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1
自從拿到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后,一直沒能系統地認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現在總算看了個大概,說實話這書對我本人來說是有點厚,所以看完后一時頭腦還是混混沌沌,不過正如這本書所說的,管理學說到最后就是要付諸于實踐,因為書上所說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說叫做大道理,有些還不是我所能實踐到的,在于客觀環境的各不相同,讀完了這厚厚一本書,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實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讓企業各部分做最適合時機的事,以達到整體大于各部分總和的結果。
管理的實踐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各種環境下會遇見的管理問題,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管理者把握住自己應負起的責任,正確平衡個人和組織的天平,準確找到公司發展的利益和員工發展的利益共同點。結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頗深的是,必須讓每一個公司基本員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圖,每一個人努力的方向與公司的目標保持一致。貫徹公司文化。雖然崗位的職責不同,每一個人除了負擔起當前責任外,還必須考慮到公司整體的利益,否則你所做的部門努力就有可能對公司的整體利益產生損害。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所以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對組織的認同,只有在具備組織觀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產品、服務、顧客等觀念,應用到在平時的維護工作中才會正確地把握住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個度、成就一個從容應對的心態。
管理學的核心:責任。責任心大家都會有,但現在有的并不代表將來還會有,如何將責任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有個故事說明這一種情況。故事說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為天使的小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上帝給每一個想成為天使的小孩一個燈,要求就是這些人必須每天擦拭這個燈,確保這個燈處于清潔狀態。之后,上帝離開了這群小孩。開始時,大伙很是熱情地對待這個燈。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帝總是沒有再次出現。大多數小孩逐漸放棄了,而且不斷地嘲弄一個小男孩,因為他還堅持每天擦拭他的燈。終于有一天,上帝出現了。除了小男孩的燈,所有其它的燈全是厚厚的灰塵。于是這個小男孩成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還是在那里唉聲嘆氣:說早知道這個結果,我們也天天擦試自己的燈了。
試問:如果上帝再給這些小孩一次同樣的機會,他們會怎樣?可能會有人堅持到底,但還會有人放棄。責任,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匯。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在時間的慢慢流逝中實踐下來?我想很多人的工作能力都很足夠,不是事情難得讓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忘記了當初對上帝的承諾。
管理的實踐對個人的影響:在管理管理者一節指出,每個人都可以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誰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三個石匠的寓言解釋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么?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家糊口“。第二個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統統有神,說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這個寓言也可以套用在我們代維工作中,有人問三個電聯代維人員在做什么,第一個電聯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維護人員“。第二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簽約通信公司維護好它網絡通暢“。第三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電聯公司創造利益“。
我想我應該向第三個石匠學習,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挑戰性,更具有價值。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2
開始拜讀《管理的實踐》是源于王老師的推薦和完成讀書報告的目的,但讀著讀著,我越來越驚訝這本介紹管理學的書竟然是德魯克先生在1954年寫成的,里面提到的好多管理的方式方法好像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本書是系統的介紹管理的書,不同于我們開得其他更加專攻某一項管理領域的課程,我們在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書中的內容無所不包,同時又寫得淺顯易懂(翻譯的也很好,不像《管理大未來》好多地方的翻譯值得推敲),這也是我們讀書是常常會產生思想共鳴的原因之一。正如譯者在扉頁上寫的該書是“最棒的一本講述’管理如何能夠復制’的著作”。貫穿全書的三條主線:管理企業,德魯克以西爾斯企業發展為例,介紹怎樣去管理發展一個企業。使我們知道企業是由人創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經濟力量”創造和管理的,而且我們不能單單從利潤的角度來定義或解釋企業;管理管理者,以福特的衰敗為例來說明企業缺乏管理者將是一災難。因為管理者是企業最基本的資源,也是企業最稀有、最昂貴、最脆弱的資源。
而管理管理者的要求是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要為管理者的職務建立適當的結構;管理員工和工作,分析IBM管理員工和工作的模式,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勵并。人力資源是在所有經濟資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資源,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經濟效益的資源。三個問題:一我們的事業是什么?二是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三是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么?而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不是由生產者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來決定的,是要從營銷的角度、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并最終由顧客來定義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確認顧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這些是企業高管必須接受的客觀事實,高管必須要盡一切努力從顧客那里獲得答案,而不是試圖猜測顧客的想法。管理必須同時需要考慮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成果和績效,這是企業存在的目的;二是在企業內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組織;三是外在社會,也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其次,如果想提高對管理的認識或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實踐》現在仍然能很好的適用。現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實踐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無論是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戶導向的營銷、業績考核、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自我管理團隊,還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記分卡,我們都可以在該書中論述中找到源頭。
