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蜂業管理體制
中國蜂業實行國家統一管理、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農業、商業、經貿部門分別主管生產、購銷經營和對外貿易;醫藥、輕工部門管理以蜂產品為原料的藥品、食品、化妝品等制品。蜂業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分別由各級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教育委員會統一管理。部門之間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協調發展。進入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各部門管理職能逐漸轉變,從生產、收購;經營單一管理向產供銷—體化轉變;從以行政手段為主向以服務、宏觀調控為主轉移。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蜂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農業部門管理養蜂生產
農業部主管全國養蜂生產,各級農牧部門主管本地區的養蜂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農業部開始設專職人員管理養蜂生產。1986年,農牧漁業部頒布的《養蜂管理暫行規定》中第三條規定:農業部主管全國養蜂生產;各級農牧部門主管本地區的養蜂生產(以下簡稱養蜂生產主管部門)。各級養蜂生產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養蜂業的領導和管理,養蜂生產重點地區可設置專門管理和服務機構。其它地區視本地區情況,配備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各級養蜂生產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養蜂生產,推廣先進技術,培訓人員,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工作,疏導產銷渠道,發展加工業,提高蜂產品質量和產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⒈建立健全機構,加強蜂業管理
80年代以來,各地加強了蜂業管理機構建設,養蜂重點地區建立了一批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區、縣級養蜂管理站,試辦養蜂服務中心,積極培養技術和管理人員。至1990年底,已經建立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養蜂管理站的有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浙江、江蘇、廣西、山西、北京、甘肅、河南等。
全國約有200多個地區和縣(市)建立了養蜂管理站。 1981年四川省畜牧局設立省養蜂管理站后,在萬群蜂以上的24個縣、市相繼建立了養蜂管理站。管理站在組織養蜂生產,推廣先進技術,加強專業管理工作的同時,具體負責為當地養蜂者簽發養蜂證和轉地放蜂證,開展蜜蜂檢疫業務,為入境的外來蜂場安排放蜂場地等。如成都市養蜂管理站,每年定期在陜西省寶雞市召開所轄各縣、區的蜂業干部、養蜂專業戶代表及蜂產品經營單位代表參加的工作會議,溝通信息、交流經驗、調整計劃、互通有無,切實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該養蜂管理站先后建立了種蜂場、蜂業服務公司、聯營蜂場、蜂產品加工廠等,各縣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一個以市養蜂管理站為龍頭,市蜂業服務公司為依托的生產、加上、銷售、出口體系已具雛形。湖北省建立了34個縣(市)級養蜂管理站。這些蜂業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完善。在加強養蜂生產的領導和專業管理,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養蜂管理暫行規定》,建設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蜂業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骨干和龍頭作用。
⒉組織培訓隊伍,推廣技術經驗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為推動蜂業發展,積極組織技術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隊伍素質。50年代以來,農業部根據養蜂生產發展的需要,分別舉辦過養蜂師資、蜜蜂育種、蜂病防治、蜜蜂飼養技術、蜂業管理等多期培訓班。
