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膠的現代藥理研究
摘要 本文綜述了國內外對蜂膠藥理作用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蜂膠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降血脂等作用,被譽為“天然藥物”。
關鍵詞:蜂膠;藥理作用
蜂膠是蜜蜂從植物的新生枝條、葉、芽或樹皮等組織上采集的樹脂狀分泌物,附在后足飛回蜂巢,巢中的其他蜜蜂接過此脂,繼續咬嚼,混人蜂蠟和唾液分泌物中的酶而成的一種粘膠物質。蜜蜂用蜂膠加固巢脾,填補蜂巢縫隙與孔洞,密封已被螫死而不便清除出巢外的敵害防止其腐敗。蜂膠的成分比較復雜,已鑒定出300多種化合物。其中黃酮類化合物71種,芳香酸與芳香酸脂類化合物95種,氨基酸25種,醛與酮類化合物17種,脂肪酸與脂肪酸酯50種,酸類化合物19種,甾體化合物6種,糖類化合物9種,烴類化合物25種,醇、酚類和其他化合物34種。還有多種維生素和30多種常量和微量元素等。蜂膠是植物藥用成分的高度濃縮物,它所含的藥用成分之多,濃度之高是藥用植物無法相比的。因而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已引起眾多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并成功地在臨床上應用于多種疾病的防治,被譽為“天然藥物”。
一、免疫增強作用
蜂膠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廣泛的作用,既增強體液免疫功能,又促進細胞免疫功能。對胸腺這一免疫系統的中心器官,可促進產生大量的T細胞(胸腺細胞);對脾臟這一免疫器官能促進產生大量淋巴細胞,有豐富的B細胞,可分泌特殊性抗體;對骨髓、淋巴結等整個系統產生有益的影響。蜂膠既能促進機體增加抗體產生,又能增強巨噬細腦吞噬能力和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提高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免疫功能。所以,人們稱蜂膠為天然免疫功能促進劑。
Kaivalkina(1967)給家兔每日服用蜂膠乙醇提取物干物2.4mg/kg的水乳劑,與對照組相比較,蜂膠有明顯地增高血清丙種球蛋白的效應。Giurgea等(1981)用蜂膠乙醇提取物每日20 mg喂養21日齡的雛雞,15天后發現血中丙種球蛋白和總蛋白含量增加,游離氨基酸減少,證實了蜂膠具有用化作用和增強免疫的效應。
Scheller等(1988)研究表明,蜂膠提取物可以增加動物脾臟指數及脾細胞的溶血空斑形成細胞數量,從而增強B淋巴細胞的功能。Dimov等(1991)研究報道,蜂膠提取物能增強免疫機能和丙種球蛋白的活性,增加抗體產量。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他們1992年研究還證明,蜂膠提取物可以激活巨噬細胞,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日本的斬井等(1993)報道,蜂膠能活化小鼠體內的巨噬細胞,能抑制結腸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能控制癌細胞向肺轉移的概率在60%以下。新井成之等(1994)通過體外試驗證實,當蜂膠濃度為0.03~1.0 mg/ml時。朗顯著提高小鼠巨噬細胞的各種功能(細胞粘滯、原生質延伸、巨噬細胞能動性和吞噬作用),能顯著地增強脂多糖刺激的吞噬細胞、腫瘤細胞壞死因子、白介素-1和干擾素的生成作用。I-Vanovska N等(1992~1995)對蜂膠的機體體內免疫調節作用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苯乙烯酸和咖啡酸對紅血球溶解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無論對機體損傷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還是本身原有的免疫功能缺乏都有很好效果3對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的免疫調節主要是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增強其吞噬功能。尤其是蜂膠水相提取液更能充分發揮蜂膠的免疫調節功能。Reniga等(1996)研究報道,老年病人口服佛教提取物,可使體內抗體合成和免疫細胞吞噬率明顯提高。
