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節蜜脾的溫度?
如何調節蜜脾的溫度?
認知蜜脾是蜜蜂越冬巢內較為完善的“調溫系統”,對蜜蜂安全越冬有著重大意義。
蜜脾在越冬蜂群、度夏蜂群,以及在蜂群食物食物上的重要性,養蜂人都知道,今天我們就聊下蜜脾對于蜂群維持正常的巢內育兒溫度,其在安全越冬時所起的保溫原理,只有了解了其存在的原理,就能指導我們的養蜂工作。
通常,越冬和春繁期間,養蜂人總要對蜂巢內外的溫度狀況作一番考究。之后,采取自認妥當的保溫措施。例如,在巢內填塞一些保溫物,箱外則采用厚厚的保溫物包覆。
其實,再好的人造保溫物也好不過滿框封蓋的全蜜脾。整蜜脾的保溫作用相當于保溫框,但它的絕熱保溫效果若單純從物理“絕熱”性能而言,比同樣厚度的棉質保溫物效果好。從這一意義上看,為保溫而加入一個保溫框的效果,遠不如加入一張全封蓋蜜脾為好。
然而,“保溫”和“調溫”是兩個不同的物理概念。本文想要敘述的是更深層次的“蜜脾在蜂巢內的調溫作用”。簡單說,蜜蜂以一定質量的蜜脾,構筑蜂巢內完整的“調溫系統”。比人類創造的暖氣設備和空調更簡單、更節能、更環保、更有效。
為方便理解,在敘述“蜜脾調溫”原理前,需要先從冰與水的轉化過程說起,在水與冰的轉變過程中,有這樣的物理現象:當水溫降至0 ℃時,在水中便開始出現許多微小冰晶,又稱“微晶”。
氣溫若繼續下降,水溫卻仍保持在0 ℃不變。但水的內部微晶數量增加,并不斷增大成為晶體冰。同時,不斷向周圍放出熱量。
經科學測定:每一克水變為結晶冰會放出80卡熱量,換算為焦耳數則為336焦耳,這叫放熱反應過程。相反,水中晶體融化為水時,需要要吸收熱量。每克冰融化為水要吸收80卡熱能,即336焦耳。這叫“吸熱反應” 。下雪不冷化雪冷便是這個道理。
地球上的水體、濕地、海洋及冰山和南北兩極的冰封,構成了地球的重要調溫系統。要是沒有水,地球就會像月亮一樣,白天地面被太陽曬得像火爐,晚上冷得像冰窟。
正是因為有水,地球上才有生命的存在,有現在的天氣和溫度。明白了水和水體,對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和調溫原理,就不難解釋和理解蜜與蜜脾在蜂巢內的調溫作用。
我們知道,相當一部分蜜在14℃左右,會結晶并會放出熱量,只是每克蜜的結晶熱比水少,大約為25卡/克,相當于105焦耳/克。在解晶時,也會吸收同樣熱量。這就不難理解當蜂巢內有一定數量的蜜脾時,就會對蜂巢溫度起到調節作用。巢內存蜜不多時,對巢溫度變化起到的調節作用小。這時,巢內溫度若需要提升,蜜蜂只能通過吃蜜來提高巢溫,蜜耗便會相應增加。
蜜蜂處在巢內無子的越冬狀態時,會把蜂巢中心溫度保持在20℃~25℃,蜂團外圍保持在15℃左右。高于15℃蜜蜂巢內散團能自由活動,并出外采集活動,低于14℃則出巢活動較少,巢內開始集中結團保溫。
經測定,蜜蜂在14℃時每只工蜂每小時耗蜜僅0.3mg,當溫度下降到11℃時耗蜜量會增產增加到11mg,巢內溫度進一步下降耗蜜量進一步上升,溫度降到8度以下時,蜜蜂將凍僵而亡。
越冬蜂巢內是這樣,度夏時的道理也相似。巢內溫度在正常育子溫度時每只工蜂每小時耗蜜量在0.7mg,當氣溫上升到38℃時,每只工蜂每小時耗蜜量會上升到1.4mg以上。
巢內若有一是量貯蜜存在,這些蜜白天會吸收太陽熱量,升溫吸收熱量,使巢溫保持在一定溫度,晚上會把蜜降溫放出熱量,使巢內保持一定溫度。這一調溫過程利用太陽能,因而不用消耗儲存的蜂蜜。
這種調溫方式對蜜蜂來說非常重要也十分有利,它是充分利用蜜脾的降溫升度或形態變化,不用付出勞動和代價就能使巢內保持合適溫度,是最有效也最節能的一種方式。因此,越冬巢內的貯蜜量不能僅考慮蜜蜂過冬夠不夠吃的問題,還需要考慮蜜蜂保溫有足夠的調溫蜜量。
在自然野生態的蜂巢內,蜜蜂為自己的過冬早已準備了充足的貯蜜。未知其中道理者所養的蜂群則不一樣了。他們在秋未把大量的蜜蜂存蜜搖空,再按蜜蜂過冬所需口糧量喂給白糖,是現代養蜂之不足,見蜜就取是現代養蜂之惡習!
結束語:我們應該提倡人與蜜蜂和諧相處,不能以掠奪方式對待蜜蜂。一定要善待蜜蜂,為其在巢內留有充足貯存蜜十分必要。這樣,實際上對蜂與人都有好處。
把秋蜜留到過冬后春繁開始,已有新蜜進巢接替時,再取出已十分成熟的封蓋蜜,還能大大提高蜜的品質,改變目前我國蜜質量狀況也是一種有利之舉。
知道溫度的變化會增加蜜蜂對蜜得消耗,所以在日常蜂群的管理中心,盡量做到合理的保溫與降溫,可以有效的減少蜜蜂對口糧的消耗,提高蜂蜜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