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上市 必須標識配料成分
原標題:蜂蜜上市 必須標識配料成分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崔逾瑜 陳嶼 胡蔓 通訊員 沈君
一邊是“指標蜜”橫行市場,一邊是真蜂蜜節節敗退。
銷路不暢,價格一再受沖擊,蜂蜜難以回歸本身價值,不僅讓蜂農、蜂企很受傷,更讓消費者越來越難吃到真蜂蜜。
作為蜂蜜生產大省,湖北蜂蜜產量約占全國60%。應對“劣幣驅逐良幣”現狀,我省蜂蜜從業者和監管者一致認為,只有“內外兼修”,才能扳回局面。
國標滯后,打假無法可依
在造假、檢測、標準三者的賽場上,造假手段遙遙領先,檢測技術窮追不舍,而標準總是最后一名。
隨州集蜂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鄒衛科介紹,10多年前,蜂蜜造假的方法是用玉米糖漿勾兌。2005年,我國出臺了GB18796-2005蜂蜜國家標準,規定蜂蜜的碳—4植物糖百分含量不得大于7。玉米是碳—4植物,如果在蜂蜜中摻入玉米糖漿,很容易原形畢露。
2008年前后,通過水解可轉化為果糖和葡萄糖的大米糖漿,成功突破“碳—4”制約,升級為新的造假工具。
國標卻束手無策。直到3年后,SM—R(蜂蜜中大米糖漿)檢測技術宣告成功,這一造假手段才被發現。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米糖漿并非蜂蜜造假的終點站。甜菜糖漿出現后,讓碳—4、SM—R檢測再度失靈,成為“新寵”。
而2011年出臺的GB18796—2011蜂蜜新國標,在衛生標準和檢測項目方面,似乎不進反退。“2011版放寬了荔枝蜂蜜、野桂花蜂蜜的蔗糖限量要求,檢測仍停留在碳—4植物糖含量上。”鄒衛科說。
標準缺失,使執法部門打假時陷入執法無據的境地。
省食藥監局一監管人員坦言,在日常監管中,他們明明發現有造假企業在倉庫里堆放著大米糖漿,甚至摸清了大米糖漿的供應鏈條,卻無法查處。“我們缺少關鍵性的檢驗證據,無法采取進一步的行政措施。”
他呼吁,蜂蜜國標必須具備打假功能,還要有超前意識,以確保監管有法可依。
規范標識,讓蜂蜜成分一目了然
盡管“指標蜜”通過了QS認證,對人體健康并無大礙,但真假蜂蜜的營養價值完全不同。“讓真假蜂蜜一目了然,需要在標識標簽上下功夫。”武大公共衛生學院王素清教授說。
據悉,一般食品預包裝上都有詳細標簽標識,包括配料表和營養成分等。一瓶蜂蜜,含有哪些添加劑,是否含有糖漿等添加物質,及各項成分比例都應該標注清楚。
然而,記者昨日在武昌東亭一家超市看到,貨架上20余款價格偏低的蜂蜜,配料表里只標注了原料蜜,而對糖漿和添加劑則諱莫如深。只有一款檸檬蜂蜜,明確標明含糖漿,并在標簽角落“坦承”是蜂產品。“就像乳制品分為純牛奶、乳飲料等,蜂蜜也應在包裝醒目位置標明是蜂蜜或者蜂蜜制品,以免誤導消費者。”王素清建議,在最新國家強制性標準出臺前,可通過制訂行業標準來規范蜂蜜的標簽標識,并由龍頭企業帶頭推進。
銷路再難,也要生產“良心蜜”
在“指標蜜”大舉入侵下,真蜂蜜企業如何尋求出路?8月底,在針對蜂蜜抽檢不合格企業的約談會上,省食藥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朱欽炳一語中的:“銷路再難,企業也要生產‘良心蜜’啊!”
對于誓釀“良心蜜”的企業來說,集約化生產、開發高端產品,或許是應對良方。
為此,記者來到位于江夏的武漢小蜜蜂公司,透過全透明的參觀走廊,可以直擊蜂蜜生產的每個細節。“生產過程向消費者無死角公開!”公司相關負責人劉銳拍著胸脯說。據悉,該公司設置了87項檢測標準,能對蜂蜜真偽、抗生素和農藥殘留等進行逐項檢驗,建立了一套可追溯“從餐桌到田間”“從餐桌到蜂箱”的質量管理體系。
“規模化生產是蜂企未來的發展方向。”十堰市蜂業協會會長陳西喆說,這樣,企業才能把控不同花期、不同蜂種的蜂蜜,實現對蜜源的科學管理。
“蜂蜜產業需要一點向前突破的勇氣。”朱欽炳說,當前“指標蜜”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真蜂蜜企業與其進行無意義的價格戰,不如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中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