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人致富之路:瑤山深處養蜂人
|OK蜜蜂網
來到了山高林密的鐘山縣花山鄉龍坪村,一陣陣沁人肺腑的山花香迎面撲來,遠處一個頭戴蜂帽、兩手提著蜂框觀察蜜蜂的小伙子,就是我們此次瑤鄉之行的尋覓者——蔡瑞記。 據說養土蜂是當地的一個傳統。蔡瑞記小時候很羨慕鄰居的孩子有蜂蜜吃,偶爾趁著鄰居不注意,也偷著打開別人家的蜂箱撕一塊蜂蠟往嘴里塞,他想等自己長大了也要養上一群蜂。高中畢業后,他便從山洞里挖了一窩土蜂回家飼養,后來又買別人的蜂群飼養,但因缺乏養蜂技術均未成功。他在失敗中開了竅:養蜂不能靠蠻勁,要靠科學。于是他購買了《中國養蜂手冊》和《養蜂技術》等科技圖書,還訂閱了《中國養蜂》等雜志。一本四百多頁的《中國養蜂手冊》竟然讓他給翻爛了,訂閱的雜志摞了三個蜂箱那么高,鍥而不舍的學習使他終于掌握了蜜蜂的生長習性及養蜂技術。從2003年起,蔡瑞記的蜂箱簡直變成了蜜桶和錢柜——甜了別人,富了自己。 為擴大養蜂,蔡瑞記把家搬到了交通方便的水庫山腳下,開始專心致志地養蜂。2005年夏,從桂林種蜂場引進“皇中皇”新品良種中華蜜蜂蜂王,當年成功繁殖良種蜂王50只,產卵能力提高50%,采集能力提高30%。按照一年一箱蜂能產40斤蜜計算,如今蔡瑞記夫婦的蜂箱總產春蜜6000斤,冬蜜3000斤,合起來就有9000斤,一年純收入超15萬元,一家人靠著養蜂生活過得甜甜蜜蜜。 山多耕地少是瑤鄉的自然特色,目前還有不少農民靠伐木謀生。蔡瑞記很是擔心森林被毀將來鄉親們失去生活依靠。于是,他開始說服鄉親們護林養蜂。 “養一箱蜂相當于養一頭豬”,蔡瑞記告訴鄉親們,養蜂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大。他扳著指頭給鄉親們算了一筆賬:養一箱蜂只要60元成本,年純收益超過300元,如果養到三十箱以上效益就可觀了,一戶最多時能養蜂120箱。一年中只在2月至6月份需要特別加強管理,其他時期都讓蜜蜂在山林中自由采蜜,基本不用費心,勞動強度也不大。蔡瑞記的虔誠與養蜂的效益讓鄉親們心動了,很多人跟著他學起了蜜蜂飼養技術。村民何向陽和曾南保原來只會埋頭種地,如今不再守著幾畝薄地等過年,而是從無到有學起了養蜂。雖然剛養起十幾箱蜜蜂,但已經讓他們興奮不已了。一些村民原來就養蜂,如今也拋棄了土方法,跟著蔡瑞記搞起了科學養蜂和規模養殖。
養蜂的農民多起來了,養蜂的農民富起來了,談到養蜂未來的發展,蔡瑞記的思路很清晰:組建養蜂協會,為全鄉蜂農提供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向蜂農推廣優良蜂種、蜂具和蜂藥,規范養蜂戶行為。一旦出現個別或少數蜂群因病蟲害或農藥等造成毀滅損失時,由協會成員提供互助開展生產自救。今年花山鄉新增養蜂戶65戶,全鄉共有150戶農民搞起了“甜蜜事業”,年產蜂蜜3萬公斤,年產值80萬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興大產業。他還想著等自己孩子讀書畢業后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相關信息
養蜂發家致富
柔弱女子從蜂業路上走上輝煌
養蜂人長壽之謎
養蜂的農民多起來了,養蜂的農民富起來了,談到養蜂未來的發展,蔡瑞記的思路很清晰:組建養蜂協會,為全鄉蜂農提供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向蜂農推廣優良蜂種、蜂具和蜂藥,規范養蜂戶行為。一旦出現個別或少數蜂群因病蟲害或農藥等造成毀滅損失時,由協會成員提供互助開展生產自救。今年花山鄉新增養蜂戶65戶,全鄉共有150戶農民搞起了“甜蜜事業”,年產蜂蜜3萬公斤,年產值80萬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興大產業。他還想著等自己孩子讀書畢業后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 |
![]() |
![]() |
![]() |
相關信息
養蜂發家致富
柔弱女子從蜂業路上走上輝煌
養蜂人長壽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