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牡丹江市蜂蜜產量創近3年來新高|養蜂|養蜂業
東北網8月28日訊 2003年,全市養蜂5.8萬箱,年產蜂蜜1524噸,王漿25噸,蜂花粉21噸,蜂蠟25噸,蜂膠2噸,蜂農收入近2000萬元;
2014年,全市養蜂13萬箱,養蜂規模翻了一番,蜂產品產量在5000噸左右,直接經濟效益6000萬元,規模占全省的30%以上……
11年間,蜂蜜的產量逐步攀升,作為被養蜂行業稱為“天然蜜庫”的牡丹江,蜂產業也在多年的發展中漸漸步入正軌,成為我市調整農業結構、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但與此同時,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我市的蜂產業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化“風雨”為“彩虹”,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市的蜂產業,讓更多的農民從這一“甜蜜的事業”中受益,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得天獨厚的蜂產業發展優勢
在前不久召開的2014’中國特色農產品博覽會暨中國·牡丹江第六屆黑木耳節上,中國蜂產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小川,對我市的蜂產業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牡丹江是黑龍江省養蜂先進地區,也是全省氣候條件最好、蜂業資源最多、蜂農收入最高的地區,蜂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也是全市建設綠色有機食品之都的重要產業之一,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牡丹江的蜂產業將有質的飛躍。
趙小川的評價在市蠶蜂技術指導站站長劉振林那里得到了印證。劉振林告訴記者,我市的蜂業資源得天獨厚,氣候條件優越,蜜粉源豐富,適宜養蜂。主要蜜源植物有10余種,輔助蜜源植物有100余種,春夏秋三季花開不斷,形成了椴樹蜜和秋蜜兩個主要流蜜期。目前,全市適宜放蜂林地面積200萬公頃,其中椴樹場地20萬公頃,適宜放蜂總量40萬群。
由于養蜂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的特點,全市的養蜂大戶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市50群以上養蜂戶占總戶數的60%,并出現了多個養蜂“一品村”,比如說,寧安市江南鄉的簸箕村、馬河鄉的鹿道村、紅星村,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的治山村、道林村,養蜂戶數均占全村戶數的45%-60%,養蜂業成為蜂農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占總收入的60%-100%。
“甜蜜事業”中的新憂慮
記者在對迎門山蜂農臧德貞的采訪中了解到,去年9月,他牽頭村里的十余戶蜂農,成立了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家互相傳授經驗,并邀請養蜂專家進行技術性指導。今年他們的蜜蜂養得比往年要好,蜂蜜產量也有很大提高,加上今年椴樹林花開得特別好,蜂農們都有一個好的收成,他的這些蜜蜂今年預計會生產蜂蜜上萬斤,收入能達到十五六萬元。
其實在養蜂戶眼里,臧師傅算是個養蜂的“老把式”,他不僅養蜂取蜜,還生產蜂王漿,在抓好生產的同時還與企業開展合作,產品不愁銷路。但在臧師傅眼中,養蜂這個“甜蜜事業”的背后卻并不輕松。用他的話說,養蜂很辛苦,而且成本大,收益又沒有保證,現在,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再加上成本不斷上漲,不少蜂農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接班”。
臧師傅的話并非虛言,記者了解到,我市養蜂生產者平均年齡54歲,而且這個年齡結構呈逐年上升趨勢,此外,因為我市養蜂生產分為庭院養蜂、業余養蜂、專業養蜂等多種模式,造成我市養蜂飼養規模小、組織形式松散、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低、產品加工企業研發能力弱等問題的產生,這些問題無形中制約著我市蜂產業的發展。
在創新中尋找機遇
如何解決牡丹江養蜂業遇到的問題呢?劉振林對記者說,基于我市蜂業發展的實際、蜂產品加工水平和蜜源植物利用現狀,市蠶蜂技術指導站將全市劃分為兩個主產區和一個產業帶,并確立主攻方向和目標。
第一主產區是寧安、海林,計劃在5年時間內用標準化體系建設,扶持小企業實現資源整合,走向規模化生產、提高年加工量,通過建立一批大專業合作社,與省市級龍頭企業對接,緊密聯系蜂農,確保產量、提高質量、實現蜂農利益最大化。
第二主產區是林口、柴河,它的主攻方向和目標是,加快推進規模化飼養,通過蜂產品溯源、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發放養蜂教材和光碟等形式,重點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和蜂產品質量。加大蜜蜂授粉的推廣力度,重點是經濟作物、蔬菜和水果的授粉,提高品質和效益,倡導保護椴樹資源、種植蜜源植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做法。
第三產業帶是東寧、綏陽、穆棱。計劃在東寧縣成立大型蜂產品加工企業,帶動綏陽、穆棱的專業合作社和蜂農,形成蜂產品產供銷的經營模式,通過建立蜂產品溯源制,打響生態蜂產品品牌。同時針對俄羅斯落實市場出口、嚴把質量關,開創對俄市場新局面。依托哈牡綏東產業帶的經濟格局,在全省形成標桿式蜂產品企業產業園區,大力發展外來投資的蜂產品企業入駐。
與此同時,劉振林建議,其他養蜂地區也可大力發展蜜蜂授粉產業。加大蜂種保護力度,保護和培育牡丹江市特色蜂種,重點推廣應用黑蜂。另外,蜜蜂授粉增產技術也應得到大力推廣,初步實現蜜蜂授粉產業化;鼓勵蜂農加入專業合作組織,讓蜂農與企業的蜂產品產銷銜接更加緊密,從而用產業發展帶來的“真金白銀”更好地鼓起蜂農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