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蜜蜂”大失蹤
從2006年至今,生活在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蜜蜂,突然不再沿襲它們數百萬年來形成的“作息表”——某一天的一大早,它們像往常一樣飛出去勞作,然而直到日薄西山,養蜂人都見不到它們歸巢的身影。數以萬計的蜂群神秘地消失了。
在美國,一些養蜂者蜜蜂失蹤的數量高達95%。美國西海岸的養蜂企業已經損失大約60%的蜜蜂,而東海岸則有70%的蜜蜂消失。這一現象在德國、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家也有發現。
作為自然界里最大的授粉昆蟲,自然界中共有170000種顯花植物靠蜜蜂授粉。蜜蜂的無故消失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對于人類無疑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據說,愛因斯坦曾經做過這樣的預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了,那人類只能再活四年。”——因為如果“沒有蜜蜂,就沒有授粉,就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類”。
蜜蜂們去了哪里?為了解開這一謎團,美國耗資幾千萬美元進行調研。是因為濫用農制劑?是轉基因食物作祟?還是因為蜂群爆發新型病毒?至今,科學家們仍在尋找答案。
數以萬計的蜂群神秘消失
戴維·哈肯伯格生活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他和蜜蜂打交道已有近半個世紀,目前是美國東海岸最大的商業養蜂人之一。
2006年的秋天,哈肯伯格將剛剛在賓夕法尼亞州為南瓜田授粉的蜜蜂,轉移到佛羅里達州,趕赴當地花期的尾聲。他記得剛剛打開蜂箱時,蜜蜂涌出“如同潮水”。怪事發生在一個月后,當他再回來檢查蜂箱時,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半數以上的蜂箱里幾乎尋不到工蜂的蹤跡。蜂巢完好,蜂巢外也幾乎找不到蜜蜂的尸體,看來并不是“外來入侵者”干的。更加奇怪的是,蜂王也在,它還在如常發散著“外激素”——通常這種激素會促使蜜蜂們按部就班地各司其職。而現在,蜂王還在“發號施令”,蜂群卻不見影蹤。
最令哈肯伯格無法理解的是,蜂巢里甚至找不到保姆蜂——它們是專門撫育幼蜂的青年工蜂,從不擅離職守。“這比工蜂的銷聲匿跡更怪異。工蜂常是在蜂巢外操勞致死的,但是我從未見過保姆蜂離開崗位。”
哈肯伯格將此怪事上報給美國聯邦農業部。很快,農業部門從各地的蜂農那里得到了許多類似的情報。根據統計,在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間,美國23個州都出現了工蜂集體失蹤的事件,而后,剩下的蜂后和老幼蜜蜂也隨之死去。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蜂農遭受類似損失,大約有35%的蜜蜂消失了。而最新的數據表明,蜜蜂失蹤的趨勢在2009年仍未停止,在去年的基礎上,美國今年又有大概10%的蜜蜂失蹤了。
這種奇怪的現象并不僅僅出現在美國。記者從《中國蜂業》中獲悉的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加拿大魁北克省大約有40%的蜜蜂消失;印度、巴西及德國、瑞士、比利時、法國、荷蘭、波蘭、希臘、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也相繼出現了類似現象。這些蜜蜂,究竟去了哪里?
尋找“真兇”: 瓦螨?農制劑?過勞死?
隨著蜜蜂失蹤愈演愈烈,美國正式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蜂群崩潰綜合征”(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縮寫為CCD)。科學家為CCD做了如下定義:(1)蜂群里的成年工蜂全部消失,蜂群內或周邊又極少能見到它們的尸體;(2)蜂巢內有封蓋的蜜蜂幼蟲;(3)蜂巢內儲備的蜂糧完好,并且沒有被其他蜂或敵害搶奪。
2008年,美國農業部明確發出警告:“蜜蜂失蹤事件有可能對農作物的產值造成 150 億美元的直接損失,而帶來的間接損失可能高達 750 億美元。”美國農業部和賓夕法尼亞州幾所大學共同成立研究小組,希望找到CCD現象的元兇。
最初,他們將注意力鎖定在一種蜜蜂的寄生蟲——瓦螨身上。瓦螨會讓蜜蜂感染病毒,破壞它們的免疫系統。然而,實驗數據很快表明:在很多報告感染了CCD病毒的蜂巢中,螨蟲的疫情并不十分嚴重。
許多蜂農認為他們的蜜蜂可能是“過勞死”,長距離的運輸,再加上補充不到優質花粉,會造成蜜蜂“營養不良”,出現生病以及整體麻痹的現象。針對這種猜測,項目小組展開調查,他們發現無論是大型商業養蜂場、小型蜂農或業余養蜂人,都同樣遭遇蜜蜂大量死亡,所以,過度壓力并非CCD的“主犯”。
然后,科研人員又想到了殺蟲劑:巧合的是,在蜜蜂大量失蹤的2006年,一種新型農制劑取代了舊型農制劑被廣泛采用,這種名為neonicotinoids的殺蟲劑含有一種“新類尼古丁”的含有,有科學家認為這種殺蟲劑的殘留含有可減損蜜蜂記憶回巢路線的能力。賓州大學的昆蟲學家克里斯·穆林(Chris Mullin)使用廣譜分析技術對花粉樣本進行分析,他發現,某些健康的蜂群接觸到的化學制劑劑的濃度甚至比CCD族群還要高。并且,實際上在2006年CCD病毒大范圍傳播之前,許多類似的殺蟲劑就在使用當中了,所以殺蟲劑和CCD之間,并非直接相關。
揭秘“蜂群崩潰綜合征”
突破:“特殊病毒”引發失蹤案?
