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30年以來,奧地利從生產力和分蜂性兩個方面著眼,選育出一些較優良的新品系。
卡蜂的大小和外形與意蜂相似,腹部細長,吻長(6.4~6.8mm);覆毛短而密,為“灰色蜂種”(彩圖 34);幾丁質黑色,腹部第2和第3節背板往往有棕色斑, 有的甚至具有紅棕色環帶;雄蜂絨毛灰至灰棕色;肘脈指數很高,平均為 2.44~3.0。
卡蜂是最安靜和最溫順的蜂種,人們可以從蜂箱中將巢脾長時間地提出,而蜜蜂都不會離脾。其育蟲節律陡峭,以小群越冬,飼料消耗省。春季初次進花粉后,便開始育蟲,隨后發展很快,因而分蜂性也較強。在夏季,只有當粉源充沛的時侯,卡蜂才能維持大量子脾;若粉源缺乏,育蟲就受到限制。秋季,蜂群繁殖下降很快,通常不能以強群越冬。然而,在不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它仍具有十分優良的越冬性能。
卡蜂的定向力很強,盜性弱,采用蜂膠很少,能較好地利用紅三葉草蜜源。在它的原產地,養蜂場并沒有采取特殊的檢疫措施,而幾乎不發生幼蟲病。
卡蜂原產地受大陸性氣候影響,嚴冬長、春季短、夏季炎熱。在這些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使卡蜂具有頑強的生活力以及對環境條件的機敏反應。由于蜂群春季發展迅速,這在流蜜期特別早和嚴冬漫長的中歐,它是最為流行的蜂種。
卡蜂采蜜力很強,在群勢相同的情況下,其產蜜量顯著高于意大利蜂,是較理想的生產蜂蜜的蜂種。產漿能力較弱,不宜用作王漿生產。和意大利蜂、高加索蜂等雜交后,可表現出較顯著的雜種優勢,產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等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收到很好的增產效果。卡蜂蜜房封蓋呈干型,可用其生產出潔白美觀的巢蜜。
近幾十年來,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范圍已遠遠超出其原產地,成為繼意大利蜂之后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第二大蜂種。1930年,上海南華蜂業公司張引士東渡日本引進意蜂的同時,并引進卡蜂在江浙試養。1931年,趙相堯從江浙帶卡蜂返粵,成立嶺南養蜂場試養,由于缺乏經驗, 1933 年宣告失敗。 1948 年,美國人Hayes E P從美國引進卡蜂到福州試養。1950年,筆者曾與吳發輝合作在福州進行意卡雜交試驗,其中發現意(♀)×卡(♂)組合的后代產蜜量十分突出,繁殖力強,但性情較親代兇暴。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陸續從奧地利、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等國引進了幾批卡尼鄂拉蜂王,其后代已在中國的養蜂生產中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