陳尚發(1997)報道,蜂膠水溶液按0.5 ml/kg.d、5.0 ml/kg.d、15.0 ml/kg.d,給小鼠灌胃1個月后,結果表明,高劑量組明顯增強刀豆球蛋白A(CDIA)誘導的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能力,與對照組比較P<0.01;明顯增強二硝基氟苯(DNFB)誘導的小鼠遲發型變態反應(DHT),與對照組比較P<0.01; 明顯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索(抗體積數)含量,高劑量組78.9±5.27,對照組64.5±4.20(P<0.01);明顯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功能和碳廓清能力,與對照組比較P<0.01。高春義等(2000)通過動物實驗,觀察蜂膠提取物對移植了S180肉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表明蜂膠提取物能使胸腺/體重比值增大(P<0.05),白細胞(WBC)維持正常水平,脾細胞殺傷腫瘤細胞能力增強(P<0.05)。欒金水等(2000)的研究表明,蜂膠能增強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P<0.05);增加胸腺指數(P<0.05),但脾指數改變不明顯。于曉紅等(2001)采用氯化考地松免疫功能低下鼠模型(HC小鼠模型),觀察蜂膠乙醇提取液(EEP)對H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服能夠改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體液免疫功能,增強抗體形成細胞的功能活性,提高溶血素的含量,并可使之恢復正常水乎;能增強HC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Mφ吞噬功能。
二、抗氧化作用
利用氧是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待征。沒有氧,生命活動就不能進行,人類維持生命主要依靠人體攝取的食物在體內發生氧化作用所產生的熱量來維持。但在氧化過程中機體內會不斷產生活性氧和自由基,一般認為許多老年病、癌癥、放射性損傷、藥物中毒和紫外線導致的皮膚老化都與活性氧和自由基相關聯。蜂膠是公認的天然抗氧化劑,它含有豐富的抗氧化作用的黃酮類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鋅、硒等物質,因而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證明,蜂膠在0.01%~0.05%的濃度下即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并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顯著提高。
Kaczmarek等(1982)研究結果證明蜂膠提取物可以作為脂肪和油類穩定形中的抗氧化劑。
Yanishlieva等(1984)實驗證明,在豬油中加入1%或5%的蜂膠可明顯抑制氧化作用,豬油中加入蜂膠乙醇提取物的濃度在0.004%~0.09%范圍內,則氧化穩定性與其濃度成正比。Scheller等(1986)用60Co產生的6Gv的Y-射線照射小鼠進行試驗,給雄鼠腹腔注射蜂膠的乙醇提取物,未注射的對照組小鼠在12周內死亡,而實驗組小鼠一直存活,白細胞計數、脾中血小板的生成能力恢復正常,實驗證明蜂膠中存在有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Krol等(1990)通過蜂膠乙醇提取物抑制過氧化氫的氧化作用來評價蜂膠的抗氧化作用,結果表明氧化反應被蜂膠乙醇提取物抑制,0.13 mg的蜂膠乙醇提取物最大抑制作用為86%,隨著蜂膠乙醇提取物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維持在這一水平,而用0.04mg的五羥黃酮(如槲皮素)即可達到這一抑制水平。Misic等(1991)實驗證明蜂膠所含白楊素、楊芽黃素、高良姜素、良姜素及異戊二烯咖啡酸酯在1%的摩爾脂質濃度下就可抑制脂質過氧化。Fascual等(1994)研究表明,濃度分別為5 mg/L、9.5 mg/L的兩種古巴蜂膠乙醉提取物能使黃嘌呤氧化酶催化反應中生成的過氧化物質產生的50%化學發光現象受到抑制[5]。劉富海等(1997)研究證實,蜂膠提取物可以使小白鼠體肉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顯著提高。膠組劑量為0.8 g/kg時,SOD為97.37±14.78 ng/ml,而對照組為66.41±17.51 ng/ml(P<0.01)。