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膠商透露:樹膠代蜂膠是業內潛規則
|OK蜜蜂網
隨著央視的曝光,蜂蜜行業以果糖冒充蜂蜜的“潛規則”浮出水面。然而,消費者可曾想到,多年穩坐保健品市場頭把交椅的蜂膠,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集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蜂膠商販告訴導報記者,用人工熬制的楊樹膠作為原料,是蜂膠制造業的“潛規則”。這種做法,導致了市面上蜂膠保健品的質量良莠不齊。
市場調查 蜂膠產品“迷霧重重” 昨天,導報記者走訪各大藥房和超市發現,蜂膠保健品品種繁多,有蜂膠露、蜂膠液和蜂膠軟膠囊等產品,讓人眼花繚亂。談及蜂膠的作用,一些營業員更是將它說得神乎其神。 在一家大型超市,營業員向導報記者推薦一款蜂膠軟膠囊,稱它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諸多病癥。這位營業員說:“蜂膠重在黃酮含量,含量越高質量越好!” 而在濱北一大藥房,售貨員幾乎把蜂膠說成了靈丹妙藥。這位售貨員說:“蜂膠又稱‘紫色黃金’,有百利而無一害,適合所有人。” 除此之外,市面上的蜂膠產品價格差別不小,療效多簡述為“調節血脂、提高免疫力”,更讓不少消費者覺得“迷霧重重”。
商販透露 樹膠代蜂膠是潛規則
“用人工熬制的楊樹膠冒充蜂膠作為原料,以假充真,是業內的潛規則。”集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蜂膠商販如此說道。 這位商販告訴導報記者,市場上的蜂膠原料產量有限,很難滿足保健品市場的巨大需求,而楊樹膠的成本僅為蜂膠的二到三成,生產者為了牟利,便在蜂膠原料中摻入楊樹膠。 涉及到消費者健康的保健品,部分廠商為何還敢大膽造假?他們不怕被人認出來嗎?“業內人經驗豐富,一眼就能識別真假蜂膠,但多數消費者對蜂膠的認識卻不多。”這位商販說,目前暫無有效的鑒別方法區分樹膠和蜂膠,因此,面對蜂膠成品,消費者很難分辨出是李逵還是李鬼。
專家提醒 蜂膠不適合長期服用
“蜂膠殺菌效果好,是天然抗生素,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長期服用。”集美養蜂技術協會會長吳復興說,廣告大肆鼓吹蜂膠能“降血糖、降血脂、增強免疫力,各類人群均可食用”,但事實并非如此。“糖尿病是由內分泌紊亂所致,吃殺菌的蜂膠很難治好。” 吳復興還說,市場上蜂膠保健品價格被炒得很高,就其成本而言,100粒的價錢應該在70元左右。 代理某知名蜂膠保健品的康經理則介紹說,蜂膠質量的好壞取決于黃酮含量,目前毛膠中的黃酮含量一般僅占兩成,而國內的提取技術尚低。“因此,正宗的蜂膠膠囊,每100克約含五六毫克黃酮,若包裝上標的黃酮含量太高,絕對是人工添加,不大可信。”
來源:臺海網
市場調查 蜂膠產品“迷霧重重” 昨天,導報記者走訪各大藥房和超市發現,蜂膠保健品品種繁多,有蜂膠露、蜂膠液和蜂膠軟膠囊等產品,讓人眼花繚亂。談及蜂膠的作用,一些營業員更是將它說得神乎其神。 在一家大型超市,營業員向導報記者推薦一款蜂膠軟膠囊,稱它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諸多病癥。這位營業員說:“蜂膠重在黃酮含量,含量越高質量越好!” 而在濱北一大藥房,售貨員幾乎把蜂膠說成了靈丹妙藥。這位售貨員說:“蜂膠又稱‘紫色黃金’,有百利而無一害,適合所有人。” 除此之外,市面上的蜂膠產品價格差別不小,療效多簡述為“調節血脂、提高免疫力”,更讓不少消費者覺得“迷霧重重”。
商販透露 樹膠代蜂膠是潛規則
“用人工熬制的楊樹膠冒充蜂膠作為原料,以假充真,是業內的潛規則。”集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蜂膠商販如此說道。 這位商販告訴導報記者,市場上的蜂膠原料產量有限,很難滿足保健品市場的巨大需求,而楊樹膠的成本僅為蜂膠的二到三成,生產者為了牟利,便在蜂膠原料中摻入楊樹膠。 涉及到消費者健康的保健品,部分廠商為何還敢大膽造假?他們不怕被人認出來嗎?“業內人經驗豐富,一眼就能識別真假蜂膠,但多數消費者對蜂膠的認識卻不多。”這位商販說,目前暫無有效的鑒別方法區分樹膠和蜂膠,因此,面對蜂膠成品,消費者很難分辨出是李逵還是李鬼。
專家提醒 蜂膠不適合長期服用
“蜂膠殺菌效果好,是天然抗生素,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長期服用。”集美養蜂技術協會會長吳復興說,廣告大肆鼓吹蜂膠能“降血糖、降血脂、增強免疫力,各類人群均可食用”,但事實并非如此。“糖尿病是由內分泌紊亂所致,吃殺菌的蜂膠很難治好。” 吳復興還說,市場上蜂膠保健品價格被炒得很高,就其成本而言,100粒的價錢應該在70元左右。 代理某知名蜂膠保健品的康經理則介紹說,蜂膠質量的好壞取決于黃酮含量,目前毛膠中的黃酮含量一般僅占兩成,而國內的提取技術尚低。“因此,正宗的蜂膠膠囊,每100克約含五六毫克黃酮,若包裝上標的黃酮含量太高,絕對是人工添加,不大可信。”
來源: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