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山村養蜂人 追花奪蜜養蜂"追"出10萬年收入
“今年氣候好,雨水少,蜂蜜產量比去年增加了四成,每桶蜜蜂收入在2000元左右,比養豬劃算……” 9月24日,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清風7組村民宋朝剛一邊忙著開箱割蜜一邊說:“今年上半年的蜂蜜價格不錯,下半年預計還能收入1.5萬元左右。”據悉,今年宋朝剛飼養了50桶蜜蜂,收獲蜂蜜近1200公斤,直接經濟收入近10萬元。
門外漢 不種水果學養蜂
宋朝剛今年58歲,是白節鎮清風村一個普通農民。由于他聰明、勤快,夫妻倆靠種地、養豬和種植水果不僅建起了小樓房,還供兩個女兒上了大學。
2002年,宋朝剛在自家果園里管理臍橙時,發現果園有成群結隊的蜜蜂在忙采蜜,當時,他萌發養蜂的念頭。同時,宋朝剛經過走訪發現,附后近幾個村幾乎沒有養蜂人,而且市場純蜜蜂很難買,30元一公斤還很搶手。于是,宋朝剛把準備養蜂的事告訴家人,卻遭到妻子強烈反對。妻子認為丈夫宋朝剛不懂養蜂技術,盲目投資風險大,不如種地、養豬穩當。
但是宋朝剛不顧家人勸阻,花了1000元從瀘縣一養蜂專業戶那里買回兩桶蜜蜂,并現場學習了一些養蜂技術。回家后,宋朝剛把兩桶蜜蜂養在屋檐下,每天精心照料,但他十分擔心蜜蜂生病和遭受天敵。
“如果沒有技術,是不可能養好蜜蜂的。”宋朝剛說,由于宋自己不識字,看不懂資料的養殖管理技術,掌握養殖技術很困難。宋朝剛打聽得知,鎮內的幾個養蜂人每逢趕集日都要到鎮上的一個茶館喝茶,相互交流養殖技術。于是,宋朝剛花了0.5元茶錢,加入了“民間養蜂協會”,在茶館里向養蜂人那里學技術。為了少走彎路,他還主動登門拜訪,虛心向別人學習。經過半年的摸索,蜜蜂患棉蟲該咋治?患螨蟲該用什么藥?對付大黃蜂和牛角蜂該用什么土辦法,宋朝剛都了如指掌。
當年,宋朝剛的兩桶蜜蜂當年就收獲了800公斤蜂蜜,收入了1500多元,除去投資買蜂種的1000元后,還獲利500多元。當時,宋朝剛把養蜂和養豬進行了對比,覺得不僅養蜂投入勞力少,而且見效快。初嘗養蜂帶來甜頭的宋朝剛沒有盲目購進蜂種,而采用自家蜜蜂自繁分箱擴大規模,這樣既減少投入,又保證了蜜蜂品種純正。
開始,養蜂是宋朝剛只是把養蜂當作業余愛好,以增加一點收入來貼補家用,可是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他用到養蜂業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索性放棄了果園管理,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養蜂上,從業余愛好者變成了一個專職養蜂人。
“攆花打” 流動養蜂增加蜜源
最初,宋朝剛總是把蜜蜂養在自己的家門口,但隨著蜜蜂箱數的增多,他發現蜜蜂的產蜜下降了,而且出去采蜜的蜜蜂也少了,蜜蜂的桶數雖然增加了,但收入卻沒有增加,一年碌碌下來也也剩不了多少錢。宋朝剛經打聽得知,蜜蜂產量下降是附近的蜜源少了,因為蜜蜂采蜜范圍在3至5公里,于是宋朝剛想到了“攆花打” 的流動養蜂法,哪里的野花開了,他就把蜂箱搬到哪里。“流動養蜂要離家到處奔走,雖然辛苦,但是利潤要高得多。因為蜜源增加了,蜂蜜產量自然提高了。”宋朝剛說。
“我從小在山里長大,哪個月有桐子樹花,哪個有山泉子樹花,哪兒的野花多我都一清二楚。”宋朝剛說:“流動養蜂方便省力,只要把蜂箱運到山里村民的房到旁,讓村民幫你看管一下,每隔20天去取一次蜜就可以了。”
記者采訪他時,他正在離家10公里的團結村二組取蜜。“這一片森林茂盛,樹子的花期長,蜜蜂產蜜多,蜂蜜品質好。不信你品嘗一下,這蜜還有一股樹葉的清香。”宋朝剛說:“山坡山還有很大一片 即將開花,我還要把蜂箱放在這里一段時間。”據悉,由于宋朝剛采用“攆花打”的流動養蜂增加了蜜源,今年蜜蜂產量增加四成,直接經濟收入近8萬元。
成立協會 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看到宋朝剛采用流動養蜂把錢賺進了腰包時,白節鎮七里、皇觀和團結等幾個村的不少村民都非常羨慕,他們也想學習養蜂致富,有好幾個村民義務幫他扛流動蜂箱,跟隨學習養蜂。
“個人富了不算富,我樂意把技術和經驗傳授給他們,我希望能帶領大家共同勞動致富。”宋朝剛對此并不保守。“宋朝剛傳授養蜂技術非常細心,從來都不隱瞞絕招,啥子技術都是教給我了的。”白節鎮玉水村的余國良說。
“我想把全鎮10多戶養蜂人都召集起來成立一個養蜂協會,在技術、選種和蜂蜜銷售進行統一管理,既降低養殖風險,又增加收入。”經過近10年的“單兵作戰”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成立一個養蜂協會。宋朝剛說,白節森林覆蓋率高,山花野草等資源豐富,可以采用“庭院養殖中蜂、規模養殖西蜂”模式,發展養蜂產業。
據悉,目前宋朝剛正在籌備養蜂協會相關事情,他也準備先拿出一萬元作為協會建設啟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