乞永艷等(2000)以豬肉、豬油、核仁和色拉醬等較易被氧化的底物為試材,研究了蜂膠濃度對其抗氧化作用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其抗氧化作用隨蜂膠濃度增大而增強,蜂膠含量為0.05%、0.1%、0.5%、1%和5%時,第20天時,油炸核桃仁的過氧化值分別為0.28%、0.23%、0.14%、0.11%和0.07%,而對照組樣品在第8天時過氧化值已超過0.25%,達到0.29%。試驗結果還表明對于油炸核桃以0.1%的蜂膠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是相同濃度二丁基經基甲苯(DHT)的1.5倍;在色拉醬中,蜂膠的抗氧化作用表現得更明顯,測定常溫貯存8個月的色拉醬的過氧化值,對照樣品為0.24%,0.05%BHT處理的樣品為0.22%,而用0.05%、0.1%蜂膠處理的樣品過氧化值為0.026%和0.019%,遠遠低于對照樣品和BHT處理的樣品。
三、抗菌作用
蜂膠中含有大量黃酮類、芳香酸、脂肪酸及萜烯類化合物,具有廣譜抗菌作用。 前蘇聯喀山獸醫學院早在1947年首先研究蜂膠乙醇提取物100 ug/ml濃度時對39種細菌和39種植物致病真菌的抑菌作用。結果證明,蜂膠對路種細菌,20種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革蘭氏陽性細菌和抗酸菌對蜂膠提取物最敏感。這一結果經美國Lindenfclser(1967)的研究得到進一步證實。
Cizmarik等(1976)用瓊脂平板法加入0.1%~1.0%蜂膠浸提液對15種127個供試菌株的最低抑制濃度(MIC)和最低殺菌濃度(MBC),都對革蘭氏陽性有明顯的抗菌效用。Meresta(1985)測試了75種菌株對蜂膠提取物都很敏感,蜂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濃度為10 mg/ml,最低殺菌濃度為120 mg/ml。哥蘭奇和戴維(1990)在細菌平板培養中測定,表明蜂膠70%乙醇浸液(蜂膠膏)有抑制對新青霉素已產生抗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進一步研究發現,蜂膠膏在濃度為3 mg/ml時,能完全抑制球菌和革蘭氏陽性桿菌。杜布羅夫斯基等人(1991)研究指出,蜂膠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特別是抗革蘭氏陽性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鏈球菌、綠色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白喉棒狀桿菌;也有抗真菌活性,如感染皮膚表皮的小把子菌和癬菌。伊朗紀久夫等人(1994)指出,鮮膠中具有抗幽門螺桿菌(革蘭氏陽性細菌,為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誘發因子)的物質。
Ntonodo等人(1994)研究證明,2.5 ug/ml的蜂膠提取物可使細茵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結構變化,造成溶菌現象[2]。Sato T等(1999)研究了蜂膠對引起胃癌的幽門纏繞桿菌的作用,發現蜂膠液能殺死幽門纏繞桿菌。Hegazi Ahmed G等(2000)研究歐洲產蜂膠的抗菌活性,發現德國產蜂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表現出高抗菌活性;奧地利蜂膠抗白色念珠菌效果好;法國蜂膠對各種細菌都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如德國和奧地利蜂膠好。
賀天笙等(1980)用蜂膠乙醇浸液對14個菌種100株進行了抗菌試驗,證明蜂膠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抗菌效用高;還發現蜂膠對革蘭氏,陰性的腦膜炎球菌、不凝集孤菌和致病性嗜鹽菌亦有較強抗菌作用。戴涥等(1996)研究表明,蜂膠酊對產黑色素類桿菌群、口腔炎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滅效果極顯著,對具核酸桿菌、乳桿菌和真桿菌效果顯著,對黑消侖球菌亦有效。王銀龍和程文顯等(1996)實驗證明蜂膠對牙周疾病的致病菌有明顯的抑制用,尤其是對主要致病菌產黑色素類扦菌(ATCC25845)的抑菌濃度相當于0.1%甲硝唑。楊更森等(1998)用蜂膠對主要致齲齒(變形鏈球菌、乳酸桿菌)進行體外抑菌試驗,結果表明抑菌作用明顯,其效果明顯優于金銀花、厚補等7種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藥。