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蜜蜂研究院對山西養蜂情況的調查研究 打造蜂蜜大省的建議
2017年10月初,中國蜜蜂研究院宣布正式落戶山西,將從指定標準、規范行業、搭建平臺、培養人才、孵化基地等方面為山西蜂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山西境內山川交錯、溝整縱橫,地型地貌復雜,植物種類繁多,全省約有蜜源植物500余種,其中具有較大商品價值的主要蜜源17種,素有“華北蜜庫”之稱,是全國有名的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之一,特別是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推進,山西省已經成為刺槐、棗樹和擰條蜜源的大省。
如圖:養蜂人在管理蜜蜂蜂群,準備收蜂蜜
智庫專家:中國蜜蜂研究院發起人杜正春建議:
第一,要規模化養蜂。山西省養蜂產業要想實現規模化飼養,最終必須要建立起“公司+農戶”方式的“飼養一產品一銷售”一條龍的聯合供應體系結構。
其次,要建立地方養蜂法規。制定出適合本地區養蜂業的地方法規,保護養蜂產業的健康發展,嚴厲打擊造假行為,建立起從資源保護、病蟲害的防治到蜂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質量標準一體化體系,以助于規范生產行為。
第三,要加快研制新產品。要不斷加大對綠色蜂產品生產基地的科技投入,進一步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不斷加強相互合作;開展蜜蜂飼養技術與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要不斷推進無公害天然蜂產品的生產進程。山西可利用公司加農戶的成功模式,建立無公害蜂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天然蜂產品的生產技術,積極組織推動天然優質蜂產品的生產。
第五,大力開展蜜粉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養蜂生產,鼓勵人們對蜜粉資源進行有效地綜合利用,出臺蜜粉資源保護利用政策,鼓勵有關部門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還草活動中多種蜜粉源植物。
第六,要不斷推進蜜蜂授粉產業化進程。可以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展蜜蜂授粉示范園區建設,為拓展農業增產途徑和農民就業門路做出新的貢獻。
如圖:山西春季油菜花蜜源場地的大型養蜂場
山西省在蜂產業發展方面還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產品質量低。一直以來,大部分蜂農由于缺少養蜂專業知識,缺乏用藥常識,盲目用藥,造成蜂產品中抗生素超標。我國蜂產品現階段主要是以原料出口為主,科技含量比較低,質量相對低下,使得蜂蜜濃度降低,蜂花粉活性也降低。再加上一些不法商販摻假的原料,使大部分消費者對蜂產品質量真假難以辨認,使得普通消費者對蜂產品的質量產生了懷疑,大大降低蜂產品在廣大消費者中的形象。
其二,蜂產品結構還比較單一。雖然,從2000年開始,我省養蜂生產正在改變過去以單純生產蜂蜜為主的格局,開始生產蜂王漿、蜂膠等產品,養蜂的經濟效益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沒有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以生產蜂蜜為主的特色,蜂蜜收入仍然在養蜂收入占有主導地位。根據省蜂業協會統計,蜂蜜收入一般在養蜂收入中約占80%以上,蜂王漿、蜂膠等產品的收入約占20%。而在江浙等養蜂發達地區蜂蜜和蜂王漿等產品的收入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在許多地方甚至是蜂王漿等產品收入占有主導地位,高者可達80%以上。因此,蜂產品的多元化仍將是以后我省蜂業的發展方向。
其三,授粉的重要性未得到重視。蜜蜂授粉產業化工作有待加強蜜蜂授粉產業化程度的高低反映著一個國家的養蜂業發展水平。很長時間以來,由于宣傳和引導力度不夠,蜜蜂授粉知識沒被廣大農民所接受,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養蜂扶持政策,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上認識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并沒把蜜蜂授粉當做促進本地農業高產、高效的必不可缺的技術措施來重視。另外蜂農對于蜜蜂授粉缺乏充足認識,養蜂產業缺少穩定、明顯的優惠政策,也沒有專門用于養蜂產業的發展經費,蜂農還是基于最原始的追花采蜜方法養蜂,主要以生產蜂產品為主。
其四,無公害蜂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國外市場對無公害蜂產品需求的增加,市場對無公害蜂產品需求量是越來越大。而我省在這個方面的工作剛剛起步,與國內外的發展形勢很不適應,亟待加強。
最后,市場無秩序競爭。目前,我省蜂產品市場還沒有形成相對有效的約束機制,再加上造假者法律意識比較欠缺,商家之間也存在惡意的競爭,蜂產品價格比較混亂,擾亂了蜂產品市場正常運行,形成惡性循環。
如圖:蜜蜂采集花粉回來,蜂箱門口安裝脫粉器收集花粉的圖片
編者語:
養蜂產業作為一項保護本地區自然資源、改善生態和生活環境、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提供給人們優質保健蜂產品的綠色產業,現在己經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認可。增強蜂產業科學技術的開發實力,扶持蜂產品的龍頭企業和單位,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蜂類產品,不斷促進蜂產品的深加工,加強蜂產品的藥用價值的研發力度,將成為未來山西省蜂產業不斷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階段只有充分發揮養蜂產業存在的勞動力成本低下的優點,同時采取比較先進的質量標準以及養蜂技術規范,不斷提高蜂產品的質量,山西省蜂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能夠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