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用的職業規劃之方法輪
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周圍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都開始變得迷茫和彷徨。當初雄糾糾氣昂昂跨進社會的時候,對前方可能會遇到的絞肉機般的殘酷與艱辛多少還是有點準備不足。一個同學對我說,她平時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她的上司又懶又笨,卻拿著比她高得多的工資然后壓榨和剝削她,而她做的工作也是準備和整理各種文檔材料,機械又無聊,沒有希望,未來看不到光亮,想改變,卻又無力改變,只能每次走過房產中介門口的時候瞥一眼高不可攀的房價然后發出一聲嘆息。
一、迷惘的根源——社會分工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開篇討論勞動分工的時候說:人的天賦差別并不大, 造成人們才能上重大差別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學家和挑夫之間的差別, 就是職業分工的結果。他說分工的發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數單純的操作上,他們的智力不能發揮,因而變成最愚鈍最無知的人。工人單調的無變化的工作,消毀了他們精神上的勇氣,毀壞了他們的肉體上的活動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二章里,引證了斯密的這種見解。他說:“工場手工業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在工場手工業中,總體工人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
“無知是迷信之母,也是工業之母。思索和想象會產生錯誤,但是手足活動的習慣既不靠思索,也不靠想象。因此,在最少用腦筋的地方,工場手工業也就最繁榮,所以,可以把工場看成一部機器,而人是機器的各個部分。”
馬克思又引述亞·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觀點說:“大多數人的智力,必然由他們的日常活動發展起來。終生從事少數簡單操作的人……沒有機會運用自己的智力……他的遲鈍和無知就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斯密在描述了局部工人的愚鈍以后繼續說:“他的呆板的、單調的生活自然損害了他的進取精神……它甚至破壞了他的身體的活力,使他除了從事他所會的那種局部工作以外,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在自己的專門職業中的技能是靠犧牲他的智力的、社會的和軍事的德性而取得的。但是,在每一個工業的文明的社會中,這是勞動貧民即廣大人民群眾必然陷入的境地。”
上面的這幾段話,為我打開了探索人類與商業社會本質規律的大門。資本主義與工業發展之濫觴,便是將業務流程化、標準化,提高了社會生產率,使勞動者實現了較為充分的就業,老板們不需要雇傭有經驗的昂貴勞動者,只需要隨便抓個人過來,稍加培訓,即可上崗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這個規律在后工業化時代的今天仍然適用。
但站在勞動者角度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業務流程的高度細化,大部分勞動者只能被禁錮在流水線前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地敲著那顆釘子,可替代性很強,因此價值很低。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這種重復機械勞動的禁錮,勞動者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這意味著他很難提升自我的內在價值。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還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時候,因為跟人事的同事比較熟,所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過普通HR們的工作狀態。我當時所在的事務所有幾千人,整個HR部門任務比較重,因此分工也很細,單就員工信息一項,就分為信息輸入、信息審核、信息維護等幾個崗位。我一關系比較好的同事就是專門負責信息維護的,因為員工每天各種信息變動量太大,導致她每天的工作狀態就是在員工信息的海洋中掙扎,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鐘是常態。即沒時間談朋友,也沒時間學習新的技能給自己充電。當然,工資也漲不上去。業余學習就更別說了,回家就躺床上一動不動了。
因此,要實現財務自由,首先就要突破商業社會勞動分工套下的這一天然枷鎖,這也是實現財務自由所要突破的第一層枷鎖。突破的方法就是,有意識地避開機械勞動的崗位,去找學習空間大的工作,最好的狀態是工作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這樣你在工作中所花的每一分鐘都會慢慢凝結成你的個人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會計師事務所里面,審計人員的工資普遍高于前臺、行政、秘書、人事(我知道很多求安穩的女生都喜歡這些工作)以及基礎的財務人員(報銷,應收應付等)。
所以說,一個人的不可替代性越強,就越有價值。現在大學教育就是培養打工仔的,每個人都學得很專。因此,拍腦袋想一下,如果你是個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材,那你是不是更有價值?這就是為什么投行里面做IPO項目承做寫申報材料的那幫人賺得比審計多(先不考慮金融行業特性的影響,這個后面會再分析)——因為做投行得兼具證券、會計、法律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這決定了投行人員的稀缺性。
因此,構建個人核心競爭力的第一步,即將自己培養成復合型人材,在自己擅長的專業上做出深度的同時,同時兼顧知識的廣度,在相關的專業領域上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選擇工作的時候,規避主要內容都是dirty work的工作,最完美的狀態就是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新的知識,按照10000小時定律努力下去,就有可能成為某行業的頂尖人才。
但是,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什么是財務自由?被動收入能夠覆蓋為了滿足自己欲望而產生的支出才能稱之為財務自由。悶頭搞技術則是第二個陷阱和枷鎖。
二、 高富帥與屌絲的不同玩法
金融行業有金融高富帥,也有金融民工,IT行業有IT高富帥,也有IT民工,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如何區分兩者?