為扶持陜西、甘肅、寧夏等西北貧困地區發展養蜂事業。1977-1979年,農林部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分別在寧夏固原、陜西延安和甘肅定西舉辦了3期陜甘寧養蜂技術訓練班,為西北5省、區共培訓技術骨干400余人。隨著蜂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又為各地蜂產品的開發利用培訓了一批技術人員。1990年7月,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在黑龍江省虎林縣舉辦了首屆全國養蜂管理講習班,有來自14個省、市的54名學員參加。同時,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各級蜂業主管部門,還不定期地在養蜂重點產區舉辦了各種養蜂技術和師資培訓班或講習會,加強對養蜂生產、。加工、管理方面的技術培訓,提高專業隊伍的素質,為推廣蜂業先進技術和蜂產品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中國在運用“輸送卵蟲法”推廣蜜蜂雜種優勢利用、蜜蜂人工授精技術;推廣蜂王漿高產技術;推廣強群優質高產技術、中蜂活框飼養技術、蜂病綜合防治技術;推廣蜂花粉、蜂毒、蜂膠等蜂產品開發利用新技術,以及推廣蜜蜂為棉花、油菜、果樹授粉增產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進展。由于生產、科研、教學方面的緊密結合,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積極推廣國內外科技成果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對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改進和提高蜂產品質量,加速蜂產品綜合加工開發利用起到了良好作用。例如1989年以來,浙江省在全省32個縣(市)推廣了平湖蜂王漿高產蜂種和肖山蜂王漿、蜂蜜高產兼用蜂種,改良了30多萬群蜜蜂, 增產蜂王漿140多噸,增值2000余萬元。由于效益明顯,浙江蜂王漿高產蜂種已推廣到全國25個省、市的200多個縣,供應種蜂王2000多只,普遍受到好評。
⒊建設優質蜂產品商品基地
1980年農業部畜牧總局在四川、湖北、浙江 3省進行了養蜂現代化試點工作。為貫徹農業部、商業部、經貿部聯合召開的全國養蜂會議精神,1986年農業部在湖北省江陵縣、四川省、成都市、吉林省安圖縣建立了優質蜂產品基地;國家計劃委員會在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 5省的18個縣(市)建立了蜂蜜出口體系。1987年農業部在湖南平江、陜西臨潼建立了養蜂商品基地。1987年和1988年,農業部主持召開了全國養蜂生產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總結了1986年以來全國基地建設經驗和問題。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建設養蜂生產基地的目的和任務,加強了基地間的協作。到1990年全國優質蜂產品基地發展到40多個,共飼養蜜蜂103.2萬群,生產蜂蜜4.2萬噸,占全國蜂蜜總產量的21.4%,生產蜂王漿400噸,占全國產量的40%。優質蜂產品基地建設,在生產、供應、銷售、加工一體化及社會化服務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1990年12月,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在云南昆明市召開的全國商品牛羊及優質蜂產品基地上作會議,為表彰先進,評選出優質蜂產品基地20個,先進工作者25人。由于基地的管理工作趨于規范化、制度化,提高了蜂產品質量,疏通了流通渠道,開拓了市場。
二、商業部門管理蜂產品購銷經營
全國蜂產品的國內購銷經營由商業部主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地區(州、盟)、縣(旗、市),由供銷合作社及基層供銷社分管此項業務。各級土產公司都經營蜂產品。商業部及養蜂重點產區的各級供銷部門均設有專管機構或人員負責蜂產品的購銷經營管理業務。
⒈開展綜合服務,促進蜂業發展 70年代以前,中國蜂蜜供不應求,各級商業、供銷部門與農業、經貿等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扶持生產、供應物資、安排放蜂場地、運輸蜂群、供應飼料糖、組織蜂產品購銷和開發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蜂業的發展。1976年至1981年的幾年間,商業部和原供銷合作總社共撥出560萬元專款扶持各地養蜂生產。
⒉采取綜合措施,把好質量關 商業部于1982年至1990年間組織制訂了蜂蜜、蜂王漿、蜂蠟、蜂花粉等蜂產品的國家級或部級質量標準。為實施各種蜂產品質量標準,把好質量關,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1991年商業部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正式成立,開展行業內的蜂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測工作。各地供銷部門先后還建立了100多個蜂產品化驗室,并對基層收購人員進行培訓和建立健全收購崗位責任制,從而有效地加強廠蜂產品質量的管理。80年代后期,商業部門注重蜂產品的質量和購銷發展趨勢,每年召開各級供銷上產部門參加的工作會議??偨Y交流各地購銷情況,討論分析蜂產品市場形勢和供求趨勢,協商提出蜂產品的指導價格等。
