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蜂業
河南省位于中國中部偏東地區,黃河中下游。全省面積1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8686.9萬。平原廣袤,大河縱橫,氣候溫和,交通便利,蜜粉源植物種類繁多區分布集中,發展養蜂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河南現已成為主要的蜜蜂產品商品基地,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豐富的蜜粉源資源
河南省蜜源植物種類多,面積大,分布廣,花期長,是蜜源條件較好的省份之一。從早春3月的榆、柳花期到晚秋10月的野菊花,全省蜜源花期長達8個月。其中能提供商品蜜的主要蜜源植物有刺槐、泡桐、棗樹、芝麻等十幾種。
全省現有成片分布的刺槐林23.3萬公頃,平原種植刺槐 6.5億株。刺槐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集巾成片的林帶主要在豫西山區及黃河故道區。刺槐花期 7-10天,本地刺槐流蜜期從4月中旬至5月中旬將蜂群適時進行轉地,在省內可連續采2-3個花期。豐年,群產蜜可達30-50kg。
泡桐是本省特有的主要蜜源植物之一。它開花早,泌蜜多,分布集中。全省農田間種的成年林有 5 萬多公頃,在四旁種植的有 4.1億株,集中分布在商正、開封、鄭州、許昌五地市,以農桐間作為豐要栽培方式。本省廣為種植的泡桐品種較多,花期交錯, 從4月中旬始花到5月中旬結束。 —般年景,每群蜂可產蜜15-20kg。
河南是全國最主要的棗樹蜜源區之一,約有成年棗樹3500萬株,集中分布在以新鄭、內黃、靈寶為中心的 3個棗農間作區。河南的棗樹分布集中,流蜜期長,泌蜜量大,沒有大小年之分,每群蜂可產蜜20kg以上,素有“鐵蜜源”之稱。1988年僅新鄭縣棗花期,就接待外地蜂群12400余群。
本省是全國最大的芝麻蜜源基地,播種面積19.8萬公頃左右,7 月中旬開花,不同品種花期前后鉛外,持續到8月下旬結束,歷時40多天。一般年景,每群蜂可產蜜15kg左右,高者可達40kg。
油菜播種面積24.6萬公頃左右,集中分布在南陽、駐馬店等地區,每群蜂產蜜15kg左右;紫云英種子田面積6萬公頃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情陽的潢川、固始、羅山、光山等縣;成片的柿園0.4萬公頃,800 萬株左右,集中分布在榮陽、林縣、盧代、魯山、密縣、陜縣、宜陽等西部山區、丘陵地區;荊條10萬公頃以上,集中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區,以濟源、林縣、輝縣等地最多,正常年份每群蜂產蜜15-30kg;棉花播種面積94.7萬公頃,各地均有分布;瓜類播種面積13萬公頃以上,集中分布在開封、鄭州等西瓜主產區;柑桔1.3萬公頃,集中分布在南陽的淅川;烏桕近1.6萬公頃,分布在信陽的新縣和商城。此外,伏牛山區、大別山區的野菊花,豫東沙區的人了牧草等,在當地都能取到商品蜜。
豐富的蜜源為河南養蜂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短途轉地一年可趕4-5個主要蜜源花期,使河南成為全國較理想的養蜂地區之一。本省各種主要蜜源植物總面積約200萬公頃。 據計算,貯蜜量約18萬噸, 每年可為社會提供商品蜜6萬噸左右,相當于現在年產量的3-4倍。油菜、紫云英花期可載蜂80萬群,產商品蜜1.4萬噸;刺槐花期可載蜂70-120萬群,商品蜜產量約在1.1萬噸以上;棗樹花期可載蜂40萬群, 產商品蜜8000噸以上,芝麻花期載蜂70萬群,產商品蜜8000噸6荊條花期載蜂30萬群;棉花花期載蜂100萬群;泡桐花期載蜂20萬群,其它主要蜜源花期載蜂180萬群次,按每群蜂年利用4個主要蜜源花期計算,全省可飼養蜜蜂140萬群,相當十1991年本省蜂群飼養量的3.2倍。
二、養蜂業發展的歷程
