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論文
職業生涯活動將伴隨大學生的大半生,那你知道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該怎么寫嗎?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論文范文,希望對你有用。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論文范文(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相關理論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在各大企業引起廣泛的重視。近年來,由于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高校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始大力推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師資隊伍專業素質薄弱;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策略。
一、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沒有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模糊設置,必然導致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毫無計劃性。目前,多數大專院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大多是“時隱時現”,界定不明確,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質認知嚴重不足,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漫不經心、毫無計劃性。只有對這門課程做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例如屬于全校性選修課,還是必修課,或是限選課等;學生修完該門課程后可以得到幾個學分;學時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學生和老師才會對該門課程的性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上起課來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財經大學就是采用必修課程的形式來開設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生涯規劃與“三生教育”》課程,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職業發展與創業》課程,每周2學時,屬于必修課,1學分。據筆者的調查,修完課程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受益匪淺。
二、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
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來源于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管理領域,且大多沒有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教學經驗,熟悉學生情況,但專業化程度較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對社會上企業的用人情況及人員發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僅停留在做職業測評和講解就業政策等較低的層面上。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必要的教學組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研室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同時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使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等專業知識,經過經常性的專業培訓,通過職業指導師從業資格考試,具備職業指導相應年限的工作經驗。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不僅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有專門研究,而且應與學生的對口單位有緊密的聯系,了解這些行業對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員發展道路。因此,學校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的培訓制度,讓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到校外進行考察、學習,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指導水平。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聘請校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員兼任該課程的教師,甚至參與教材的編寫,以此提高課程的適用性。據筆者對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如果學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主要的內容應包括哪些方面”這個問題上,49.7%的學生選擇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仿真。由此可見,該門課程內容的適用性是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看重的。
三、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以及授課方式等,很少考慮到“本土”學生的實際特性以及專業特色。如目前我國使用的測評工具很多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很多測評脫離我國的實際,導致測評結果的科學性被懷疑,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感覺到與自己的實際特點不相符。
職業測評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應以測評建設為首要切入點。職業測評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手段,對人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我國大多數測評體系來源于國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與我國大學生個性特點相匹配的測評體系,對于個體的“自我”測評正好是職業教育的首要步驟,因此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測評體系建設,對于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四、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
許多院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不合理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專業差別,授課時各個年級與各個專業的學生“一鍋端”,脫離實踐談理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自我、專業、職業的模糊認識問題,亦無從談起對職業人生的合理規劃。
大學一年級: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把就業指導與國防教育、入學教育、專業介紹相結合,側重專業感知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奮斗目標。許多新生進入高校后對自己的專業與未來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從入學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結合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等個人特質,初步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其次,由相關教師開設系列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大學生活、大學環境及人際環境。第三,向新生介紹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以及相應的工作領域及其發展方向。
大學二、三年級:培養和提高職業所需的基本素養與修養,使大學生熟悉自己的專業與行業的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對職業的熟悉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該行業性質特點及其發展前景的掌握,使規劃者對職業具有宏觀的認識;二是了解行業內各種職能的分工及其發展道路,使規劃者對職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細致化,助其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此外還有對職業操守、人際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等職業交際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規劃者全方位地了解職業的特點,做到既懂“做事”,也會“做人”。這樣,規劃者結合對自身及職業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規劃出日后的職業發展道路。
大學四年級:輔導相關求職技巧。面臨找工作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年應結合前三年的職業規劃,加強求職技巧的訓練。就業指導老師應對畢業生開展簡歷制作、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現場應變能力測試等相關講座,幫助學生成功就業。
五、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相關理論是新近引入的理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方面的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它是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必由之路。職業規劃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的基礎建設、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選擇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和案例集、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同時,探索現代化的授課方法,設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輔助教育平臺,提供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實施的優勢資源,包括發展和強化職業指導機構、設置信息化和網絡化互動平臺、配置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員、引進科學的職業心理測試工具。
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課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切實地了解自己、職業以及社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求職、工作經驗。這種教學目的決定了該課程的考核需要開創靈活、實用的方式,并爭取使考核具有實踐意義。切忌成為背概念式的測量考核,偏離了課程的實用意義,也增添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參考文獻:
[1] 李舒怡.高等院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10).
