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蜂業的特點及發展對策
一、當前蜂業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1、蜜粉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養蜂的良好條件
山西南北狹長,境內山川交錯、溝壑縱橫,地型地貌復雜,植物種類繁多,蜜粉資源豐富,素有“華北蜜庫”之稱,是全國有名的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之一,特別是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推進,山西省已經成為刺槐、棗樹和荊條蜜源的大省。
全省目前共有各種主要蜜源植物17種,179.5萬公頃,其中面積較大的品種有:
(1)洋槐 面積約80.7萬公頃,其中“十五”期間新營造洋槐林面積36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運城、臨汾和呂梁等地市,群產蜜30~50kg;
(2)棗樹 面積約有64萬公頃左右,其中掛果面積約為31.3萬公頃,近年來新造林面積約32.7萬公頃,群產蜜20~40kg;
(3)荊條 面積約20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晉城、陽泉、晉中和大同等地市,常年可產蜜25~45kg;
(4)向日葵 面積約有13.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忻州、呂梁和運城等地,每箱蜂可生產葵花蜜30~70kg;
(5)油菜 面積約1.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本省南部和北部,常年可產蜜10~15kg。
此外,還有數量十分可觀的荊條、狼牙刺、六道木、野玫瑰等蜜源,僅檸條的面積全省就有、63.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朔州等地市,其中近年來新營造林的面積為18萬公頃。若按每3公頃蜜源養1箱蜂,山西至少可以飼養60萬箱蜂,年產蜜1~1.5萬噸,,所以山西具有發展養蜂生產的良好物質條件。
2、養蜂生產發展穩中有升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山西省的養蜂生產一直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蜂群的飼養量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上下波動很小,從未出現過大起大落現象
據統計資料顯示,從1981年至2加5年的25年問全省蜂群飼養量一直保持、10~15萬箱,相鄰年份的蜂群飼養量上下波動不超過1萬箱,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其中保持在10.0~10.9萬箱的有2年,占8%;11.0~11.9萬箱的有5年,占20%;12.0~13.9萬箱的有16年,占64%;14.0~14.9萬箱的有2年占8%。說明山西省的養蜂生產發展十分穩定。到2005年年底,我省的蜂群飼養量至少不低于20萬箱。
(2)蜂蜜單產和蜂蜜總產穩步上升
蜂蜜單產和蜂蜜總產分別由80年代初的16.1kg和1636噸增加到2005年底的23,7kg和2890噸,分別增加了42.7%和76.7%,平均每年分別以1.7%和3.1%左右水平提升。據資料顯示,從1981~2000年的25年間。全省蜂蜜產量一直穩定在3000噸左右,其中保持在1600.0~1999.9噸的年份有2年,占8%;2000.0~2、999.9噸年份有10年,占40%;3000.0~3999.9噸的年份有13年,占52%;25年間產量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為3882噸,在3000噸以上的年份共有13年。
山西省每年除了可為社會提供商品蜜3000~6000噸以外,還可以生產蜂王漿20~40噸,蜂花粉75~150噸,年產值約6000~9000萬元。
(3)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是山西省蜂業協會在調查中發現,實際蜂群飼養量和蜂蜜產量至少比前述的統計數字高至30~150%,這一點恐怕與農業方面的其它情況不太一樣。
二是我省養蜂生產由于采用了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方式,經濟效益比較好。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在這種飼養方式中,蜂產品自產自銷的比例較高,養蜂者不僅獲得了生產環節的收益,而且還取得了流通環節的利益3其次,是運用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方式,具有生產成本低;倉儲條件好,市場風險小的顯著特點。所以,養蜂生產的經濟效益逐年提高,進而使山西的養蜂生產發展多年來呈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