張偉等(1998)研究表明,蜂膠對食品中常見致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分別為:傷寒沙門氏菌0.8%,志賀氏菌0.8%,魏氏梭角0.8%,肉毒梭菌0.4%,蠟樣芽胞桿菌0.1%,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0.4%,金黃色葡萄球菌0.4%。蜂膠濃度越高,抑菌率越高。梁郁強等(1999)用蜂膠進行體外抑菌試驗,表明蜂膠對次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張天寶等(2000)將10%蜂膠乙醇液按1∶6加水稀釋后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15分鐘,殺滅串均為100%;按1∶2加水稀釋對白色念珠菌作用20分鐘,殺滅率為99.96%~99.98%。
四、抗病毒作用
蜂膠是天然抗病毒物質,對多種病均有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蜂膠中的黃酮醇(高良姜精、莰非醇、櫟精等)、黃酮(柯因、芹菜素、藤黃菌素和柚木柯因)、黃烷酮(松屬素和異櫻花亭)、酚酸及咖啡酸衍生物等均有抗病毒作用。
Shevchenko等(1971)報道,蜂膠乙醉浸液對A型流感病毒不僅在體外有滅活作用,在給小鼠接種流感病毒前2小時,用5%蜂膠乙酵溶液滿鼻或霧化吸入亦可抑制病毒的繁殖且無毒性反應,但對已感染的小白鼠再給蜂膠滴鼻未見治療效果。Jucu等(1976)報道,他們給16~18g小白鼠經鼻接種流感病毒APR8,以1%蜂膠二甲亞砜液(二甲亞砜含量為10%)做腹腔注射后證明,對病毒感染有保護作用;他們還發現用10LD50流感病毒感染實驗鼠24小時以后,陰天旗腔注射蜂膠液0.2 ml、0.4 ml ,或口服蜂膠液0.5 ml共3次,呈現有治療效用。Crisan等(1976)曾用VR3株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 人胚細胞組織培養實驗證明,5%蜂膠提取物有明顯抗病毒活性。Belozerova(1976)報告,蜂膠水溶液和水-乙醇乳濁液能抑制偽狂犬病毒在雞胚尿囊腔中繁殖。Falhmy等(1988)報道,用埃及產蜂膠的水浸提液和乙醇浸提液,從0.1%、0.4%、1.0%、1.5%和2.0%加入改良的MS培養基內,在含蜂膠的培養基中培養20天或30天后,馬鈴薯S病毒、Y病毒、M病毒和x病毒受到抑制,乙醉浸提液比水浸提液效果更好。戴白奇等人(1990)的研究表明,蜂膠中的柯因和莰非醇對抑制不同類型的胞疹病毒(單純胞疹病毒、1型和2型胞疹病毒、1型TK—胞疹病毒、1型牛胞疹病毒、人日冕病毒、牛B冕病毒、2型腺病毒、2型環形病毒等)的復制有很強的活性;櫟精和柯因也能降低各型胞疹病毒、腺病毒和日冕病毒的感染率。Amoros(1992)進行蜂膠體外抗病毒實驗,證實蜂膠對單純皰疹病毒和皰疹性口腔炎病毒外殼具有殺滅作用;還證明蜂膠對脊髓灰質炎病毒繁殖的抑制作用較強,而腺病毒敏感性較差。立藤智基等(1993)研究巴西產蜂膠的抗病毒作用,確認蜂膠乙醇浸提液能抑制皰疹性口腔炎病毒(VSV)、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猴病毒-40(SV-40)和日本血凝病毒(HV)在細胞培養中增殖。徐誠等(1995)用蜂膠酊在雞胚中作抑制流感病毒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蜂膠配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且優于板蘭根對照組。
研究表明:咖啡酸苯乙酯對抗皰疹病毒有效,蜂膠的其它成分有抑制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的作用。盡管產自世界各地的嬸膠樣品其成分和黃兩類化合物、咖啡酸苯乙酯的含量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其抗病毒能力相同。最近的一項蜂膠抗病毒研究是針對引起人類免疫機能缺乏的病毒(艾滋病病毒)。試驗以90位患有生殖器皰疹(HSV類型2)的病人為例,用加拿大蜂膠與無環鳥苷軟膏、安慰劑組作對比試驗,治療10天內,蜂膠組顯現出較快的治愈速度和較高的治愈率(蜂膠組80%,24/30;無環鳥苷組47%,14/30;安慰劑組40%,12/30;P=0.0015)。蜂膠組的******細菌重復感染串降低55%,而無環鳥苷組和對照組則無變化。