[2] 龍慶華,宋余慶.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職研究,2007(9):154-156.
[3] 李劍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雛議[J].傳承,2009(9).p副標題e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論文范文(二)
剛聽老師通知要上這門課的時候,大家都很疑惑。為什么我們這些剛剛踏入大學大門的新生要上這門課。當然,教務處提供的課程表上僅有的“就業指導”四個大字更讓我們不知所以然,畢竟就業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事情。
在聽過芮老師的這門課之后才知道,我們所學的這部分其實是職業生涯規劃,是就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大一開設這門課,除為以后的真正的就業指導做準備外,更多的是讓我們學會規劃自己大學四年的生活,不讓時間被浪費掉,有效充分的利用大學時間來有針對性的對就業而學好自己的專業,同時也可對自己重新作一番全面深刻的審視,剖析了自我特性,明確了人生定位,把握了發展方向,激發學習熱情,對自我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人生是一個旅程,要想走好就必須有一張地圖。古往今來無數航海家都是憑著他們的毅力和一張地圖完成他們漫長而艱難的旅程。我們的人生路上要經歷許多的風浪,就好比揚帆遠航,如果盲目的在這片大海上飄蕩,這樣的遠航永遠都看不到彼岸美麗的風景。我們身邊有無數的身影,在人群中徘徊,他們沒有目標,只追求一時的滿足。職業生涯規劃,是我們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第一步,就如同為我們的人生畫一張地圖,讓我們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有一個奮斗目標,然后向著這個方向,在這張地圖的指引下,為實現目標而奮斗。
人的一生將面臨三大抉擇——求學、求職、求偶,其中求職是十分重要的。職業是人的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著個人的整個事業發展,影響著個人的家庭幸福程度。它不僅是謀生的手段,它也應該給人們帶來最大的精神滿足。它不僅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且滿足個人潛能發揮自我價值的實現。職業生涯規劃使我們了解只有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進行完整地規劃,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會被社會淘汰,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在大學生明確自己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在認真分析個人性格特征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對將來從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前,將現實環境和長遠規劃相結合,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清晰的定位,是求職就業乃至將來職業升級的關鍵一環。
職業生涯活動將伴隨我們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能實現完美人生。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促進個人努力工作。其次,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最后,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激發個人潛能,增強個人實力。而要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揚長避短,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人格特點、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因素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像許多剛進大學的同學一樣,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每天除了上課之外我不知道該干什么、怎樣分配我的時間,我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規劃。我總是想船到橋頭自然直,想那么多干嘛。但是自從上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智者創造機會,強者把握機會,弱者坐等機會。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我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渾渾噩噩、沒有目標、方向的過日子,我應該有一個前行的領路人——理想,我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有了理想我就會像在百米沖刺一樣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的拼搏。我們大學生面臨著工作就業壓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能使我們更好地進入社會。
21世紀是一個變幻莫測的世紀,一個催人奮進的時代,有希望也有困惑,有機遇也有挑戰。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大學生已經越來越多,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立足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使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定的規劃,使我有了一定的目標,而我也會在接下來的這三年里,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實現這個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相信有了目標的指導,今后我們在面對眾多優秀的對手時,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論文范文(三)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素質拓展、職業測評等多種形式進行,其中課堂教學是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上,學生嚴重缺乏課堂興趣和課堂積極性,違背了高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初衷。
一、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目的及意義
1.幫助新生順利度過適應期
很多大學新生不能立刻調整自己身心來適應新環境,出現各種不適應的現象,若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影響。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新生了解專業就業前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新生對職業生涯觀念、職業環境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新生客觀公正地認知自我、積極主動地選擇適合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力,勾勒自己未來的人生藍圖,順利地度過適應期。
2.幫助大學生樹立目標
