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場發展旅游業、電商模式網上銷售蜂蜜,福建農林大學畢業生回家創業發展南靖養蜂業
如圖:福建農林大學畢業生曾荊陽(中)在家鄉南靖縣養蜂場察看蜂農養蜂情況。
如圖:養蜂人曾清泉用蜂刷刷走蜂巢(蜂脾)上的蜜蜂,準備搖蜜收貨蜂蜜。
如圖:孩子們穿著小蜜蜂T恤到養蜂場蜜蜂園旅游親近蜜蜂,查看蜜蜂釀蜜過程。
如圖:市民到養蜂場旅游體驗養蜂生產蜂蜜過程,看養蜂人養蜂取蜜并紛紛拍照。
如圖:養蜂工作人員在檢查蜜蜂蜂群,提出蜂脾,蜂箱里很多蜜蜂在釀蜜
核心提示: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養蜂業根基深厚,曾在上個世紀80年代迎來黃金時期,蜂蜜出口量占據全省80%以上的份額,正冬蜜一度是南靖縣域名片。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轟轟烈烈的伐木潮,帶來了養蜂業之殤。曾經的明星產業養蜂業,如今勉強存活。當地第三代養蜂人曾荊陽懷著老一輩養蜂人的共同期許,積極探索推行規模化、標準化蜜蜂養殖,擺脫傳統養蜂分散單一經營方式,欲讓這個老產業具備硬實力,重振南靖養蜂業往日雄風。
在南靖優陽蜜坊蜜蜂博物館內,沉睡著一臺老舊的搖蜜機。它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由本土養蜂人曾甲寅手工制作。而今,其木制外殼早已斑駁不堪,但內部結構依舊完整無損,清晰地呈現出半個多世紀前的養蜂工藝。
收藏它的,是曾甲寅的長孫——第三代養蜂人、“85后”福建省農林大學蜂學學院畢業的曾荊陽。在他看來,這臺舊式養蜂器具,見證了南靖養蜂人的舊時榮光。
然而,進入新世紀后,曾經的明星產業養蜂業,如今偏居一隅,勉強存活。即使是本地年輕人,對南靖縣蜜蜂養殖行業也鮮有認知者。“我要重振南靖養蜂業往日雄風。”大學畢業學成歸來的曾荊陽滿腔熱情,道出了與老一輩養蜂人共同的期許。
盛景不再,蜜源植物大量砍伐,養蜂業遭遇滅頂之災,留下甜蜜的憂傷
曾荊陽小時候最愛看的不是動畫片,而是一部名為《蜜蜂王國》的科教片。影片拍攝于1972年,片中的外景地便位于當時的南靖縣南坑公社養蜂場。彼時,這里已是久負盛名的養蜂基地,曾甲寅是養蜂場的技術骨干。
“南靖八山一水一分田,蜜粉資源極為豐富。”第二代養蜂人曾清泉說,南靖境內蜜源植物多達200余種,一年中有春夏冬三大流蜜期。知名的正冬蜜更是在明朝時就作為貢品。新中國成立后,南靖養蜂人率先接受西方活框養蜂技術,蜂蜜成為該縣大宗出口商品。
南靖養蜂業真正的黃金時期,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72年,發端于廣東省的中蜂囊狀幼蟲病波及全國,被視為養蜂業災難。為此,福建農林大學前身——福建農學院的專家來到南坑鎮漁灘村,創建了中蜂飼養教學實驗基地。病害被攻克后,這個基地得以保留,并成為培育養蜂人才的“黃埔軍校”。當時流行的說法是,只要在此摸爬滾打兩三年,定能成為首屈一指的養蜂專家。
現任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副院長周冰峰,曾在這里工作過兩年。他見證了南靖養蜂業當時的繁榮。“科研力量對蜂農輻射非常廣泛,上世紀80年代南靖養蜂水平就在現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因此一系列的全國科研會議都曾在此召開。”他說。
曾清泉對此有更深的體會。1981年,他與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王志忠合作成立養蜂協會,指導漳州全市養蜂工作。對于昔日輝煌,他如數家珍:“上世紀80年代南靖冬蜜產量500多噸,全縣蜂蜜出口量占全省的80%以上,由于品質高,廈門口岸將其認定為免檢產品,全省僅此一家。”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蜜源樹的大量減少(伐木潮砍掉了大部分蜜源植物),帶來了養蜂業之殤。回憶當時的場景,周冰峰不無痛心。“鵝掌柴樹是正冬蜜賴以發展的基礎,但當時轟轟烈烈的伐木潮,像剃光頭一樣把山頭都剃光了。”據了解,當時鵝掌柴被砍伐了近一半,僅奎洋鄉企業經理部一年收購鵝掌柴的重量就達5萬多公斤。
蜜源樹銳減,讓當地養蜂業頓失內在動力。2002年,漁灘教學實驗基地面臨被關停的命運。當時,王志忠年事已高,曾清泉被編入縣農業局畜牧獸醫站,不再專司蜜蜂養殖。少了兩大主心骨的南靖養蜂業,陷入人才斷層。黃金時代,就此終結。曾經風頭無限,而今默默無聞。“大家知道南靖的香蕉、金線蓮、巴戟天、蘭花,怎么就不知道南靖蜂蜜?”從小對養蜂耳濡目染的曾荊陽,不甘心一個產業就此沒落。
推廣標準化規模化蜜蜂養殖技術,讓養蜂業恢復發展,蜂蜜事業甜得有底氣
近年來,走過彎路的南靖縣提出生態立縣的主張。生態環境的好轉,也蜜源植物數量得以恢復,這其中就包括了一度折損近半的鵝掌柴。當地政府將其列為保護植物,禁止砍伐。