當所有的猜想都陷入論證的僵局,今年,賓州大學的昆蟲學家黛安娜·考克斯-福斯特(Diana Cox-Foster)和她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發現,有可能是一種特殊病毒導致了蜜蜂的集體失蹤。
科研人員運用一種名為“多源基因組學”的微生物采集法,在蜜蜂的身上發現了一種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幾乎所有(但并非全部)出現CCD癥狀的蜂群身上,都檢測到了這種病毒,但是沒有CCD的蜂群中,只有一個身上檢測到了這種病毒。
然后,科研人員以未接觸過這種病毒的健康蜜蜂進行試驗,他們將滿是蜜蜂的蜂箱置于溫室中,并喂養含有IAPV的糖水,蜜蜂在感染后果然出現類似CCD的癥狀,在1~2周后開始在地上抽搐癱瘓并逐漸死去——并且,它們并不會在蜂箱附近死亡,這似乎支持了IAPV可能導致CCD的看法。
然而,這一觀點也并非無懈可擊。因為科研人員發現,事實上,IAPV在美國已經相當普遍了,但并非所有受感染的蜂群都有CCD癥狀,有些蜜蜂天生就對IAPV有抵抗力、有些感染蜂群沒有發生衰竭現象、有些蜂群甚至能自行擺脫病毒……這意味著如果單單只是IAPV,并不足以致蜜蜂于死地。
“盡管IAPV病毒和CCD蜂群的相關性很強,但是還有這樣一種可能:罹患CCD族群的蜜蜂本身免疫系統十分虛弱,使得它們更容易感染IAPV——就好像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感染肺炎一樣。也許這種病毒對健康蜂群并無太大影響,但是CCD族群卻無力招架。” 考克斯-福斯特說。
謎底仍未揭開……
蜜蜂為何會失蹤?迄今為止并無一個確切的答案。但研究人員逐漸達成共識:失蹤蜜蜂的免疫系統一定出現了某種問題,而這背后可能是許多因素在共同起著作用。農制劑、壓力、寄生蟲、營養不良……也許它們都不是直接元兇,但也許它們都無法逃脫干系。
在范恩格斯多爾普看來,解決蜜蜂免疫力下降等“亞健康”問題,最根本的方式是“重建花朵與蜜蜂之間自古以來保持的和諧關系”。
這個重建的工作屬于我們人類,因為我們正是這一和諧關系的破壞者:“蜜蜂需要足夠數量與種類的花卉供其采食,而人類偏偏喜歡維持環境的‘整潔’。我們種植了大片農作物,把其中的雜草和花朵除掉;我們用殺蟲劑維護著大片的綠色草坪,不允許苜蓿或蒲公英等雜草來破壞‘美觀’。然而對于蜜蜂而言,這樣的綠色草坪和沙漠沒有區別。蜜蜂需要多元的食物來源,那些在單一作物的大規模農場中授粉的蜜蜂,將會變得營養不良。”
范恩格斯多爾普對人們的建議非常簡單:“更多地去種植自然生長的花花草草,并且允許不同的植物共同生長。”
大概在四年前,他已經在自己家里搞了這樣一個小小的試驗田:“我種植了許多的野草和花,結果非常讓人驚喜,一天天過去,我見到各種各樣的昆蟲慢慢多了起來……你也可以試一下:在自己家用罐子或壺里種上花草,觀察這些小生靈如何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感受如何和大自然、和生物之間重新建立起相互的聯系。”
設想:如果沒有蜜蜂
世界將會怎樣?
在發生蜜蜂失蹤事件的國家里,一句據說出自愛因斯坦之口的話四處流傳:“一旦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最多還可以生存四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蜂專家丹尼斯·范恩格斯多爾普(Dennis van engelsdorp)表示:“人類也許不至于餓死,因為麥子、玉米等作物不依賴于昆蟲授粉。然而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將會變得奇貨可居,常見的蘋果、桃子、南瓜都會成為貴族食物。因為蜜蜂還為用作牲畜飼料的苜蓿進行授粉,肉類和牛奶也會變得稀有和昂貴。”
“無論這話是不是出自愛因斯坦之口,都不是危言聳聽。”廣東昆蟲所蜜蜂研究中心主任羅岳雄告訴記者,大多數人一想起蜜蜂,都先聯想到蜂蜜、蜂膠、蜂王漿……但這和蜜蜂對人類作出的最大貢獻——維持生物多樣性——相比,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蜜蜂是為顯花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軍。如果沒有蜜蜂,意味著世界上將會有4萬種植物繁育困難,全球三分之一的農業生產將受到影響,糧食危機也可能加重。羅岳雄認為愛因斯坦的話蘊含著更深層的含義——“蜜蜂是最完美的環境指示器,通過授粉,默默無聞地維持著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如果蜜蜂都無法生存下去,可能整個生態系統都瀕臨毀滅了。”
國內:“蜜蜂福利”亟待重視
中國目前未發現CCD
CCD現象在許多國家蔓延,那么中國的小蜜蜂有沒有失蹤的現象呢?