河南是中國養蜂歷史最早的地區之一。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進行的研究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的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了“蜜”字。 又據史料記載,殷末周始,周武王興兵伐封時,行軍大旗上聚集蜂團,被認為是吉兆,命旗為“蜂磊”。明朝末年山西洪洞縣人張德廣其后裔輾轉來到鄭州城西“老八家莊“定居,靠養蜂為生,效益極佳,村民競相從之,故以后將該村更名為“蜜蜂張莊”,沿用至今。
西方蜜蜂及活框飼養蜜蜂技術大約在1924年前后傳入本省。在鄭州、開封、新鄉一帶,新鄭王蔭南、開封朱潤德等于1924年左右即開始飼養意大利蜂,開本地新法養蜂之先河。到1935年前后發展到相當規模,其中尤以朱潤德蜂場規模最大,有意大利蜂170群。1935年,汝南縣城有5個大蜂場,并且成立了“汝南縣養蜂協進會”,聯絡各鄉養蜂者百余人,研究新技術,推廣新蜂種。據省統計局統計,1935年全省有44個縣飼養蜜蜂,公立蜂場9個,私立蜂場135個,全省共養蜂8806群,其中意大利蜂4504群,中蜂4302群, 年產蜂蜜120噸。抗日戰爭爆發后,養蜂業受到嚴重破壞。河南養蜂數量下降一半,之后雖有所發展,但到1950年也僅恢復到9000群,蜂蜜產量125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采取鼓勵和扶持養蜂業發展的政策,養蜂生產得以穩步發展。1958年國務院批轉《關于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的報告》后,養蜂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受到重視,飼養量出現了較高的發展勢頭。這期間,個體蜂群逐漸轉為集體飼養,意大利蜂數量逐年上升,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得到推廣。全省蜂群數量穩定在十幾萬群之間。60年代初期,長途轉地放蜂在河南風靡一時,并為絕大多數蜂場所采用。70年代中期,中蜂囊狀幼蟲病傳入本省,給中蜂飼養造成了嚴重損失。1978年以來,各項農村經濟政策得到了落實,國營、集體蜂場以不同形式承包,養蜂專業戶、重點戶成為養蜂的主力軍。同時,農民副業養蜂也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在山區,養蜂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一條途徑。由于社會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養蜂新技術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得到普及,養蜂收入成倍增長,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養蜂的積極性,養蜂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1991年,全省養蜂440萬群(包括中蜂4萬余群),蜂蜜產量1.4萬噸,同年蜂蜜出凹量4800噸,蜂群數居全國第四位。平均每群蜂產蜜量31.1kg,比同年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在國內名列前矛。1991年全省蜂王漿產量在100噸左右,生產技術已經在養蜂重點戶、專業戶中普遍推廣。
三、養蜂高產綜合配套技術
70年代后期以來,蜂王漿和蜂花粉的開發利用為養蜂生產開辟了新的產品市場;公路運輸事業的發展,使可利用的蜜粉源資源面積擴大。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本省養蜂者逐漸以短途轉地為主,實行多種產品綜合生產的養蜂生產方式及其配套技術,代替了長途轉地的飼養方式,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南省養蜂生產,以省內轉地飼養、全年飼養強群、利用多個蜜源連續生產蜂王漿為主要特點。