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養殖,中蜂巢脾間蜂路調節的依據及調節方法
中蜂養殖,中蜂巢脾間蜂路調節的依據及調節方法
蜂箱中蜂群的蜂路是蜜蜂在蜂巢內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蜂巢內與蜂巢外進行空氣交換的通道,合理的蜂路是蜜蜂安全、穩定的生活保障。
在蜂箱內,根據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蜂路。巢框與前后箱體壁之間的距離,稱為前蜂路和后蜂路,巢框與副蓋及箱底之間的距離稱為上蜂路和下蜂路,各巢框之間的距離稱為巢框蜂路,一般在制作蜂箱的時候,前、后、上蜂路取雙蜂路約8~10mm,下蜂路除了蜜蜂通道外,還是蜜蜂聚集休息的區域,一般取2倍以上的蜂路,這些蜂路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蜂路,是指養蜂人自己可調控的巢框蜂路,簡稱蜂路。蜂群處在不同的時期及不同類型的巢框間,蜂路的調節距離是不同的,下面根據自己經驗做以介紹,供蜂友參考。
一、蜂路調節的依據
自然界的自然蜂群生活習性是我們養殖中蜂的基礎,據專家對中蜂自然群筑造的蜂巢觀察,自然巢脾最上部為封蓋蜜脾,中部為粉脾,下部為子脾;蜂巢被蜜蜂形成的殼體包圍,并且有越向下越厚,越靠近子脾越厚的趨勢;巢脾貯蜜區的巢脾間距為4~7mm,厚度為25~30mm;幼蟲區巢脾間距為7.5~10.5mm;育蟲區巢脾厚度為22~24mm。
從自然巢脾的測量數據可以看出,子蜜同巢比較普遍,貯蜜區的巢脾厚,且蜂路小,而育兒區巢脾薄,蜂路大的特點,這是我們活框養殖,調節蜂路的依據。
二、蜂路調節的合適距離
1、巢脾間中心距離模型
(1)幼蟲區
如果,育蟲區單巢脾高度取中間值為11.5mm,育蟲區巢脾間距取中間值為9mm,
那么,巢脾與巢脾的中心距離為:11.5mm×2+9mm=32mm
(2)貯蜜區
如果,貯蜜區單巢脾的高度取中間值為13.75mm,貯蜜區巢脾間距取中間值為5.5mm
那么,巢脾與巢脾的中心距離為:13.75×2+5.5mm=33mm
2、不同框梁寬度蜂路合適的距離
我們由計算得到,育蟲區巢脾與巢脾的中心距離為32mm,貯蜜區巢脾與巢脾的中心距離為33mm,如果你的蜂箱是來自市場,不同的蜂箱其巢脾框梁寬度是不同。
中蜂標準箱的框梁寬度是20mm,其育蟲區、貯蜜區蜂路分別為12mm、13mm;
有的蜂箱框梁的寬度為25mm,其育蟲區、貯蜜區蜂路分別為7mm、8mm;
我的蜂箱框梁的寬度為30mm,我的育蟲區、貯蜜區蜂路分別為2mm、3mm;
如果你的巢框是自己做的,根據你做的巢框寬度,可以計算合適的蜂路大小。
3、蜂路的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育蟲區與貯蜜區的中心距離只相差了1mm,表面看差別不大,但巢框下的蜂路完全不同,育蟲區是我們通常說的雙蜂路,而貯蜜區則是單蜂路。
雙蜂路可以使育蟲區的蜜蜂更加密集,更好的調節溫濕度,照顧蜂子,同時也便于蜜蜂聚集休息,較寬的距離不容易悶,即使在高溫時段,配合巢門鼓風機式散熱方式更有利于育兒區散熱降溫(育兒區接近巢門區域最佳)。
單蜂路可以使貯蜜區更加隱蔽(封蓋蜜脾應遠離巢門),便于蜂群的保護,防盜蜂進入;較小的脾間距,在初釀蜜期,蜜蜂活動頻繁,能快的提高溫度,加快蜂蜜的熟化,封蓋后,脾上蜜蜂稀少,有利于發揮蜜脾“空調“作用,讓蜂蜜生產更有效。
中蜂雖然有子蜜同巢的現象,但是經過人為的引導,可以在必要的時期達到子蜜分離,實現育蟲區與儲蜜區分離。實現合理的蜂路調節,更有利于蜜蜂的生活,提高養殖效率。
有人說夏天蜂路要大,有利于蜂群的散熱,蜂群在外界溫度超過34.8℃時,就開始散熱,散熱方式是稀疏、排氣、采水等,如果開了空調,還能把門打開嗎?
有人說冬季蜜蜂要結團應加大巢脾間距離,那蜜蜂結團的上部在那呢?可以加半張脾,或割脾幫忙,不能越幫越忙。
結束語:合理科學的蜂路,是保證蜜蜂正常生活的前提,尤其是在規模化養殖后,沒有更多的時間做精細化管理,但是對于這種基礎性的指標應做到心中有數,手下有分寸。另外,我的蜂箱的脾間據只有2~3mm,封閉了上蜂路,對于中蜂來說,上蜂路可有可無,這種沒有上蜂路的好處在于蜜蜂只能在框梁下活動,框梁上基本看不到贅脾,開箱也沒有那么多蜜蜂撲人,即使經常開箱對蜜蜂的打擾非常有限,有利于蜂群的節約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