蜂膠不但有抗病毒作用,而且還有復方增效作用。Eilipic等(1976)報道,蜂膠和嬸王漿如果單獨使用,要較高濃度才有抗病毒效應。如果將蜂膠、蜂王漿和蜂蜜適當配合使用,抗病毒作用十分明顯,對牛痘病毒、疤疹性口腔炎病毒,特別是對流感病毒A十分有效。
五、抗癌作用
蜂膠中含有豐富的抗癌物質,如黃酮類化合物的槲皮素、山奈素、高良姜素、芹菜素、木樨草素、蜜桔素、鼠李素、草黃素、桑黃素、兒茶精、福橘素等;萜烯類化合物中的多種倍萜類、二萜類和三萜類等化合物;多糖物質中的甙類物質,尤其是B1-3葡聚糖;萘醌類化合物中的木脂素;酯類化合物中的咖啡酸苯乙酯、異戊二烯酯等及其他化合物的天然組合,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賦予了蜂膠很好的抗癌作用。
Derevici等(1965)用蜂膠乙醉提取物通過體外培養觀察蜂膠對艾氏腹水癌細胞的影響,證明蜂膠乙醇提取物對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Derevici和Soru(1972)觀察了蜂膠乙醇水乳劑在小鼠體內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抑制作用。Hiadov等(1980)測定了不同溶劑蜂膠提取物對人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細胞系的細胞毒性作用,指出蜂膠乙醚提取物顯示最強的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Gnmberger等(1988)研究結果證明,咖啡酸苯乙酯能抑制人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對結腸癌細胞系也有同樣強烈的抑制作用。Kandaswami等(1991)研究報道,某些多甲氧基類黃酮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這種物質在很低濃度下(2-8 ug/ml)就能抑制人的扁平細胞癌(HBT43)細胞系的增生。日本國立預防衛生研究所松野哲也博士(1991)研究證明,蜂膠中的二萜類等化合物對腫瘤具有特異性殺傷作用,癌癥患者在服用蜂膠后,不僅癌細胞可以消失,而且能減輕化療、放療引起的副作用。他還在人的肝癌細5h培養實驗中,加入從蜂膠中分離的雙環二萜類化合物,約7小時后,癌細胞開始變化,兩三天后,癌細胞死亡。同時還證明,這些物質對人子宮癌和淋巴癌細胞,也表現出同樣的殺傷作用。鈴木郁功等(1996)研究了蜂膠水溶液及其不同組份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作用,對接種義氏腹水癌細胞的小鼠,每只注射400ug蜂膠水溶物,連續注射34天,癌細胞抑制率高達85%,6只小鼠中有3只小鼠的腫瘤完全消失;每只小鼠每天注射200ug蜂膠組份1,連續注射34天,癌細胞抑制率高達93.2%,6只小鼠中有4只小鼠的腫瘤完全消失;給小鼠注射蜂膠組份2,癌細胞抑制率為83%,6只小鼠中有1只小鼠的癌細胞完全消失,Kimoto Tetsuo等(1998)指出蜂膠提取液中的3,5-二異戊烯-4-苯丙烯酸具有抗菌活性,對人和鼠類的惡性腫瘤起到細胞毒素作用,可以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最后導致腫瘤細胞死亡。
任峻娥等(1992)用2.5%、3.75%兩種濃度的蜂膠丙二醇注射液對肉瘤180(S180)和艾氏腹水癌(EC)進行體外培養,結果表明蜂膠對S180、EC細胞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9]。許正鼎等研究了不同濃度蜂膠液對體外培養胃癌、肝癌細胞株的影響,結果表明蜂膠溶液濃度在1∶500、1∶1000和1∶2000時,對胃癌MGC細胞有較好的抑制作用,1∶500和1∶1000濃度自48小時即有明顯的抑制作用,72小時始各濃度對胃癌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蜂膠液濃度在1∶500、1∶1000和1∶2000 時,自24小時始即有明顯抑制肝癌BEL細胞的作用,一直持續至120小時。高春義等(2000)通過整體動物實驗,將昆明小鼠移植S180肉瘤,觀察嬸膠提取物抑制腫瘤的作用,結果表明蜂膠提取物的抑瘤率為27.74%,與環磷酰胺合用時抑瘤率為50.32%,比單用蜂膠提取物及環磷酰胺分別提高22.58%和9.03%(P<0.05),并能減輕環磷酰胺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使血液中白細胞維持在正常水平(P<0.01)。
六、降血脂作用
高血脂是冠心病、腦血栓、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蜂膠有降血脂作用,可以抗高脂血癥。