最后,
1、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
2、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里尋找。
3、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任何熱衷于將管理科學化或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
4、如果沒有適當的組織原則,管理層級只會不斷增加。西方社會最古老、最龐大、也最成功的組織—天主教會,已經充分證明組織真正需要的層級可以減少到什么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層的教區神父之間,其實只有一個層級—主教;
5、管理不是一件由許多體力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過教育的人員進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
6、因為管理能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而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是應該集中與組織長遠目標。
7、最徒勞無功的做法是為錯誤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
8、決策的先決條件是先剔除根本無法接受的行動方案。
時間關系,本次讀書沒能深入研讀,但深感《管理的實踐》是本好書,值得再讀,三遍四遍亦不為多。當今管理成功的企業中到處可以看到書中提到的管理理念的影子,而書中提到的管理中的缺陷在當今企業中也不乏存在。正如德魯克所說“管理絕不可能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的確,管理不是數學公式、物理原理,它沒有標準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對管理的準確拿捏的的確確是一門藝術?,F在看來,《管理的實踐》仍然是修煉這門藝術的最佳書籍。如果有人想快速的了解什么是企業管理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建議他:讀《管理的實踐》吧。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3
開始拜讀《管理的實踐》是源于王老師的推薦和完成讀書的目的,但讀著讀著,我越來越驚訝這本介紹管理學的書竟然是德魯克先生在1954年寫成的,里面提到的好多管理的方式好像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本書是系統的介紹管理的書,不同于我們開得其他更加專攻某一項管理領域的課程,我們在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書中的內容無所不包,同時又寫得淺顯易懂(翻譯的也很好,不像《管理大未來》好多地方的翻譯值得推敲),這也是我們讀書是常常會產生思想共鳴的原因之一。正如譯者在扉頁上寫的該書是“最棒的一本講述’管理如何能夠復制’的著作”。貫穿全書的三條主線:管理企業,德魯克以西爾斯企業發展為例,介紹怎樣去管理發展一個企業。使我們知道企業是由人創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經濟力量”創造和管理的,而且我們不能單單從利潤的角度來定義或解釋企業;管理管理者,以福特的衰敗為例來說明企業缺乏管理者將是一災難。因為管理者是企業最基本的資源,也是企業最稀有、最昂貴、最脆弱的資源。
而管理管理者的要求是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要為管理者的職務建立適當的結構;管理員工和工作,分析IBM管理員工和工作的模式,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勵并。人力資源是在所有經濟資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資源,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經濟效益的資源。三個問題:一我們的事業是什么?二是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三是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么?而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不是由生產者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來決定的,是要從營銷的角度、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并最終由顧客來定義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確認顧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這些是企業高管必須接受的客觀事實,高管必須要盡一切努力從顧客那里獲得答案,而不是試圖猜測顧客的想法。管理必須同時需要考慮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成果和績效,這是企業存在的`目的;二是在企業內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組織;三是外在社會,也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其次,如果想提高對管理的認識或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實踐》現在仍然能很好的適用?,F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實踐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無論是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戶導向的營銷、業績考核、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自我管理團隊,還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記分卡,我們都可以在該書中論述中找到源頭。
最后,
1、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
2、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里尋找。
3、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任何熱衷于將管理科學化或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
4、如果沒有適當的組織原則,管理層級只會不斷增加。西方社會最古老、最龐大、也最成功的組織—天主教會,已經充分證明組織真正需要的層級可以減少到什么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層的教區神父之間,其實只有一個層級—主教;
5、管理不是一件由許多體力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和受過的人員進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
6、因為管理能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而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是應該集中與組織長遠目標。