早春 2月,蜂群轉到信陽地區、南陽盆地進行春繁,或到湖北省北部地區進行春繁;3月末或4月初,進入南陽、信陽、駐馬店地區油菜、紫云英場地取蜜,同時根據蜂群群勢發展酌加繼箱開始生產蜂王漿;5 月初在豫南、豫東地區采集泡桐、刺槐,隨后利用氣候、地貌差異轉入豫西、豫北再采刺槐、柿樹;6 月上旬,轉入新鄭、內黃、靈寶二大區采集棗花后再轉入豫西、豫北山區采荊條,或在豫東地區采牧草花;8月中旬,入南陽、駐馬店的芝麻、棉花土產區;9月中旬,撤掉繼箱,密集群勢,進行秋季繁殖,結束本年蜂王漿、蜂蜜生產,抓緊培育越冬蜂,為來年打下基礎。也有部分蜂場將蜂群轉入野菊花場地,采最后一批商品蜜并生產蜂王漿。在整個生產季節,一是采取飼養一部分雙王群及時增補群勢的方法,保證生產群群勢在14框以上;二是在繁殖季節內無豐要蜜源的期間,采取獎勵飼喂和補充花粉或人工代用花粉的方法,繁殖蜂群,生產蜂工漿;三是蜂群運輸盡量在夜間進行,夜晚啟運,早上到達,既不影響采蜜,也不影響蜂王漿生產。
早春季節氣溫較低,采用塑料薄膜包裝蜂箱增溫,促進蜂群快速繁殖。在合理調整蜂群、緊縮蜂巢的基礎上進行蜂箱包裝。包裝的時間,一般在第一個主要蜜粉源植物開花泌蜜前60 70天,即2月初進行。當外界氣溫達到15-25℃時,即可揭開塑料薄膜酌情管理。
生產季節蜂群內經常保持有一定數量的蜂花粉或代用花粉,采用塑料王臺生產蜂王漿。另外,為了保證生產季節蜂群長盛不衰,養蜂場多采用飼養雙王或主副群的辦法,常年保持一個生產群有兩只蜂王。越冬期,采用雙王群分區越冬。早春雙王繁殖,當巢箱內蜜蜂滿箱時,提出一只蜂王另外組成1個雙王小群,作為副群。
根據本省春季主要蜜源來得早、春繁時間短的特點,養蜂者特別注意蜂群秋季越冬蜂的繁殖,被稱之為“借春繁殖法”。9 月中旬開始整理蜂巢,抽出多余巢脾,獎勵飼喂,促進蜂王產卵,到10月上旬,每個蜂群內有5個以上的子脾時幽閉蜂下,11月上旬幼蜂出房后徹底治蝸,換新王。
浚縣種蜂場、濟源蜂業技術開發公司種蜂場,負責從蜜蜂原種場引進適合本省飼養的原種蜂王。各養蜂縣引種后投放本縣指定的蜂王繁殖場(戶)內繁殖,養蜂專業戶到蜂王繁殖場移蟲育王,在生產中應用雜交一代蜂王。80年代初開始在河南省研究應用蜜蜂人工授精技術,但僅限于少數養蜂科研單位及種蜂場。
四、蜂業管理及體系建設
80年代以來,本省蜂業管理得到加強,商品基地建設、蜜蜂育種、養蜂科研、教學、蜂產品流通、加工體系初步建立。蜂業行業社團的作用得到發揮,養蜂生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根據農業部《養蜂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一些養蜂重點縣(市)的農業(畜牧)部門,如盧氏、內黃、濟源、新鄭、羅山等分別成立了養蜂管理機構。還有許多縣確定專職或兼職人員從事養蜂生產管理工作。養蜂管理機構(專、兼職人員)組織養蜂資源調查、制訂生產發展規劃、推廣先進技術、疏導產銷渠道、安排放蜂場地、進行蜜蜂檢疫、發放養蜂工作證、扶持農民從事養蜂生產、組織養蜂科研和技術培訓、維護養蜂者的合法權益。1983年以前,蜂蜜為國家二類物資,由供銷社統一收購,之后,改為三類物資。收購季節到來之前,由物價部門發布指導性收購價格,由供銷、外貿、農業、加工企業等多渠道經營,但仍以供銷社系統為主,經營量占商品總量的80%左右。蜂蜜出口,1985年以前由國家下達批配額,省外貿部門組織貨源,交上海等口岸出口。從1985年開始,本省外貿部門獲得了直接組織貨源,以及為產品找外銷市場的權力。經過幾年的努力,年出口量達到5000噸左右,成為國內蜂蜜出口數量較多的省份之一。1990年開始,蜂王漿由本省白營出口,年出口量10余噸。80年代以來,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資近200萬元,建立了8個優質蜂產品基地縣。各基地縣扶持養蜂生產發展,加強產品質量管理,疏通產品流通渠道,開展蜂產品加工,商品生產能力及蜂產品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 1990年,8縣共為外貿提供優質出口蜂蜜1600余噸,占全省外貿出口總量的1/3。