部分大學生感覺現實與理想的大學差距太大,加上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沒有父母的約束,許多學生缺乏科學管理時間的意識,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久而久之,便開始虛度光陰,隨波逐流,甚至開始談戀愛。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學習,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環境和社會需求。在認知層面對自身興趣愛好、優勢特長、個性特征能力狀況等方面有較為全面的認識;科學管理時間,為自己的未來制定明確可行的奮斗目標;有針對性地在大二、大三的學習和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合理規劃自身職業生涯,為人生奮斗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理想就業是每位畢業生的心愿。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學習,使畢業生掌握并實踐應聘技巧、職業定位、生涯決策等方法,并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職業能力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幫助畢業生更好地提前了解就業政策及形勢,解決就業前的職業選擇困惑與職業決策問題,增強學生融入組織的團隊精神和就業自信心,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畢業生應對就業競爭的能力,明確職業目標,最終找到滿意的工作。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課堂教學方法存的問題
1.空洞的知識講授
傳統的知識講授法往往難以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形式單一,教師容易按照教材的順序平鋪直敘,導致學生課堂興趣不夠濃厚。多數大學生初次接觸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課時,對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課沒有真正的認識,對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課堂上空洞的理論知識講授難以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的興趣,更難以達到開設該門課的初衷。
2.缺少專業的案例解析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內容和課堂案例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但很多高校沒有對該門課引起足夠的重視,開設本門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學生事務和行政事務非常繁忙的、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和培訓的輔導員和行政人員組成,導致職業生涯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和專業化水平不高。多數案例缺乏專業針對性,沒有根據本校學生自身情況選題,內容和深度都非常有限,難以對大學生通過案例進行專業引導。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直觀的認識,進而影響到他們對職業生涯的認識。
3.課堂互動少
課堂上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現象普遍存在。多數大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互動的機會比較少,許多學校在教學計劃、教學學時的安排上,內容多、時間緊,沒有留出足夠的課堂互動時間。即使偶爾有老師提問,大部分學生也不會積極思考,不積極參加課堂討論,更不主動質疑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頻度不容樂觀,課堂上的互動氣氛不熱烈,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課堂效果。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課堂教學藝術創新對策
1.課堂幽默藝術
課堂幽默藝術是指將生活中表達或領會喜劇因素和在藝術中再現或領悟喜劇因素的一種特殊能力運用到課堂上的一種藝術。課堂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恰當的幽默、笑話,能調節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授課能夠理論結合實際,將幽默藝術引進課堂,注重內容更新,使教師的講課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啟發性和探索性。這樣既能顯示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師在課堂上的威望,輕松教學,又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效果。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指運用具體的活動場景或提供學習資源,借助環境氛圍、動作表演等手段,將學習內容與相應的情景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和把握學習內容,激起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興趣,它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相同的場景,如情景面試、情景職場社交、情景自我提升等,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既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相關理論,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參與、大膽競爭的意識和能力。
3.典型案例教學法
教師在教學前通過各種平臺為課堂搜集大量的參考資料和相關信息,通過多媒體資源,在教學中進行案例講解,形象直觀地給學生展示典型的、專業性強的、貼合學生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典型案例教學法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4.增強課堂互動
影響學生能否積極互動的主要因素是學生對所學課程是否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參與課堂互動。通過課堂練習,增加學生學習的課堂實踐,加強課堂互動效果。①通過課堂職業規劃體驗游戲,觸動大學生情緒,改變認知。②課堂作業: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真實獨立地完成課堂作業,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優勢、特長、興趣,便于對其進行個性化教育和個性化指導。③分組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出討論主題,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之間交流思想并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做最后總結。④職業心理、行為測試:很多大學生比較熱衷于做各種時尚測試,如星座測試、愛情測試等。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迎合學生的興趣,通過網絡、專業期刊等各種媒體,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職業心理、行為測量工具,鼓勵、引導學生做相關測試。雖然這種測試不具備完全的合理性、科學性,但是在客觀上起到了在課堂上促進學生理解相關專業知識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使師生能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完美的課堂教學藝術,能讓學生在快樂、積極中主動學習,讓老師在自信、威信中輕松教學,最終實現雙贏的教學目的。
看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