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影響我國養蜂業發展的原因
|OK蜜蜂網
我國是世界養蜂大國,但不是養蜂強國。改革開放30年來,養蜂業起起伏伏,蜂群雖然有較大發展,但是養蜂總體效益還是很差,究其原因是:
1 蜂產品價格低,挫傷了養蜂人的積極性
蜂蜜是養蜂業的主要經濟收入。據筆者記錄:1974年全國油菜蜜收購均價為2.10元/kg,1984年為2.60元/kg,1994年為3.25元/kg,2004年為3.85元/kg,2009年為4.60元/kg。時至今日,養蜂人生產1kg油菜蜜或者其它二類蜂蜜還買不到500g豬肉。30年前賣1.0kg二類蜂蜜可買5.0kg大米,現在只能買1.7kg大米。再說蔬菜,30年前一般蔬菜的價格是0.10~0.30元/kg,現在(小白菜、黃瓜、大白菜、蘿卜、茄子等)一般蔬菜都要2.00~3.00元/kg。30年前賣1.0元kg二類蜂蜜(一類蜂蜜除外)可以買一般蔬菜7kg,而現在賣1kg二類蜂蜜只能買到一般蔬菜2.1kg。米和面價格上漲是30年前的7倍,肉上漲是30年前的6倍,蜂蜜上漲僅是30年前的2.1倍(一類蜂蜜上漲3倍,二類蜂蜜上漲2.1倍,特種蜂蜜除外)。綜上所述,蜂蜜價格上漲和其他物價上漲不成正比,極大的挫傷了養蜂者的積極性。
2 蜂王漿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多數養蜂者為增加養蜂收入開始生產蜂王漿。蜂王漿產品在國內外曾紅火了幾年。但由于 質量問題及國內蜂王漿制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后,蜂王漿原料也隨之開始衰退。根據筆者記錄:1984年全國春季(油菜漿)蜂王漿收購均價是185.00元/kg,1991年春季油菜蜂王漿收購均價降為118.00元/kg,2000年全國春季油菜蜂王漿收購均價又降到86.00元/kg,而各種物價都在上漲,特別是吃、穿、住、行、醫。養蜂人外出放蜂生活費增加增加近5倍速 。再說醫療,養蜂人在外風餐露宿,感冒了,20年前花1-2元就解決了,而現在感冒了,少說也要花10~20元,如果要輸液100元也不夠。另外養蜂人外出放蜂運費也比20年前上漲了幾倍。這樣就無疑造成養蜂開支大,收入減少。有的養蜂人干脆棄蜂從商或棄蜂外出打工。
3 養蜂人權益得不到保障
長期存在著侵害蜂農利益的問題,時到今日仍難以解決,而這些問題靠生產第一線的蜂農更是無能為力。例如:養蜂人運蜂到外地,由于蜂群不能離人,人也不能離蜂群,故養蜂人只好隨運蜂車一起走,可交通運輸部門往往以“客貨混裝”為由查車扣車,罰款。還有養蜂人到外地放蜂,有的地方要收“占地費”和“蜜源”資源費,甚至個別地方養蜂人的蜂被盜,被毒死,購物被不法分子偷盜,甚至養蜂人被打。故養蜂人談起養蜂事業多數人不樂觀,直嘆息。
4 養蜂人抗風險能力弱
養蜂收入的好壞除了靠技術、靠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好天氣。一旦遇到正什蜜源植物流蜜期陰雨連綿,而且氣溫又降低會直接影響養蜂人的收益。除此之外,一旦遇到天災人禍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還會造成人財兩空。這種風險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也沒有某一個部門給予一定的扶持。筆者建議:1)已建立養蜂合作社的地方,今后養蜂人出現上述情況時應從合作社公積金予以扶持;2)各地保險機構應積極動員養蜂人參加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做到防患未然。
5 養蜂從業人員逐漸老齡化