⒊開拓市場,搞活流通 80年代,全國蜂蜜連年大幅度增產,部分地區出現蜂蜜積壓現象。為了解決“賣蜜難”的問題,做到以銷促產,商業供銷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擴大產品流通領域的措施。1980年11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全國蜂蜜推銷利用經驗交流會,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供銷、土產部門的負責人參加、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王興讓在會L講話。會議提出了“發展生產、增加消費,積極收購,擴大利用,以促進蜂業發展”的經營方針,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銷售環節上,做到以銷促購,以購促產。1985年商業部又提出:大中城市必須因地制宜地建立蜂產品加工廠,擴大銷售網點,建立專營商店,凡有條件的商店都要把蜂蜜作為常備商品。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不僅擴大了蜂產品的銷路,對城市居民“買蜜難”的問題,也相應得到解決。北京、上海及一些省會城市,蜂蜜、蜂王漿及其制品的銷售網點明顯增加。如北京市為開拓消費市場,一方面將蜂產品公司的經營部由一個增加到兩個,外勤推銷人員由3人增加到12人;另一方面,積極增加銷售網點。市內和郊區銷售網點1985年達到l053個,比1980年增加近500個,全市蜂蜜銷售量由1980年的2100噸,1985年增加到3840噸,增長82.9%。又如江蘇省充分發揮供銷社在蜂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通過與農業、經貿等部門的密切配合,嚴把質量關,積極收購,薄利多銷,成效顯著。1988年至1990年,供應國內銷售的蜂蜜為17626噸,供應出口1052噸;收購蜂王漿120噸,內銷40噸,出口80噸,做到了購銷兩旺,市場繁榮。蜂產品加工業產值高出養蜂生產的一次性效益2.6倍。
三、對外經濟貿易部門管理蜂產品出口
全國蜂產品出口由對外經濟貿易部管理。蜂蜜、蜂蠟、蜂花粉等出口業務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負責;蜂王漿及其制品出口,由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公司負責。各級經貿部門及口岸根據對外經濟貿易部的有關規定,進行蜂產品的收購、加工和辦理出口業務。
⒈提高峰蜜質量,開拓國際市場 中國蜂蜜出口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全國出口僅0.39萬噸。80年代頭三年,蜂蜜年出口量增至6萬噸左右。以后保持年出口7萬噸左右,1990年全國出口蜂蜜達到8.8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
70年代以來,經貿部門為了擴大蜂蜜的出口,在積極組織貨源,努力提高蜂蜜質量,做好向國外推銷蜂蜜的同時,加強與農業、商業等有關部門的緊密配合,促進蜂蜜生產和流通。對外經濟貿易部及其所屬的上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每年召開1~2次蜂蜜出口工作會議,部署出口工作計劃,交流經驗,溝通信息,及時處理收購、出口中的問題,以維護中國出口蜂蜜信譽。
70年代后期,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由對外經濟貿易部負責進口鐵皮,統一更換原包裝容器,并制訂了《蜂蜜出口標準》,加強了質量檢測工作。各級建立健全了蜂產品檢測室,充實檢測設備,組織培訓技術人員,確保出口蜂蜜符合國際市場標準,使出口量穩定增長。中國蜂蜜已經暢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⒉加強蜂王漿的出口管理 1975年中國生產的蜂王漿開始少量出口,80年代后期出口量達到200多噸。為進一步擴大蜂王漿出口,根據199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對外貿易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公司不斷改進蜂王漿的出口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1991年6月,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公司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蜂王漿品質管理工作會議,有16個醫藥分公司和21個生產廠家的代表參加。會議要求為確保蜂王漿質量,在產銷過程中嚴格把好三關:養蜂者首先要把好蜂王漿生產質量關,蜂王漿產出后,及時送交生產廠家或冷庫低溫保存;生產廠家把好檢驗關,要求驗質人員做到思想端正,技術過硬,凡購進的鮮王漿必須達到質量標準;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公司分期分批派人到各口岸的供貨廠家進行全面檢查,對不符合加工蜂王漿條件的單位,取消其生產經營權,并逐步建立固定的蜂王漿生產、出口基地。由于各地和有關單位認真貫徹會議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中國蜂王漿1991年的出口量猛增到470多噸。
隨著對外貿易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國際市場的變化,對天然保健食品的質量要求將更加嚴格,中國蜂蜜、蜂王漿等蜂產品的生產、加工、購銷和出口管理工作,也相應地得到了加強,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確保出口產品榮譽。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