3、蜂產品生產結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在2000年以前,我省養蜂生產基本上以單純產蜜為主,不生產其它蜂產品,產品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現在,在養蜂生產的主要地區已經開始了蜂王漿等產品的生產。為了支持和推動蜂產品結構調整,我省組織晉中種蜂場等單位,成功地選育出了漿蜜雙高產蜂種IAK三交種蜂,并在全省進行了推廣;7年累計推廣14.8萬群,使蜂蜜單產提高了28.8%,蜂王漿單產提高50,7%。新增社會經濟效益3億元,為確保我省蜂業穩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4、天然成熟蜜生產正在成為我省蜂蜜生產的主導方向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內消費水平提高,蜂蜜的市場成為天然成熟蜜的市場,因此,積極組織生產天然成熟蜂蜜早在多年前就引起了我省養蜂主管部門的關注和重視,現在我省已在忻州、陽泉等地建成了一批天然優質成熟蜜生產基地。
5、養蜂生產己成為我省農民增收、農業增產的宣要途徑
據調查,在我省農村,養蜂專業戶年均純收入比從事其它養殖業和種植業者要高50%~100%,人均年收入多在0.3~0.8萬元,養蜂業已成為我省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養蜂已成為我省部分地區農業增產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的保護地的70%以上的授粉工作由蜜蜂來進行;蘋果樹、梨樹和棗樹面積的30%、40%和25%左右由蜜蜂來進行;大田作物中向日葵面積的60%以上也由蜜蜂來進行授粉。
6、蜂藥生產已經成為全國蜂業發展的亮點
在全國來講,山西省的蜂藥生產不論是規模、水平還是知名度,都位居前列,享有較高的聲望。截止205年底,我省運城市蜂縣的三家蜂藥企業率先通過了國家GMP認證;我省成為蜂藥通過國家GMP認證唯一的省份。特別是蜂藥的年產值已經達到2300余萬元,生產的蜂藥品種有30多個。
二、存在問題
1、蜂產品結構還比較單一
雖然,從2000年開始,我省養蜂生產正在改變過去以單純生產蜂蜜為主的格局,開始生產蜂王漿、蜂膠等產品,養蜂的經濟效益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沒有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以生產蜂蜜為主的特色,蜂蜜收入仍然在養蜂收入占有主導地位,約占80%以上,蜂王漿、蜂膠等產品的收入約占20%。而在江浙等養蜂發達地區,蜂蜜和蜂王漿等產品的收人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在許多地方甚至是蜂王漿等產品收入占有主導地位,高者可達80%以上。
2、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省在生產無公害蜂產品基地建設方面工作剛剛起步,與國內外發展形勢很不適應,亟待加強。
3、蜜粉資源利用尚需科學規劃
山西省是蜜粉資源的大省,如果按照每3公頃蜜源養l箱蜜蜂,全省至少可以飼養蜜蜂60萬箱,所以,對山西蜜粉資源進行科學規劃,開展有效監測和綜合利用將是十分必要的。
4、蜜蜂授粉產業化工作有待加強
蜜蜂授粉產業化程度的高低反映著一個國家的養蜂業發展水平。我省的蜜蜂授粉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是和農業的實際發展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必須加強。
三、發展對策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了充分發揮我省的資源優勢,促進山西省蜂業的發展,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和當前我國養蜂業入世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山西省養蜂業發展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努力,推動蜂產品生產多元化
今后各級有關部門要不斷增加投入,大力推廣蜂王漿、蜂膠等蜂產品優質高產技術,逐步實現主要蜂產品生產的科學化、標準化。
2、積極引導,不斷推進無公害天然蜂產品的生產進程
今后,我省要利用公司加農戶的成功模式,建立無公害蜂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天然蜂產品的生產技術,積極組織推動天然優質蜂產品的生產。
3、認真組織,大力開展蜜粉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
山西省不僅要成為蜜粉資源的大省,而且更要成為養蜂大省。必須要對全省的蜜粉資源利用做出科學規劃,一是在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發展養蜂生產,鼓勵人們對蜜粉資源進行有效地綜合利用;三是要出臺蜜粉資源保護利用政策,鼓勵有關部門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還草活動中多種蜜粉源植物。
4、千方百計,不斷推進蜜蜂授粉產業化進程
蜜蜂授粉產業化程度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養蜂生產的專業化水平,而且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省在“十一五”期間,要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展蜜蜂授粉示范園區建設,為拓展農業增產途徑和農民就業門路作出新的貢獻。
引自《中國蜂業》2006,57(5)
趙樹榮 陳廷珠 李樹軍 李根銀
山西運城市畜牧局 山西省養蜂管理站 山西省畜禽繁育工作站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