由于養蜂生產效益持續下滑,很多年青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跟隨父親學養蜂。筆者幾乎天天和養蜂人接觸,現在從事養蜂的青壯的約占養蜂人決數的50%,50~60歲和60歲以上的養蜂人約各占總數的25%。這樣下去,5-10年后,我國養蜂隊伍就基本形成老齡化。筆者建議:農業部門應該從可持續發展我國養蜂業出發,不定期舉辦培訓班。雖然全國各地有蜂業合作社或蜂業協會、學會出資舉辦短期養蜂技術培訓班,作用很小,應由養蜂主管部門來舉辦培訓,但畢竟不是系統培訓,作用很小,應由養蜂主管部門業舉辦培訓班,可體現政府對養蜂生產的重視,對青年人有吸引力。否則,我國養蜂業照比下去,將會走向衰退。
6 蜜源資源日趨減少
目前,全國蜜源資源逐漸減少,紫云英、草木樨這兩種蜜源植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蜜蜂采集的主要蜜源,現在幾乎沒有了。尤其是蜜質較好的洋槐樹很多已被砍掉換栽了大觀楊。安徽、江蘇、云南的苕子蜜源也日趨減少,這樣勢必影響養蜂業的可持續發展。
7 幾點看法和建議
7.1 蜂產品價格偏低 筆者回憶,自1990年起年年召開的全國蜂產品信息分析會,次次會議上都有很多養蜂者提出蜂產品信息分析會,次次會議上都有很多養蜂者提出蜂產品價格偏低問題,要求從事蜂產品經營、加工的企業讓利蜂農。時至今日20年了,蜂蜜的價格雖比1990年收購價格高一點,但和其他的物價相比差距很大,筆者認為此情況應引起行業主管部門關注了。有的同行說:蜂產品價格低有三種原因:1)供大于求;2)蜂產品質量問題;3)市場經濟中必然現在。對此筆者有如下看法:蜂產品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蜂產品質量過剩造成的,而假貨充斥市場。如蜂蜜,市場上的純正蜂蜜有多少,同行們心里清楚,蜂蜜市場上,工商、質檢年年打假,時至今日,假蜂蜜以及次充好的蜂蜜便宜,占有了一定的市場量,所以真正純蜂蜜市場占有量必定養活。再說,一些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明知是假蜂蜜也采購,采取便宜買、便宜賣,為了占有市場份額就不顧消費者利益及養蜂人的利益。
7.2 質量問題 2005年國家頒布了蜂蜜新國標,可至今假蜂蜜市場上仍然不少。究其原因:假蜂蜜便宜,有人買,真蜂蜜貴,買的人少。所以一些加工企業寧愿采購假蜂蜜,降低成本。加工后進入市場再比別的企業生產的真蜂蜜便宜銷售來占領市場。這樣一來養蜂人的真蜂蜜也就賣不上好價錢,銷售量也自然會養活同,結果年年是真蜂蜜和假蜂蜜爭市場爭價格,爭到最后還是假貨便宜占了先。而真蜂蜜呢?養蜂人自己也吃不掉,還是買方說了算,便宜也得賣。由于真蜂蜜賣不了合理價錢,而且假貨又有市場,故造成個別養蜂人也造起假來,對此,筆者建議: 1) 政府主管部門盡快制定“養蜂法規”,規范養蜂生產、蜂產品加工及流通領域的行為,這是解決我國養蜂業可持續發展,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大事。 2) 建議各級政府、各地農業部門、科研單位、蜂業社團組織,大力宣傳養蜂的好處,讓全社會廣泛認可蜜蜂是個寶,蜜蜂是人類的朋友。 3) 建議國家質檢、各地質量技術監督局、工商部門加大打假力度,讓假蜂蜜以次充好的市場上逐漸消失。讓廣大蜂農得利,讓廣大消費者吃上貨真價實的純蜂蜜。 4) 為使我國養蜂業的艱難中走出低谷,筆者呼吁全國蜂業界同行們積極擴大蜂產品(特別是蜂王漿)內銷,加大宣傳力度,保護養蜂者的合法權益。在蜂產品(特別是蜂蜜)收購中實行“優質優價”,拉大蜂蜜濃度差價促使養蜂業生產優質天然成熟蜜,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打擊生產銷售假蜂蜜的違法者。