答案是:高富帥是有能力配置資源的人,而民工就是流水線上的工人。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人的欲望與需求是無限的,相對來說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因此有能力配置資源的人才能成為高富帥。那么市場的資源都在由哪些人在支配呢?
做生意不過是買和賣,順著這個邏輯可以推導出,有權力買和有能力賣的就可能成為支配資源的高富帥。
想想政府里哪些部門最有話語權?花錢的部門。腐敗和尋租什么時候最容易發生?花錢的時候。
但是,花錢總是比賺錢容易,真正的高富帥本質都是在做銷售類的工作。
一個公司老板實際上是最大的銷售,如果老板拉業務能力還不如手下的銷售,那銷售早就自己出去成立銷售公司了。銷售是利潤中心,后臺管理支持部門都是成本中心,而在所有老板心里最重要的永遠是利潤。做企業不賺錢就是犯罪。
再舉個例子。還是我在做審計的時候,我們部門有個項目經理,有時會私下向我們抱怨部門合伙人審計技術不行,審個底稿要審半天,還經常有不明白的問題問她。這種想法很多人都會有,覺得自己比老板技術牛逼。不排除很多老板技術比下面的員工差,但是從不可替代性來思考,老板的價值還是遠遠高于員工。第一,老板拉不到業務,部門所有人都得喝西北風去,而沒有了一個干活的項目經理,隨便外面街上或者下面等著升經理的一抓一大把,無數人盯著你的位子。
但是成為高富帥也僅僅是目標,而非路徑。要成為有能力配置市場資源的高富帥,你必須要能撬動更多的資源,這就要求你得給你的人生上杠桿。
三、給你的人生上杠桿
不管你做的是技術,還是中后臺的管理,還是所謂的各種dirty work,你能創造的價值都是有明顯的天花板的。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只能單純是靠出賣腦力和體力,那么就算是能力再強,天賦再高,24個小時不睡覺,一個人最多也就頂倆,頂仨,這是人的生理極限所決定的,那么你也就創造了兩三個人的價值,拿兩三個人的工資,以絕大多數人的天賦與努力程度來說,在北上廣深這種地方一個月拿兩三萬就到頂了。
會計事務所中就囤積了大量的第五級的高級審計員,考出CPA也升不上經理,過著常年加班的生活,累死累活,好點的勉強能夠到30萬一年,差點的只能拿20萬不到,這已經是百尺桿頭,再進一步就要猝死了。加上現在審計行業競爭激烈,未來的趨勢能保證不下滑就已經不錯了。在國外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價值差不多,中國慢慢的也會有這種趨勢,因此我對于水泥工、石匠、木匠月薪過萬一點也不驚奇,這就是市場供需和工作難度決定的。現在會用微軟OFFICE的很多,但會且愿意累磚的卻很少。
所以,要學會給你的人生上杠桿,用你的24個小時去撬動許許多多的別人的24個小時,你才能用你那渺小的微薄的身驅去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為什么世界上最有錢的都是企業家與高管,因為他們懂得給自己的人生上杠桿,他們的時間并沒有花在永無盡頭的dirty work上,而是花在了撬動和配置資源上,他們洞悉市場,知道市場需要什么商品和服務,然后建立生產的流水線,再找幾個老實可憐的大學畢業生去為他們日復一日地敲那一顆釘子。那些朝九晚五的白領們,只不過都是被他們支配的資源而已。
拓展可以給你帶來項目來源的中間人及合作伙伴是上杠桿,拓展分銷商與經銷商是上杠桿,雇傭員工給你干活是上杠桿,通過金融手段用別人的錢幫你贈錢是上杠桿。
世界上最NB的人是資本家,這些人懂得用別人的錢、別人的智慧、別人的體力給自己賺錢。為什么資本家可以富可敵國短時間內積累起來普通人幾輩子也賺不到的財富——因為這些人懂得不停地給自己的人生上杠桿。
看到這里,聰明的人馬上應該馬上會想到,傳統的成功學扯淡在哪里。因為傳統的成功學強調的只是志向、努力、勤奮等等這些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某碼農偶然看到一則雞湯,說李嘉誠華人首富,仍然一天工作12個小時,受到鼓舞,每天打了雞血似的狠編12個小時程序,若干年后終于從一個碼農變成幾個碼農的頭子,工資也漲了幾千塊。
這樣能實現財務自由么?放棄吧。因沒有一個煤礦工人靠挖煤挖得又多又快而當上煤老板的。
李嘉誠每天工作12小時在干嘛呢?人家在跟富商政要聊天吃飯打高爾夫球呢。換句話說,人家談笑風聲之間把資源給配置了。
那怎樣才能當上煤老板呢?決定你是礦工還是老板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對了,就是人脈。p副標題e