7、最徒勞無功的做法是為錯誤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
8、決策的先決條件是先剔除根本無法接受的行動方案。
時間關系,本次讀書沒能深入研讀,但深感《管理的實踐》是本好書,值得再讀,三遍四遍亦不為多。當今管理成功的企業中到處可以看到書中提到的管理理念的影子,而書中提到的管理中的缺陷在當今企業中也不乏存在。正如德魯克所說“管理絕不可能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的確,管理不是數學公式、物理原理,它沒有標準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對管理的準確拿捏的的確確是一門藝術?,F在看來,《管理的實踐》仍然是修煉這門藝術的最佳書籍。如果有人想快速的了解什么是企業管理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建議他:讀《管理的實踐》吧。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4
管理,是一種手段,更是一門學問,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如何管理好團隊是每一位領導所應對的問題。SAGW質保的領導們也在不斷探索和學習如何打造一個不斷進取、主動、協同、創新、高效的質保團隊,為使公司發展成為行業領先,供給驅動系統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型科技公司保駕護航。
今日,丁吉哲科與大家分享,他在讀到《管理的實踐》關于“管理是實務而非理論”時的感悟。后續還將繼續分享其他人的研讀心得,請大家持續關注。
“管理是實務而非理論”這是彼得德魯克在書中闡述的重要觀點。管理的本質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質量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實踐中才有真知,鉆研中才有真相。
現階段我們公司新能源總成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便是傳統總成中不常見的缺陷,例如高振福,階次噪音,嚙合異響等。往往這類缺陷在齒軸類零件的精測報告上并無法直觀的顯示,但為了探求真相,我們組建了專題攻關小組,針對相關缺陷進行了裝配互換試驗。攻關團隊在實踐的拆裝配對過程中慢慢理出了頭緒,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遏制住了缺陷的蔓延。
分析質量問題猶如探案,偵探(管理者)必須帶著自我的團隊如法醫(精測室)、技偵(臺架工程師)、刑偵(現場質量工程師)等人員,在一線鉆研探索,才能找到線索偵破案件。所以質量的管理必須務實,實踐中才能真正找到質量缺陷的真相。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5
自從拿到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后,一向沒能系統地認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此刻總算看了個大概,說實話這書對我本人來說是有點厚,所以看完后一時頭腦還是混混沌沌,但是正如這本書所說的,管理學說到最后就是要付諸于實踐,因為書上所說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說叫做大道理,有些還不是我所能實踐到的,在于客觀環境的各不相同,讀完了這厚厚一本書,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實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讓企業各部分做最適合時機的事,以到達整體大于各部分總和的結果。
管理的實踐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各種環境下會遇見的管理問題,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管理者把握住自己應負起的職責,正確平衡個人和組織的天平,準確找到公司發展的利益和員工發展的利益共同點。結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頗深的是,務必讓每一個公司基本員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圖,每一個人努力的方向與公司的目標持續一致。貫徹公司文化。
雖然崗位的職責不同,每一個人除了負擔起當前職責外,還務必思考到公司整體的利益,否則你所做的部門努力就有可能對公司的整體利益產生損害。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所以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對組織的認同,只有在具備組織觀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產品、服務、顧客等觀念,應用到在平時的維護工作中才會正確地把握住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個度、成就一個從容應對的心態。
管理學的核心:職責。職責心大家都會有,但此刻有的并不代表將來還會有,如何將職責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有個故事說明這一種狀況。故事說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為天使的小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上帝給每一個想成為天使的小孩一個燈,要求就是這些人務必每一天擦拭這個燈,確保這個燈處于清潔狀態。之后,上帝離開了這群小孩。開始時,大伙很是熱情地對待這個燈。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帝總是沒有再次出現。大多數小孩逐漸放下了,而且不斷地嘲弄一個小男孩,因為他還堅持每一天擦拭他的燈。最后有一天,上帝出現了。除了小男孩的燈,所有其它的燈全是厚厚的灰塵。于是這個小男孩成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還是在那里唉聲嘆氣:說早明白這個結果,我們也天天擦試自己的燈了。
試問:如果上帝再給這些小孩一次同樣的機會,他們會怎樣?可能會有人堅持到底,但還會有人放下。職責,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匯。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在時間的慢慢流逝中實踐下來?我想很多人的工作潛力都很足夠,不是事情難得讓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忘記了當初對上帝的承諾。
管理的實踐對個人的影響:在管理管理者一節指出,每個人都能夠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誰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三個石匠的寓言解釋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么?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家糊口“。第二個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統統有神,說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這個寓言也能夠套用在我們代維工作中,有人問三個電聯代維人員在做什么,第一個電聯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維護人員“。第二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簽約通信公司維護好它網絡通暢“。第三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電聯公司創造利益“。
我想我就應向第三個石匠學習,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挑戰性,更具有價值。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6
德魯克說: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個經典的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我們的事業究竟就應是什么?這三個問題經過改編完全能夠應用于此刻的我們:我們學習的是什么?我們學習的將是什么?我們學習的究竟就應是什么?