1 蜂產品價格低,挫傷了養蜂人的積極性
蜂蜜是養蜂業的主要經濟收入。據筆者記錄:1974年全國油菜蜜收購均價為2.10元/kg,1984年為2.60元/kg,1994年為3.25元/kg,2004年為3.85元/kg,2009年為4.60元/kg。時至今日,養蜂人生產1kg油菜蜜或者其它二類蜂蜜還買不到500g豬肉。30年前賣1.0kg二類蜂蜜可買5.0kg大米,現在只能買1.7kg大米。再說蔬菜,30年前一般蔬菜的價格是0.10~0.30元/kg,現在(小白菜、黃瓜、大白菜、蘿卜、茄子等)一般蔬菜都要2.00~3.00元/kg。30年前賣1.0元kg二類蜂蜜(一類蜂蜜除外)可以買一般蔬菜7kg,而現在賣1kg二類蜂蜜只能買到一般蔬菜2.1kg。米和面價格上漲是30年前的7倍,肉上漲是30年前的6倍,蜂蜜上漲僅是30年前的2.1倍(一類蜂蜜上漲3倍,二類蜂蜜上漲2.1倍,特種蜂蜜除外)。綜上所述,蜂蜜價格上漲和其他物價上漲不成正比,極大的挫傷了養蜂者的積極性。
2 蜂王漿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多數養蜂者為增加養蜂收入開始生產蜂王漿。蜂王漿產品在國內外曾紅火了幾年。但由于 質量問題及國內蜂王漿制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后,蜂王漿原料也隨之開始衰退。根據筆者記錄:1984年全國春季(油菜漿)蜂王漿收購均價是185.00元/kg,1991年春季油菜蜂王漿收購均價降為118.00元/kg,2000年全國春季油菜蜂王漿收購均價又降到86.00元/kg,而各種物價都在上漲,特別是吃、穿、住、行、醫。養蜂人外出放蜂生活費增加增加近5倍速 。再說醫療,養蜂人在外風餐露宿,感冒了,20年前花1-2元就解決了,而現在感冒了,少說也要花10~20元,如果要輸液100元也不夠。另外養蜂人外出放蜂運費也比20年前上漲了幾倍。這樣就無疑造成養蜂開支大,收入減少。有的養蜂人干脆棄蜂從商或棄蜂外出打工。
3 養蜂人權益得不到保障
長期存在著侵害蜂農利益的問題,時到今日仍難以解決,而這些問題靠生產第一線的蜂農更是無能為力。例如:養蜂人運蜂到外地,由于蜂群不能離人,人也不能離蜂群,故養蜂人只好隨運蜂車一起走,可交通運輸部門往往以“客貨混裝”為由查車扣車,罰款。還有養蜂人到外地放蜂,有的地方要收“占地費”和“蜜源”資源費,甚至個別地方養蜂人的蜂被盜,被毒死,購物被不法分子偷盜,甚至養蜂人被打。故養蜂人談起養蜂事業多數人不樂觀,直嘆息。
4 養蜂人抗風險能力弱
養蜂收入的好壞除了靠技術、靠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好天氣。一旦遇到正什蜜源植物流蜜期陰雨連綿,而且氣溫又降低會直接影響養蜂人的收益。除此之外,一旦遇到天災人禍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還會造成人財兩空。這種風險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也沒有某一個部門給予一定的扶持。筆者建議:1)已建立養蜂合作社的地方,今后養蜂人出現上述情況時應從合作社公積金予以扶持;2)各地保險機構應積極動員養蜂人參加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做到防患未然。
5 養蜂從業人員逐漸老齡化