四、不要嫉妒富二代
同樣地,也不要嫉妒官二代和拆二代。
正常的二代一般都受過更好的教育,見過更多的世面,比他們繼承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他們從父輩那里繼承的價值觀和資源,只要做人相對靠譜,富二代成功的機率自然比寒門小子們大得多。
上面已經提到,人脈對于成功的重要性。而富二代們踏入社會伊始就有了一個重要的特殊人脈——他們的老爹(媽)。他們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平臺,本質源于他們父輩隱性的信用背書以及其背后資源的潛在交換價值。
沒辦法,誰叫人老爹把人這一輩子順帶也奮斗完了呢。別地命海心了,踏踏實實成為富一代才是當務之急。
年輕人有血性外爭主權內爭人right是必要的,但是LOSER永遠沒有話語權。不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個人都是如此。
王小波說:人的痛苦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適應規則,利用規則,最終才能改造規則。LOSER不管在亂世還是治世都是LOSER。
五、技術是1,而人脈就是1后面的0。
在中國,做生意最難的是與人建立信任。與你建立了信任的人就是你的人脈。
只有與人建立了信任,才能高效地調動和配置資源。
如果你沒有或不能與合作伙伴、經銷商、員工建立信任關系,那談何上杠桿。
年薪100萬與年薪10萬的區別就在于,年薪百萬的人賺錢的效率高,一年能賺別人10年的錢。人脈越廣,信息來源越廣泛,潛在的生意機會就越多,資源驅動就更容易,賺錢的效率自然就高。
而對于剛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磨練相關的職業技能固然重要,但兩耳不聞窗外事悶頭傻干是絕計沒有出頭之日的。技術與人脈之間的關系知乎某位大神已經總結得很好了:技術是1,而人脈是1后面的0。沒有1光有0等于什么沒有,而悶頭搞技術你最多達到2,撐死到3,而有了人脈的催化,你可以十倍百倍地創造價值。
六、總結職業規劃之方法論
最近經常有同學問我畢業后做咨詢怎么樣。這里我暫時不置可否,今后會有專門文章闡述我的觀點。
這里運用一下咨詢的思維,給大家總結一下如何選擇工作。
我們把一個職業所需能力簡化成兩個維度:智商和情商。表現形式分別為行業相關的技術與人脈。可得以下分類:
A、低智商低情商:行政、人事、前臺、文員、秘書(單純寫文件搞不定老板的)、銀行柜臺、流程化模塊化的會計、財務、IT運維、碼農
B、低智商高情商:銷售,能搞定D類老板的秘書
C、高智商低情商:投行承做、快銷marketing、咨詢顧問、審計、金融機構風控及項目經理、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財務預算、財務分析、非標準化IT產品的開發人員
D、高智商高情商:CFO,CEO,銷售總監,企業家,資本家
示意圖如下():
p副標題e
我個人認為適合于大學畢業生的職業規劃思路是:
1、規避A類工作
2、盡量從C類做起(咨詢顧問這個以后專門文章會說),為什么不是B,是因為在中國大部分應屆畢業生情商還是不夠的,在個人品質上,普遍臉皮薄、害羞、內斂,不如西方特別是歐美人熱情自信,因此如果先從B做起最后發現不適應,而技術早就荒廢了,從管理人生的風險敞口角度是不太合理的。
3、D類是職場人士發展的終極目標,建議先從C類做起,慢慢承擔起B類工作,雙劍合壁之時便是成功初成之日。
4、若實在不是做B類工作的料,那C類工作一直做下去,成為一個偽中產,至少生活品質能保障。
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賺錢的人。選工作做職業規劃除了看行業外,更重要的是看具體的崗位。同樣是公務員,有的崗位可以很容易發展出強大的人際關系網絡(特別是監管類的),有的崗位則很可能苦逼一生(比如稅務局、工商局柜臺,文職科員)。
之后幾篇文章會從一些方面詳細展開,接下來幾篇標題大致如下:
《如何拓展和利用人脈拉業務》
《乙方的誕生——淺談泛咨詢行業》
《創業的方法論》
《金融與政治》
最后還是給自己打個廣告,現在手頭上好多TOP100房企在上海的房地產項目,歡迎銀行同業部門、銀行投行部門、銀行金融機構部門或信托、基金子公司、房地產基金、三方理財的朋友私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