Lgarashi等(1993)對喂飼富含膽固醇飼料的大鼠各加喂0.1%異鼠李素、鼠李素或樹皮素,進行14天實驗觀察(每組大鼠5~6只),證明這3種黃酮醇均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效應。4組大鼠血清總膽固醉含量由對照組的2270 mg/L±330 mg/L分別降為1950 mg/L±150 mg/L、1970 mg/L±120 mg/L和1850 mg/L±190 mg/L,P<0.05。對喂飼無膽固醇飼料的大鼠各自加喂這三種黃酮醇進行10天實驗觀察(每組大鼠4~5只),呈現肝臟總膽因醇和甘油三酯降低效應:對照組大鼠肝臟總膽固醇含量82mg/L±1mg/L,0.1%異鼠李素組75 mg/L±3 mg/L,0.2%鼠李素組76 mg/L±1 mg/L,0.2%槲皮素組74 mg/L±2 mg/L,P<0.05;對照組大鼠肝臟甘油三酯含量227 mg/L±10 mg/L,0.2%異鼠李素組192 mg/L±6 mg/L,0.2%鼠李素組192 mg/L±6 mg/L,P<0.05。
吳碎文等(1997)報道,蜂膠口服液(總黃酮>300 mg/L)具有調節血脂,對抗血脂升高的作用。取大鼠40只,以普通飼料喂飼5天后,取血測血清甘油三酯、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后,隨機分為四組,每組10只。按劑量設計分別為低(0.85 ml/kg)、中(1.71 ml/kg)、高(5.0 ml/kg)劑量組及對照組,同時各組均喂飼高脂飼料,連續30天后,復查各項血脂指標。實驗結果表明,對于飼喂高脂飼料的大鼠,同時經口給予不同劑量的蜂膠口服液,可對抗鼠血甘油三酯、膽固醇含量的升高:對照組甘油三酪1.74 mmol/L±0.44 mmol/L,膽固醇2.38 mmol/L±20.44 mmol/L;低劑量組甘油三酯1.20 mmol/L±0.23 mmol/L),膽固醇2.04 mmol/L±0.17 mmol/L;中劑量組甘油三酯1.32 mmol/L±0.24 mmol/L,膽固醇1.89 mmol/L±0.12 mmol/L;高劑量組甘油三酯1.28 mmol/L±0.33 mmol/L,膽固醇1.73 mmol/L±0.41 mmol/L。低、中、高劑量組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蘇州醫學院朱道程、李景祥等在《三種劑量蜂膠片治療高脂血癥319例的臨床療效》總結報告指出:“蜂膠治療高脂血癥不論是大(口服蜂膠片2.7 g )、中(口服蜂膠片1.8 g )劑量組,還是小劑量組(口服蜂膠片1.2 g )均有療效,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有非常顯著差異,P值為<0.01、<0.001,即蜂膠確有降脂作用?!?
七、局部麻醉作用
蜂膠制劑局部用于口腔科、五官科疾病和人體創傷能迅速止痛,提示蜂膠有局部麻醉作用。前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就使用蜂膠乙醇溶液作為口腔科的麻醉劑。普羅克波維奇等(1956,1957)指出,蜂膠水提取液是良好的局部麻醉劑,可用于眼科,其浸潤作用相當于普羅卡因,而其效果比可卡因好。4%蜂膠乙醇加水稀釋到0.25%,可使兔子眼角膜完全麻醉,作用時間長達1小時,其麻醉力是可卡因的3倍,普羅卡因的52倍。將0.03%蜂膠乙醇加到0.25%普羅卡因中,可使普羅卡由的麻醉力增加14倍。
沈勝利等(1986)采用豚鼠皮內丘疹法進行浸潤麻醉實驗,還用兔角膜法進行表皮庶醉實驗,都證明蜂膠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并能維持一定時間。0.25%蜂膠酐的麻醉作用略低于1%普魯卡因,但蜂膠濃度高于0.25%時,其麻醉作用并不遞增,王南舟(1991)以蟾蜍離體神經法實驗證明,蜂膠丙二醇浸液能迅速有效地阻滯神經興奮的傳導,提示蜂膠丙二醇浸提液傳導麻醉作用出現快,麻醉時間至少半小時以上。
八、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蜂膠除具有上述藥理作用外,還具有調節血糖、抗炎鎮痛、抗潰瘍、抗疲勞、促進組織再生、保肝等作用。隨著國內外對蜂膠研究的不斷深入,蜂膠新的藥理作用還會不斷被發現,其藥用價值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蜂膠在醫療保健中也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引自《養蜂科技》2002(5)
1285上一篇:認識蜂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