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往往在于其超強的預見性。多年之后依然閃耀者奪目的思想光輝,熠熠發光,為處在黑暗中的人們知音了前進的方向與道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夠讓人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大事記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長存。
德魯克先生《管理的實踐》已面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五十多年中,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書籍能夠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能禁得住時間考驗的的書籍還是《管理的實踐》一書,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管理的實踐》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的好書。
最后讀完了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仿佛自己游蕩在上個世紀中期的企業中。這本書構筑了完整的對人的管理思想。如:
1、人是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富潛力的資源。德魯克認為人的資源――整個的人,是自然賦予的所有資源中最豐富、最有才能,最有潛力的資源。這是因為在企業能夠得到的所有資源中,認識唯一能夠增長和發展的資源,亦即人要貢獻出什么務必由他自己決定,只要他們愿意進行有目標的、集中和聯合的努力,就能夠產生出真正完整的東西來。
2、務必對人進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潛力。德魯克明確的提出利潤并不是企業活動的目的,利潤不就應成為企業決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據,他只是對企業是否起作用的一種測驗,他說道:企業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力。因此,經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是把他的資源――首先是人的資源中蘊含的力量都挖掘和發揮出來。那么我認為,真正詮釋管理的好處就要將人的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職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員工的績效,那就死定了!那是傳統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方式已經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員工的感受。同樣的工作,在行政的約束下與在自動自發的工作結果雖然是都完成任務了,但完成的綜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績效的話,那會留不住優秀人才。因此,要想將公司管理的有聲有色,務必關注職工的感受,經常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實踐》一書,系統的論述了企業的核心問題,即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里尋找。企業透過不斷的創新滿足顧客的需求。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專業和科學,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熱衷于將管理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管理本質上是一句目標業績和職責進行的管理。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是業績和成就。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職責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于管理者的授權,而是來自于所承擔的職責。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維度在于時間。
正確的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要求員工要主動用心,以企業的目標為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求員工要自愿理解改變。但員工對組織的要企業一般較為弱勢,德魯克總結為,首先員工是一個人,透過職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處;其次,員工要求企業建立標準,對員工良好業績的關注。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此刻和未來間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一本優秀的著作哇不盡的寶藏,能夠陪伴人的終生。有所得在于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悟思想的內涵與外延,在于發現自己的誤解與錯誤,在于能夠明確自己未來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實踐心得讀后感篇7
前一段時間讀了《管理的實踐》一書,讓我對管理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理解。書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作為企業的器官,具有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觸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就被他書中闡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魯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強調人的理想性、價值觀及判斷力,形成了組織績效表現的關鍵資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我整個管理學的思想基礎,可以說他的思想已經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個方面闡述了他獨特的觀點,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從而創建了管理這門學科。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內容描述為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考慮,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聯邦分權制為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積極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了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為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向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為時,都要考慮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于并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通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范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于一般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從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獲,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礎,深深的影響了以后的學習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在以后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領悟和發展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實際運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業中去。
德魯克的書,與我從此一生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