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結晶性
晶體是固體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蜂蜜是一種含有大量固體物質的過飽和膠狀溶液,其狀態不穩定,容易受內外因素的影響,成為結晶狀態,通過結晶作用析出溶液中的葡萄糖。
蜂蜜結晶的趨向決定于結晶核的多少、含水量的高低、貯存的溫度及蜜源植物的種類。凡結晶核含量多的蜂蜜,其結晶速度快;反之結晶慢。含水量低的蜂蜜,溶液的過飽和程度高,比較容易結晶;含水量高的蜂蜜因溶液的過飽和程度低,就不容易結晶或僅出現部分結晶。將蜂蜜貯存于13~14度條件下,不久即產生結晶現象;低于13度,蜂蜜的黏稠度提高;高于27度可延緩結晶。已結晶的蜂蜜加熱到40度以上,便開始液化。來自不同蜜源植物種類的蜂蜜,因其營養成分不同,結晶性狀也存在明顯差異,如洋槐蜜一般不出現結晶現象;苕子蜜、棗花蜜等結晶緩慢;而野壩子蜜、野藿香蜜等結晶快。
蜂蜜含葡萄糖結晶核多、密集,在形成結晶的過程中快,結晶后呈油脂狀,細膩;如果結晶核數量不多,結晶速度不快,就形成細粒結晶體;結晶核少,結晶速度慢,則出現粗粒結晶體或塊狀結晶。無論哪一種形態的結晶體,都屬于蜂蜜中各種成分的聚合體。
蜂蜜盛于容器中后,由液態向結晶態轉變時,常出現整體結晶與分層結晶兩種現象。一般情況下,成熟蜂蜜由于黏度大,結晶粒形成后,在溶液中的分布相對較均勻,因此就出現整體結晶;含水量偏高的蜂蜜,因黏度小,產生的結晶粒很快沉入容器底層,形成上部液態而下部結晶態的分層狀況,這都是很自然的正常現象。
蜂蜜的自然結晶系物理變化,并非化學變化,因此對其營養成分和應用價值無任何影響