“重振養蜂業,正當其時。”曾荊陽認準了這一利好信號,三年前,他從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進修歸來,決定著手發展這個老產業。但他很快發現,多年來的沉寂與無序發展,南靖養蜂業已落下了一身的“宿疾”。“當前南靖養蜂業仍是傳統分散單一經營方式,養蜂人觀念短視,只求產量不求質量,蜂蜜質量參差不齊。”他表示,由于管理粗放,當前走向市場的蜂蜜普遍存在游離重金屬超標、含水量過高等問題。
“許多老蜂農采用的養蜂器具多是彩鋼板材質,時間一長就容易生銹,產生大量的游離重金屬成分。”曾清泉感慨,南靖養蜂人的好傳統正逐漸失傳,“蜜蜂采蜜歸來后,需要經過至少7天才能天然成熟,但蜂農往往等不了這么長時間就強行割蜜出售,造成含水量超標”。
“不走老路子,推行規模化、標準化蜜蜂養殖技術,提高蜂蜜質量,才是南靖養蜂業的出路。”周冰峰給出了對策。為此,曾荊陽帶頭重啟了沉寂多年的南靖養蜂協會,并以此為平臺,引導蜂農進行標準化養殖。“我們組織專家定期開展培訓,提高養蜂師傅的技術,同時為其提供專業的養蜂箱、養蜂工具、食品級的儲蜜桶,引導他們選擇抗病性強的蜂苗,以此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曾荊陽說,當前協會已有200多名成員,隊伍還在不斷壯大。
與此同時,關停多年的南坑中蜂科研基地也正謀劃重啟,給予當地技術支持。“我們將組織專家前往調研,為促進南靖養蜂業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周冰峰如今是現代農業體系蜂產業技術體系的負責人,他對南靖養蜂人仍有深厚感情。
運用最新科技監測,實時發布養蜂場動態信息給消費者,得到大家信任認可,并開展“蜜蜂認養”讓消費者參與蜂場體驗養蜂和采蜜過程
這些還遠遠不夠,當前市場上假蜜盛行,蜂蜜產品銷售面臨著信任危機。重建消費者的信任,曾荊陽的做法是建立規范的蜜蜂產業園,全程透明化管理。“蜜蜂園的每個蜜源地都裝有GPS定位系統,蜜源地的天氣狀況、蜜源植物情況、蜜蜂生長狀況等信息,我們都將實時以圖文形式公布在網絡平臺上。”在曾荊陽的規劃里,將引入“中蜂認養”模式,“消費者只要認養了蜜蜂,不僅能夠定期獲得蜂蜜等產品,還能實時參與蜂場的監督與管理,并可到蜂場體驗養蜂、采蜜的過程”。
注入新元素,加大宣傳建立品牌,開展養蜂體驗基地發展養蜂業旅游觀光,并加入電商平臺網絡銷售蜂蜜等蜂產品,讓養蜂事業甜出新滋味
70歲的陳豐旗是南靖老一輩養蜂人。除了養蜂他還兼職種麻竹、撐渡船。平日,他總會放幾瓶蜂蜜在船頭,兜售給過往船客。類似的民間銷售在南靖并不少見。
“既無品牌,也沒商標,難以在市場上得到長期的認同,更難以打造地域特色產品。”曾清泉認為,品牌塑造不力,是當前南靖養蜂業的一塊短板,“這些年也出現過不少加工企業,但最后還是被市場淘汰,如今南靖有影響力的養蜂企業僅有嘉貿園一家”。
“加大蜂業宣傳力度,重視塑造品牌,才能真正獲得市場認可。”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院長蘇松坤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因此,兩年前,曾荊陽著手建立優陽蜜坊蜜蜂博物館,旨在推廣蜜蜂文化。“這里收集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養蜂器具,以及各類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曾荊陽說,博物館還配套了養蜂體驗基地,供游客品嘗蜂蜜,體驗田園養蜂樂趣,“我們定期在這里舉辦親子游、夕陽紅等互動活動,以提高公眾對蜂蜜產品的認同感”。
電商銷售也讓南靖養蜂人嘗到了新滋味。上個月,曾荊陽與本土電商平臺“閩鮮匯”合作,不到一個星期就賣出了千余瓶蜂蜜。“以往我們的銷售渠道,除了民間銷售,就是超市和藥房了,但隨著假蜜盛行,消費者基本不敢在超市買蜂蜜了,藥房的銷售將面臨政策限制,唯有電商才能拓寬渠道。”曾荊陽表示。
銷售渠道的拓展,讓蜂農看到了曙光。“我是今年才真正覺得養蜂有前途,網上銷售打通了銷路,銷量增加了一半以上,以后我們就保證蜜蜂的純度,網上銷售讓年輕人去做。”陳豐旗說。
在曾荊陽看來,養蜂業的新滋味還不止于此。“蜂蜜經過深加工之后增值潛力巨大,可以制作成護發素、潤膚膏、唇膏等化妝品,同時在醫藥領域、工業領域都大有作為。”曾荊陽說,目前當地從事深加工的企業還是空白,資金與技術是主要掣肘。未來,隨著規模養殖的發展,深加工將成為南靖養蜂業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而這有賴于當地政府的支持。“最近十多年,地方政府對養蜂業的發展鮮有政策支持,整個南靖養蜂業能夠維持到今天,依靠的是蜂農的摸爬滾打,如果政府能夠在政策、市場信息、技術上給予幫扶,我們的蜂農也少了后顧之憂。”曾清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