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記者一篇“國內年產假蜂蜜8萬噸造假技術考驗行業監管”的新聞稿件引起了國內眾多媒體的關注,新華網、人民網、新浪、雅虎國內大型門戶網站紛紛轉發,將蜂蜜行業推到了封口浪尖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背景下,蜂蜜造假一時成為國內輿論關注焦點。
據了解,新華社記者的報道源自河南一家食品公司經理在微博上發的博文,該博文稱:“全國蜂蜜產量只有18萬噸,每年出口8.2萬噸。海關從來沒有進口蜂蜜記錄??扇珖赇N售蜂蜜50萬噸。其中有40萬噸是白糖加工而成,你是否喝過假蜂蜜?”
國內蜂蜜的質量到底怎么樣?是否有該博文說的那么嚴重?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市場抽檢
不良廠家摻假嚴重
記者將最近幾年國內相關部門的市場抽檢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發現國內蜂蜜不合格的主因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達標,涉嫌摻假。甚至有的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足國家標準規定的一半。在檢測中還發現,有的蜂蜜廠家竟然將麥芽糖混入摻假。
同年,深圳市消委會公布了深圳市場上銷售的蜂產品商品比較實驗報告。據該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檢測,發現其中80個批次的蜂蜜合格率僅為60%,其中15批次的蜂蜜是以糖水代替,如“綠化園”牌龍眼蜜、“月皇山”牌洋槐蜂蜜。更為嚴重的是沃爾瑪竟然拒絕立即下架,繼續售賣約10天后,經消委會反復督促才停止銷售。
污點檔案
部分廠家多次上黑榜
記者將最近幾年蜂蜜的抽檢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有部分蜂蜜廠家多次上黑榜。其中有江西偉多利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綠康保健蜂業有限公司、慈溪市怡康蜂業公司、安徽南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
記者電話聯系了慈溪市怡康蜂業公司,接電話的女士聯系到該公司顧經理,顧經理聽到是報社記者采訪,便回答:“我們不是呀。”掛斷了記者的電話。隨后記者又打通了安徽南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電話,接電話的女士告訴記者:“那個廠早就不在了。”
中國蜂產品協會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果糖、葡萄糖含量不達標的原因就是摻假,將劣質蜂蜜混入優質蜂蜜中,就是為了贏取高利潤。
記者直擊
蜂蜜市場有點亂
在一些蜂蜜銷售點、大型超市,記者發現蜂蜜產品種類很多,有桂花蜜、枸記蜜、枇杷蜜等十多種。很多品牌都標榜自己是“純正蜂蜜”、“天然蜂蜜”,有的直接標注兩個字 “蜂蜜”,但細看部分產品說明時,卻發現有些寫著“經現代科學工藝加工而成”。
在今年衛生部剛剛頒布實施的GB14963-2011蜂蜜新國標中,明確規定蜂蜜是天然物質,而經過化學工藝加工的,只能稱為“蜂蜜制品”。在對“配料”的稱呼上,各企業的說法不一,有的叫成分,有的叫配料。
在成都市金牛區的一家超市里,記者發現多次不合格的某品牌蜂蜜居然賣得很不錯。為什么多次抽檢不合格的蜂蜜還賣得這么火?記者仔細觀察,發現該品牌蜂蜜價格比與它同重量的其他品牌蜂蜜價格便宜,有許多老年消費者都是因為其價格便宜而選擇購買。
行業聲音
質量才是根本保證
面對蜂蜜行業如此嚴峻的形勢,國內蜂產品行業內的優秀企業也有話說。
“頤壽園”蜂產品的成都代理商楊良偉先生告訴記者,“蜂產品屬于營養品,由于近年來人們對營養的關注越來越高,蜂產品的發展也就越來越快,產品需求也大幅攀升,所以一些摻假、劣質產品也越來越多”
湖南省明園蜂業四川區域肖經理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國內蜂產品市場需求大,但原材料又比較少,一些企業受利益驅使,摻雜摻假,以次充好,導致蜂蜜質量問題頻繁出現,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