記者為此專門走訪了廣東昆蟲所蜜蜂研究中心主任羅岳雄。他告訴記者,雖然到目前為止,包括廣東在內的全國很多地方也曾發生過多起蜜蜂死亡的案例,但都不是CCD。“僅有中國臺灣省的一例是疑似。”
去年11月份,廣東韶關始興縣發生蜜蜂大面積死亡事件,引起當地蜂農恐慌。有人覺得很像CCD。但是專家經過詳細的取樣檢驗,確定蜜蜂的死因是農制劑中毒,和CCD并無關聯。
“CCD最主要的特征是工蜂失蹤,并且找不到尸體。而蜂巢中幼蟲、蜂王和食物也都在,也沒有盜蜂的現象,要符合這些條件才算是CCD。而始興的蜜蜂大都是暴斃在蜂箱邊的。”
“很多的因素——比如濫用農制劑、傳染病、環境污染都有可能導致蜜蜂大量死亡。2003年、2004年,廣東的蜂群中曾經暴發一種病毒,導致全省的蜂群死了三分之一,只剩下大概二十五萬群。然而,等瘟疫過去,蜂群數量增加得也很快。目前,廣東全省的蜂群數已經恢復到五十多萬群,是歷史最高水平了。蜜蜂的生殖力很旺盛,但它也十分脆弱。”
蜜蜂的生存壓力太大了
CCD在國外鬧得一鍋粥,為何國內卻能風平浪靜?在CCD的“元兇”迄今未有定論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羅岳雄告訴記者,CCD事件的主角,名叫“西方蜜蜂”。這種蜜蜂被引入我們的國門有一百多年了,在許多省份它的數量比我們的土著蜂“中華蜜蜂”還要多。不過,廣東主要是以飼養中華蜜蜂為主的。和西方蜜蜂相比,中華蜜蜂更適合生活在山區,產量雖不十分高,但蜂產品卻更加純正與天然。這不僅因為中華蜜蜂大都在山野勞作,還因為它們身上的病蟲害比較少(西方蜜蜂常見的病蟲害有十三種,而中華蜜蜂只有兩種),很少被用制劑,所以中華蜜蜂及其提供的蜂產品會更加“綠色”。
盡管如此,羅岳雄說,仔細考察導致蜜蜂大量失蹤的幾大“猜想”,不難發現這些問題國內也多少存在,無論是農制劑濫用、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是營養不良導致的蜜蜂免疫力下降。比如,為美國的蜂農們詬病的“蜜蜂承受太大壓力”的問題,在本土也存在。羅岳雄稱之為“蜜蜂福利”,而這也是最近他著重進行的課題之一。
“蜜蜂勤勤懇懇地采集花粉和蜂蜜,制造蜂王漿,是留給蜂群自己享用的。我們人類卻要把它們拿走——拿走也沒有問題,但是至少要給蜜蜂留出足夠的口糧,可是目前我們連這都做不到。”
羅岳雄告訴記者,許多蜂農對蜂產品的攫取完全是掠奪式的。“而蜜蜂偏偏又非常勤勞,十分沒有安全感,如果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儲存的蜂蜜不見了,那它們拼了命也要出去繼續干活。”在考察中羅岳雄還發現,一些蜂農,就算天氣已經出現轉壞的跡象,也要把蜂巢里的存蜜通通掏出來,讓蜜蜂處于饑餓狀態。“吃不飽,營養不良,工作量又超負荷,工蜂的壽命就變得極為短暫,免疫力不斷下降。”羅岳雄說。
自然生態的破壞是蜜蜂的另外一個“噩夢”。“廣東某些地區這幾年種植了大片的桉樹,并且把原生態的植被全部砍光,讓蜜蜂無處采蜜。桉樹長五年才大量開花,而那時的桉樹又被作為木材砍掉了。所以種了桉樹的地方,蜜蜂的生存就很艱難。”CCD的蔓延在為我們敲響警鐘。羅岳雄說,他希望國內有關部門能夠對養蜂業及相應科研給予更多扶持。畢竟,蜜蜂和人類的生存如此息息相關——我們需要重新樹立的觀念是:小小的蜜蜂,它們是整個植物界的支配者,而不僅僅是“瓊漿玉液”的提供者。它們理應獲得更多的重視及尊重。
上一篇:談防治蜜蜂疾病必須做的幾項工作
下一篇:國際蜜蜂市場―機遇和挑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