各基地縣扶持生產,加強管理,不僅建成了蜂產品商品基地,而日.建成了發展養蜂生產的示范區,為促進本省蜂收發展提供了經驗。內黃縣在養蜂基地建設中“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務”,走出了一條很有特色的養蜂生產發展路子。縣政府先后頒發了《關于保護和發展養蜂業的通知》、《堅決打擊生產假蜂蜜活動的通告》等兩個文件,維護了養蜂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縣蜂業公司還為蜂農提供種王、蜂具及蜂藥,進行技術指導,收購產品,并開展蜂產品加工,促進了本縣養蜂業的發展。 全縣蜂群數由1986年的4600群發展到1990年的13950群,蜂蜜產量由202噸增加到698噸,分別增長兩倍以上。由于成效顯著,1990年新鄭、浚縣兩縣被評為農業部商品基地建設先進單位。
1977年,經省農業、財政廳批準,建立了事業性質的河南省浚縣種蜂場, 有種蜂200群。1988年建立了河南省第二個企業性質的種蜂場 濟源縣種蜂場。 該場飼養農業部直接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原種蜂王,有種蜂140群。以這兩個種蜂場為一級繁殖場,河南省在40余縣建立了500余個良種蜂王推廣點,通過推廣輸送卵蟲育王的方法,向商品生產場提供大批頂交蜂下,全省基本做到蜜蜂良種化。此外,兩個種蜂場還捅負著養蜂先進技術的試驗和示范任務。浚縣種蜂場完成的“三項養蜂技術”,獲1982年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86年該場投資60萬元,建成了蜂產品加工車間,設計能力為年加工蜂蜜2000噸、蜂王漿40噸。
經有關單位批準,1983年成立了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養蜂分所,擁有實驗蜂場1個,蜂群150余群。研究所成立以來,首先進行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的研究,并應用于種蜂生產。還開展了一次性殺螨技術研究、巢蜜生產技術研究等項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60年代開始,河南農業大學、 百泉農業專科學校(后分為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和鄭州畜牧獸醫專科學校兩校)分別設立實驗蜂場, 在畜牧系、植保系、園藝系開設養蜂選修課程;1989年開始,河南農業大 學、 河南職工技術師范學院分別開設了生物資源利用專業,內設養蜂專業課,為社會培養養蜂專業人才。
蜂產品加工體系從無到有,已初具規模。本省現有蜂產品加工廠家(車間)26個。生產的品種有瓶裝蜂蜜、蜂蜜糕點、蜂蜜飲料、蜜酒蜂王漿、蜂花粉口服液。年加工蜂蜜9000噸左右。初步改變了本省蜂產品只出原料的被動地位。1989年 9月建成的河南省康力蜂業有限公司,是中外合資企業,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河南省土產進出口公司、日本東京丸一商事株式會社、日本歧阜養蜂株式會社聯合投資建成。該公司引進具有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蜂蜜、蜂土漿加工設施,設計生產能力為年加工蜂蜜 1萬噸、蜂王漿20噸,并配備了較為先進的蜂產品質量檢測設施。1990年該公司出口蜂蜜2000噸,蜂王漿9噸,創匯340萬美元,1991年獲得河南省政府“十佳三資企業”稱號。1991年以來,公司在注重外貿的基礎上,針對國內市場又上了蜂蜜飲料生產線。該公司的目標是建成一個多種產品并舉,內外貿結合的綜合性蜂產品加工、經營企業。
本省現有河南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蜂研究會、河南省養蜂協會、河南省食品工業協會蜂產品協會等 3 個全省范圍的蜂業社團組織。幾十個重點縣(市)也相繼成立了養蜂學(協)會,各級養蜂學(協)會還打破了行政區域的劃分限制,積極吸收臨近縣、地區、甚至臨近省的蜂農參加活動,使學(協)會成為地域內養蜂信息交流中心。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級養蜂學(協)會會員有2600余人,其中養蜂者有1720余人,占全省養蜂專業戶數2508戶的近70%。養蜂學(協)會接受行政部門指導,組織養蜂科研及技術培訓,參與蜂產品經營,維護養蜂生產考的合法權益。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