由于養蜂生產效益持續下滑,很多年青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跟隨父親學養蜂。筆者幾乎天天和養蜂人接觸,現在從事養蜂的青壯的約占養蜂人決數的50%,50~60歲和60歲以上的養蜂人約各占總數的25%。這樣下去,5-10年后,我國養蜂隊伍就基本形成老齡化。筆者建議:農業部門應該從可持續發展我國養蜂業出發,不定期舉辦培訓班。雖然全國各地有蜂業合作社或蜂業協會、學會出資舉辦短期養蜂技術培訓班,作用很小,應由養蜂主管部門來舉辦培訓,但畢竟不是系統培訓,作用很小,應由養蜂主管部門業舉辦培訓班,可體現政府對養蜂生產的重視,對青年人有吸引力。否則,我國養蜂業照比下去,將會走向衰退。
6 蜜源資源日趨減少
目前,全國蜜源資源逐漸減少,紫云英、草木樨這兩種蜜源植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蜜蜂采集的主要蜜源,現在幾乎沒有了。尤其是蜜質較好的洋槐樹很多已被砍掉換栽了大觀楊。安徽、江蘇、云南的苕子蜜源也日趨減少,這樣勢必影響養蜂業的可持續發展。
7 幾點看法和建議
7.1 蜂產品價格偏低 筆者回憶,自1990年起年年召開的全國蜂產品信息分析會,次次會議上都有很多養蜂者提出蜂產品信息分析會,次次會議上都有很多養蜂者提出蜂產品價格偏低問題,要求從事蜂產品經營、加工的企業讓利蜂農。時至今日20年了,蜂蜜的價格雖比1990年收購價格高一點,但和其他的物價相比差距很大,筆者認為此情況應引起行業主管部門關注了。有的同行說:蜂產品價格低有三種原因:1)供大于求;2)蜂產品質量問題;3)市場經濟中必然現在。對此筆者有如下看法:蜂產品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蜂產品質量過剩造成的,而假貨充斥市場。如蜂蜜,市場上的純正蜂蜜有多少,同行們心里清楚,蜂蜜市場上,工商、質檢年年打假,時至今日,假蜂蜜以及次充好的蜂蜜便宜,占有了一定的市場量,所以真正純蜂蜜市場占有量必定養活。再說,一些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明知是假蜂蜜也采購,采取便宜買、便宜賣,為了占有市場份額就不顧消費者利益及養蜂人的利益。
7.2 質量問題 2005年國家頒布了蜂蜜新國標,可至今假蜂蜜市場上仍然不少。究其原因:假蜂蜜便宜,有人買,真蜂蜜貴,買的人少。所以一些加工企業寧愿采購假蜂蜜,降低成本。加工后進入市場再比別的企業生產的真蜂蜜便宜銷售來占領市場。這樣一來養蜂人的真蜂蜜也就賣不上好價錢,銷售量也自然會養活同,結果年年是真蜂蜜和假蜂蜜爭市場爭價格,爭到最后還是假貨便宜占了先。而真蜂蜜呢?養蜂人自己也吃不掉,還是買方說了算,便宜也得賣。由于真蜂蜜賣不了合理價錢,而且假貨又有市場,故造成個別養蜂人也造起假來,對此,筆者建議: 1) 政府主管部門盡快制定“養蜂法規”,規范養蜂生產、蜂產品加工及流通領域的行為,這是解決我國養蜂業可持續發展,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大事。 2) 建議各級政府、各地農業部門、科研單位、蜂業社團組織,大力宣傳養蜂的好處,讓全社會廣泛認可蜜蜂是個寶,蜜蜂是人類的朋友。 3) 建議國家質檢、各地質量技術監督局、工商部門加大打假力度,讓假蜂蜜以次充好的市場上逐漸消失。讓廣大蜂農得利,讓廣大消費者吃上貨真價實的純蜂蜜。 4) 為使我國養蜂業的艱難中走出低谷,筆者呼吁全國蜂業界同行們積極擴大蜂產品(特別是蜂王漿)內銷,加大宣傳力度,保護養蜂者的合法權益。在蜂產品(特別是蜂蜜)收購中實行“優質優價”,拉大蜂蜜濃度差價促使養蜂業生產優質天然成熟蜜,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打擊生產銷售假蜂蜜的違法者。
上一篇:蜂蜜冰淇淋濃郁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