商場真是社會幸福縮影的極好展示。在這里,你會感覺人們的幸福,源自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
我只是說了人們過年都在做什么的四點內容!當然,在過年,人們選擇的活動很多很多,許多是我想不到、沒有說到的。各種各樣的活動,視乎各人的年齡、興趣、收入、需求。周作人在《談文》一文中說:
“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各有他的時代,各有他的內容,不可互相侵犯,也不可顛倒錯亂。最好的辦法還是順其自然,各得其所。北京有一首兒歌說得好,可以唱給諸公一聽:
新年來到,糖瓜祭灶。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頭子要戴新呢帽,
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這一段話,放在過年人們都在做什么,是很恰當的解釋、說明!
關于臘八節的話題心得300字(精選篇15)
春節高潮已過漸入尾聲,大年初六下起了小雨氣溫驟降,冷的讓人發顫,再一次踏上開往遠方的大巴,在一路顛簸了二十幾個小時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到了房間放下東西,長處一口氣,這個累啊!雖然這樣卻還是每到春節將至,不管有多遠還是樂此不疲的就往家跑。
越是長大越是覺得春節好像和小時候比較缺少了點什么?反正就是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感覺了!春節前幾天我們還在一起商議這次該買些什么東西了?記得應該還是上小學的時候語文書中有一篇課文題目叫做《我家還缺啥》時間太久我忘記作者是誰了,這氣氛感覺和那個略有幾分相似,和家人一起聊天一起討論,我和妹也時常提點建議,還是家里感覺溫馨!
春節那天和往年一樣我們還是一大早就起來,母親起來的更早,早上我們去貼春聯,母親和阿姨忙著準備團年飯,現在貼春聯不像以前了,以前每扇門上面還會有 一張門畫,而現在都已用兩張大大的“福”代替了,記得小時候一大早奶奶還得用鍋做一些漿糊,因為以前的門邊都是木制的,不好用膠帶貼,所以你還得去找一把小刷子,把漿糊用刷子刷在門沿上面,再貼上紅紅的春聯,現在步驟都省略好多了,一圈小小的透明膠帶便全都搞定,還有以前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每到春節將至,每家每戶都會購買一張張又大又紅的紙,還有一只毛筆,一瓶墨水,到有時間的時候就來寫,先將紙按照各個門的不同,裁成大小合適的長條狀,一般來說大門比其他門所用的紙都略微寬大一點,而后就是爺爺的拿手好戲,寫對聯,有時候他會自己作出一副對聯來,然后念出來在問我們覺得怎么樣,如果我們也覺得不錯他就會寫下來,實在想不出比較好的就拿出那個紅色《農歷》小本看,估計現在那種小本都沒得賣的了,看到覺得可以的便提起毛筆在沾上墨汁,用毛筆在倒入墨汁的碗邊刮幾下,然后在再紙上寫起來,那略帶嚴峻神色,至今記憶猶新,而那時的我比這桌子高不了多少,因為對聯都是比較長的,不可能全部都擺到桌子上面,我的工作就是拉住對聯的頂端,每寫完一個字我往后退一下,還不能放手,因為墨水還沒有干透,墨水干了之后就卷成卷收起來等到春節那天在拿出來貼,放到地上弄臟了就不好看了,因為以前我們去拜年,總是會比較誰家寫的公正寫的好看,為此往往非要爭論一會兒才肯罷休,等到最后一個字寫完了之后才可以放到另一邊,好讓墨水干透,這時候我已經離桌子已有一段距離了,然后由奶奶拿著另一邊拉扯著慢慢的拿到邊上放好,他在接著寫下聯然后是橫批,那個時候最喜歡看爺爺寫字,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個大書法家,也許他是深的太爺的真傳,太爺也就是爺爺的父親,聽爺爺講述此老人家還是這一帶有名教授私塾的一位老先生,怪不得字寫的這么好,到了我父親這一代,他們弟兄三人每一個人愿意學習這個,后來爺爺又教我學,也許是天生都不是這塊料或者說是有多動癥,不喜歡每天練習,有時候字寫到一半,外面有同齡小孩一叫我立馬就扔掉毛筆就跑出去玩了弄的到處都是墨汁,奶奶又過來收拾殘局。
記得以前 還有人家里沒有人會寫的,便到家里來請他,老爺子他到也是很樂意,每次寫完之后總是會被人很客氣的留下來吃飯然后好酒好菜的招待,到臨走的時候還感謝了又感謝,然而隨著發展越來快,印刷出來的對聯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美觀,用現在的話講叫“高端大氣上檔次”,價格也不貴又省事,以前那透著墨水香味的對聯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更多的是一種用金黃色顏料印刷出來的字在紅色的紙上,陽光一照都感到有些略微刺眼,由金黃色漸漸取代了黑色,雖然也有一些黑色字體的對聯,但是在這些對聯之上我再也嗅不到那哪怕是一丁點墨汁的香味,你反而會將自己的鼻子蹭上一鼻子金黃色的粉末,如今就是真的想自己在寫一副對聯,但是你在也買不到那樣大的紅彤彤的對聯紙了,真的過去了,現在真是有點懷戀啦,如今再也沒有人請老爺子寫字了,老爺子也漸漸失業了。
社會的發展雖然快同時也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也沖淡了很多東西,如今有多少人多久沒有回家看過一次?有多少父母還在家眺望有沒有人從通往你家的岔路上往這邊走來?他真的只是想看你一眼,就這么簡單而已,你都做不到嗎?寫此文,不只是為了兒時難以忘卻的記憶,還為了那些為了生活在外拼搏的`人們,獻給自己,獻給所有在他鄉的游子,春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