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群同箱是錯誤的!
|OK蜜蜂網
《沈漿》提倡雙群同箱
作者:楊多福
《沈漿》特別寫了一節“蜜蜂進化與生物學規律”,在20頁還說:“任何離開進化論來探討蜜蜂生物學規律都是行不通的。”可見,作者對進化論非常精通。然而,我們從《蜂群生物學》就可獲知:遠古時代,蜂類的雌性個體都是孤獨生活的,既要產卵又要育蟲還要采集飼料。后來,由于群居能增強抗逆力,就逐漸形成了群體生活,其中的雌性蜂,只有少量個體卵巢發達專司產卵,而大量雌性個體卵巢退化,專司喂蟲與采集飼料。久而久之,雌性蜂就分化成工蜂與母蜂兩型。為了達到產卵力與哺育力的平衡,通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母蜂產卵力逐漸提高,蜂群中母蜂數量就逐漸減少,最后僅有一只母蜂了。可見,單母蜂群是千百萬年自然選擇的結果。然而《沈漿》卻大力提倡雙王群,強迫蜂群回到返祖狀態,請問:這種做法是符合蜜蜂的進化規律,還是與蜜蜂進化規律背道而馳?《蜂群生物學》早在1936年就用大量實驗證明:蜂群生長率與群勢呈負相關,群勢越強生長率越低,而蜂群生長率與產卵量關系不大,強大蜂群即使有多只母蜂產卵,蜂群生長率也是很低的。技術高的養蜂者都知道:開繁一個月內蜂群哺育力是很低的,即使一只母蜂產卵,工蜂也不可能將卵都哺育成蜂!越冬蜂交替期中,工蜂數量不增長的情況下再增加1只母蜂產卵,繁蜂效果反而比1只母蜂產卵要好得多,這可能嗎?
《沈漿》27頁說:“子脾達到頂點滿7張脾(相當于8張標準箱巢脾)”,29頁也說:“雙王群的子脾一般可達10張,而單王群最多只7張子脾”,29頁又說:“雙王群的子脾一般可達10張,而單王群最多只7張子脾”,30頁又說:“單王群一般6個子脾”。然而,意蜂或黑意雜交蜂,只要三四天整巢一次,一只母蜂就能達到10滿張子脾,沈漿后代與其它蜂種雜交后,也能達到10張子脾。可見,《沈漿》作者飼養的蜂群產卵量極低,繁蜂極慢,因此寧肯蜂群傷熱也養雙王群。
《沈漿》24頁提倡雙王群時說:“我地凈收入達千元的蜂場均為雙王群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數控養蜂法》在1991年《蜜蜂雜志》連載時,就提出了養蜂的科學計產方法是用“脾蜂日產量”,廣大讀者都贊同,至今也無人反對。然而,早已精通《數控》的《沈漿》作者,為什么還用“大躍進”年代弄虛作假的以箱計產呢?難道不是養雙王群者實在不敢用“脾蜂日產量”來計產嗎?“雙王高產”的實質是計產方法錯誤,正確的方法是以1脾開繁蜂來計產,用這一科學方法計產,雙王群1脾開繁蜂的產量是非常低的!從養蜂效益來看,也不應看一箱蜂的產量,而應看一個養蜂員盈利額,只有人均盈利額高的才是好方法。這也正是國際養蜂大會評選杰出蜂農是要求飼養規模與總利潤而不要求箱產的原因。“每年凈收入達千元的蜂場均為雙王群蜂場”,這在浙江是可能的,但并不能證明“雙王群”就比單王群好,各地認真應用“數控養蜂法”的蜂友,很多人單王群純收入也超千元!而且大量蜂友實踐證明,即使按箱計產,雙王群的產蜜量也比單王群低!其實,即使在浙江,單王群產卵少,也很可能是因為沒有三四天整巢一次,嚴重限制了產卵。《沈漿》24頁說:“2只殘腿的雙王群無需調整蜂巢,也比忙于調整蜂巢的單王產卵多,還不用三天整一次巢。”其實,沈漿正因為雙王群的幼蟲比同等群勢的單王群多,育出的蜂體質很差,抗病力低,采集力低。而且,雙群同箱者為了省工,根本不進行蜂群常規檢查,對蜂群中產生的傷熱、收圈、棄子、間蟲、疾病等情況一無所知,又根本做不到巢脾合理布置,所以不能及時解決蜂群中的各種問題,其實質與自然養蜂法相同,群勢不可能快速增長,不可能獲取最大效益。單母蜂群三四天整巢一次確實費工,但我們為何不多投些工時,用2個單母蜂群來獲得3個“雙王群”的產量呢?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并身體力行先賢們的教誨:若想得到必須付出。因為這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想省工省力,必然要走上制假售假的歧途,在蜂產品中摻水制假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上一篇:低溫對油菜流蜜的影響
下一篇:蜂蜜為什么會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